寻求食品领域的科技支撑点
——“十三五”食品工业与科技发展研讨会在京举办
食品领域“十三五”规划的方向是什么?科技支撑点在哪里?科技解决的路径又是什么?12月3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组织的“十三五”食品工业与科技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办。来自科技部、工信部、农业部等政府相关部门及食品领域的众多专家、企业代表围绕“十三五”食品工业与科技发展积极建言献策,让我国食品工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和解决路径更加明晰。
截至2014年,中国食品工业连续3年降速。同时,利润下跌:从2012年的8.6%下降到2014年的7%。3年下跌了1.6%。在消费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在经济增长趋缓的大背景下,我国食品工业路在何方?而这将随着食业专家、企业代表和政府相关部门在交流中的不断碰撞找准方向。
背景:产业环境日趋向好 创新主体在民间
截至2014年,中国食品工业连续3年降速。同时,利润下跌:从2012年的8.6%下降到2014年的7%。3年下跌了1.6%。在消费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在经济增长趋缓的大背景下,我国食品工业路在何方?而这将随着食业专家、企业代表和政府相关部门在交流中的不断碰撞找准方向。
食品领域“十三五”规划的制定离不开我国食品工业现状的大背景。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指出,我国食品工业已进入中速发展新常态。2014年,中国食品工业总产值达10.89万亿元,为16年前的18.84倍。这种世界罕见的高速成长源于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和3个不同需求阶段的历史性跨越。自1996年以来,食品工业连续19年居各工业部门之首,2014年10.89万亿元的产值,为中国经济做出巨大贡献。“未来,居民收入水平提升与城镇化是中国食品工业成长的主要动力。”孟素荷预测。
谈及我国食品工业整体发展现状,孟素荷总结说,一是我国食品工业内部结构已逐步优化。69%的中小民营企业是支撑中国食品工业持续发展与创新最具活力的部分。“十二五”期间,大企业创新总体是“跟进式”,装备及产品创新主要集中于亟待突围的中型企业。如,河北的养元、牧羊集团及挂面装备的国产化。未来,食品领域创新主体在民间、在这些中小企业中。今后应尊重他们,并对同一行业不同企业间的创新积累予以提炼、集成,让食品工业的发展事半功倍。
二、“中国食品制造”的竞争力因食品安全问题受到挫伤,信任危机犹存。以2004年为转折点,中国食品由“出口”转为“大规模进口”。全球任何一个食安信息都会波及中国。对食安的管控,已从国内转向国际。
三、截至2014年,中国食品工业连续3年降速:从高速进中速。
四、利润下跌、行业失血。利润率从2012年的8.6%下降到2013年的7.4%,继而下降到2014年的7%。3年下跌了1.6%。以2014年10.89万亿元产值计,减少1742亿元的利润,全行业造血功能降低。
“我国食品工业需深度调整——营养与健康需求加大。”孟素荷指出,消费环境的深刻变化,迫使中速发展的中国食品工业进入以产业链安全及产品营养与健康为特征的深度调整期,也将进入各种深层次矛盾的显现期。
孟素荷分析,我国食品工业要健康转型,需关注和把握3个重要环节。一是对中国特色传统食品的营养与健康评价,这也是原创之源;二是对主要工业食品加工过程的安全评价,这关乎行业生存;三是对中国特有优势产品的基础研究,这也是我国食品产业的差异化优势所在。
孟素荷提醒,目前,食品安全与环保问题是决定现有食品企业竞争力及生死的两大命门。对中国食品工业的转型与价值提升而言,作为重要时间节点的2015年,初步显示出未来5年的发展走向。一是安全、节能与环保——绿色;二是装备——将信息技术与机械手技术对接,从单机到生产线;三是健康需求——食品工业总量小幅增加,但健康与安全的附加值提升,产业结构的调整成为关键。如,茶产业链不断延伸:从茶饮料到抹茶,再到抹茶产品。
孟素荷分析,中国内地食品产业环境正日趋向好。从技术角度来看,食品安全相关技术、食品安全溯源控制与预警技术、营养安全降油减盐技术、节能环保及减排技术被重点关注。同时,中国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思路与模式日趋科学、有序,对危机的处理更加从容。但监管模式仍待调整:从终端检测转向过程控制。此外,全行业产品创新意识增强,产业价值提升。2014年,全国乳制品产量同比下降1.23%,但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8.07%,益生菌行业的发展与科技支撑十分重要。
趋势:食业发展步入新常态 新动力和新空间需要看清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胡小松介绍了我国食品产业发展新态势、新动力和新空间。我国食品工业近10年年均增长超过20%;未来10年可能超过15%。
胡小松指出,食品加工产业发展的新常态,对科技提出了新需求和新挑战:膳食营养与饮食健康。其深刻变化在于——产品新需求:方便、美味、可口、营养、安全、健康、实惠、个性、多样化;产业新要求:智能、节能、高效、连续、低碳、环保、绿色、持续、数字化。
食品产业“新动力”和“新空间”又在哪里?胡小松说,一批新技术,如先进制造、智能化技术和云技术的开发;一批新业态,如电商、物联网和健康配送的出现;一批新模式,如控制全产业链和建立可追溯体系的形成;一批新产业,如现代调理食品和保健食品产业的发展。上述这些不仅成为引领、带动乃至决定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动力”和“新优势”,而且成为拉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胡小松还介绍了我国食品产业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即减损增值惠及农户、方便安全惠及公众、全产业链有效控制、营养健康综合保障、智慧产业数字化保障、营养健康个性化定制。关键技术从近期(2010年)的综合加工精深制造,到中期(2030年)的清洁生产绿色加工智能制造健康配送,再到长期(2050年)的营养靶向设计功能、生物修饰健康个性、定制产品精准制造。
在谈及科技需求时,胡小松说,一是面对资源、能源与生态环境约束的严峻挑战,食品现代加工与绿色制造技术和装备开发已成为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二是全产业链过程控制及综合保障食品营养与安全,已成为全球食品产业科技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三是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增强我国食品产业国际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核心与关键,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是我国食品产业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
胡小松介绍,“十三五”规划围绕两个重大方向:面向涉及量大面广、与亿万农民密切关联的大宗食用农产品大量转化与高效利用;面向涉及国计民生、与千家万户息息相关的食品现代加工与绿色制造。聚焦四个重大需求:资源环境新约束和增长方式新要求下的国民经济新常态;现代农业新潜力和传统食品新空间下的产业发展新模式;食品消费新需求和市场经营新业态下的产品创制新机遇;食品科技新趋势和创新食品新态势下的新挑战。
挑战:资源不足与环保压力并行 人才缺乏及食品安全为重心
江南大学副校长金征宇分析,我国食品工业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一是资源不足。食品原料供应国际依存度越来越高。如,食用植物油对外依存度超过60%,其中大豆供应国外依存度达到80%。2014年乳制品国外依存度达到27%。二是环保要求越来越高。环境压力加大及土壤污染日益凸显。三是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宇航食品及远洋食品等的开发,要求安全、营养、美味、利用率高、体积小、食用方便等。四是食品安全要求不断提升。如土壤、水、空气等源头污染加大。五是劳动力结构性矛盾凸显。目前,我国人口红利丧失引发食品企业的“用工荒”。食品工业总体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链的前端和后端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同时也面临高素质人才缺乏的困境。
金征宇介绍,我国食品产业发展面临新机遇:一是“一带一路”助推食品制造全球化;二是信息技术推动产业形态和组织形式转变。如信息技术助力全产业链资源、技术、市场等要素融合,推动食品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同时,信息技术推动企业与市场无缝对接,助推食品产业模块化、个性化发展。三是大数据有助于掌握食品需求动态,及时准确掌握食品产业发展;四是物联网技术使食品产业链全过程透明,保障食品安全。
问题:低水平重复带来产能过剩 根本原因在于科技滞后
金征宇指出,我国食品工业目前最主要的问题是由低水平重复建设带来的产能过剩。而其根本原因在于科技出了问题:一方面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足,另一方面高校基础研究薄弱。
金征宇认为,食品安全只是一个发展过程,而营养健康才是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趋势。我国食品消费市场未来将从“价格从优”向“价质并存”转变。今后食品科技导向要朝着以质量为先的方面发展,才能走出困境。
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院长王守伟对我国肉类工业的发展进行了分析。他指出,我国肉类生产企业规模不断扩大,集中度提升,这对我国肉类工业发展有利。同时,我国肉类生产区域不断优化,产业带明显。王守伟总结我国肉类工业存在的问题主要如下:一是进出口贸易量加大,产品结构单一。二是食品安全形势严峻;三是规模企业利润空间缩小;四是产业发展方式粗放。他分析,未来,我国肉类工业将面临生产成本压力加大、市场风险增加和环保压力加大等多重挑战。
王守伟预测,尽管当前处于食品安全的高发期,但食品安全并非永恒的主题。“十三五”的核心问题应是营养健康。未来,我国居民对肉类的消费需求将朝着营养健康的目标发展。
渤海大学副校长励建荣对“十三五”中我国海洋食品加工与质量安全控制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励建荣介绍,一是科技投入少,基础研究薄弱,对于重要科学问题和重大技术问题的层次梳理和重点凝练不够,系统性和针对性不强,危害物产生途径和转化规律的分子基础不明,导致海洋食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原始创新能力不强。二是监控技术方面,污染物检测技术水平不高,检测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样品前处理复杂、耗时、低通量的问题;海洋食品品质快速评价技术、监控技术和鉴伪技术相对缺乏,难以形成有效的监控技术体系。三是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仍相对匮乏。四是追溯体系、预警及风险分析的研究水平明显滞后于先进国家,缺乏对水产食品安全快速反应的专门机构,对国内外的水产食品安全动态信息系统跟踪不足且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或控制手段。五是水产品标准体系还应继续完善。六是深加工技术研究水平明显滞后于先进国家。励建荣说,未来,还需用科技提升对水产品废弃物的加工利用率。
南昌大学副校长谢明勇建议,我国食品工业未来发展应关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食品安全问题对消费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毁灭性打击。如,对于婴幼儿奶粉,需把握质量、价格等关键点,来重塑国民的消费信心。二是要研究电商对食品工业的影响。如实体经济被电商压缩利润空间后该如何发展。三是要关注能耗问题。最后强调的是,需关注食物资源全价、高质化利用问题。
上海市食品研究所所长吴晓明谈到,对于正处于转型期的我国食品企业,需要探究的是未来的方向在哪里。在宏观经济的大背景下,我国食品工业的增速下降是正常现象,应理性看待。对食品工业的未来发展,重要的是把握住方向。
吴晓明认为,我国食品工业要发展,需关注以下几个层面:一是食品工业的问题非工业本身所能解决,应跳出来看待;二是要认识到国内产品已不能满足消费需求。以往,食品工业都在刺激消费而缺少创新产品。随着海外购的兴起,能清楚地看到能为食品工业真正带来活力的是大众创新。三是互联网应用技术的普及,使公众的消费习惯发生改变。因此,食品产业的发展,不能忽视消费人群价值观的改变。今后,食品工业未来发展趋势将有以下几点:一是除功能外,产品属性会发展变化。企业要花大力气从传统营销向个性化的体验营销转变。二是食品安全事件要求企业快速应变能力提升。三是食品订制化需求成潮流。
方向:节能环保提质增效作指引 科技创新和科技体系创新最关键
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巡视员王喆表示,通过与会食品专家及企业的深入沟通,明确了自主知识产权少、能耗高、产业聚焦度低等是当前食品工业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创新是破解这些问题的关键。通过何种路径解决这些问题——食品科技界和产业界应形成共识是关键。这就要遵循《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创新摆在了国家发展全局的关键位置。“要跳出科技看科技,跳出食品看食品。创新要由问题做导向,市场需求来拉动,技术做推动。要有主有次,不可偏颇。”王喆说。
“技术要实用,要恰逢其时。技术还要适度,要解决实际问题,如方便、营养及环保等需求。”王喆指出,未来“节能、环保、提质、增效”是大方向。
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副局长潘利兵指出,“十三五”要加大食品工业创新推广,发力点要从科技出发,以改变事倍功半的低水平重复现状。潘利兵谈到,“十三五”时期,食品工业将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我国的食品工业正处于黄金发展期。消费结构的变化、家庭消费习惯的改变,让食品工业发展大有可为。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创新处于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其中,科技创新和科技体系创新最为关键。今后要加大科技创新推广力度,以改变食品工业大而不强,人才及装备缺乏的境况。潘利兵指出,要从原料生产、加工、消费的全产业链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同时也要从国家和企业层面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潘利兵表示,要积极搭建科企协同创新平台。政府、科研院所及企业要多方合作,搭建新平台。在合作中,要积极与企业交流,寻求科技突破关键点。如当前很多食品加工受限于原料品种。要加大专用加工品种的育种科研工作。同时,要加强培训交流,把科技创新推广作为重点。
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调研员邓小丁表示,今年4月份工信部就联合其他部门启动了食品工业“十三五”战略研究工作。工信部将尽快着手制订食品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其中,将把主要任务锁定在加快自主创新、提升装备制造业及融合信息化等方面,将围绕支持原料基地基础建设,强化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及鼓励企业“走出去”等方向展开。
食业专家、企业代表和政府相关部门在探讨了我国食品工业目前最主要的问题是由低水平重复建设带来的产能过剩后,明确了“节能、环保、提质、增效”是未来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方向,而科技创新和科技体系创新是破解之道。那么,寻求什么样的路径来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科技创新和科技体系,是我国食品工业得以健康发展的关键。
日本食业发展的“三个起点”带来启迪
孟素荷理事长认为,判断我国食品工业的科技发展路径,要跳出行业看行业才会更准确。日本食品工业发展的三个起点值得我们思索和借鉴:一是消费者起点。食品产业不是单纯的物产的供给,而是要根据生活方式的转变,开发不同物品和服务。二是区域起点。以区域优势特色为基础,开发并非“千人一面”的产品,以此有效提升产品附加值。三是全球化起点。日本食品产业的发展正是在全球化思路下在东南亚快速布局。“我国食品工业发展,做好支撑政策突围的科技十分重要,否则,再好的产品也会被扼杀。”孟素荷提醒。
胡小松认为,面对发展新形势和新阶段,我国食品产业科技发展只有瞄准世界高技术前沿,面向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是我国食品产业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
注重跨界合作将成发展趋势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潘迎捷则表示,要让我国食品工业未来更好地发展,要从以下几点做起:首先要关注食品不同产业的发展水平,扎实做好差距分析;其次,要敢于挑战传统。再有就是要注重跨界合作。这将是食品工业“十三五”期间一个显著的发展趋势。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院长陈卫指出,我国食品产业正面临人口红利丧失、“三农”产业转移迅速、招工难等多重压力。大中企业数量占据15%,小企业达85%。在能耗、设备及研发等多重压力下,可以看出,小企业生存更难。未来,创新在食品产业发展中十分重要,但知识产权保护差。“在产品层面的创新,科技要一步步前行。”陈卫说。
吉林大学食品学院副院长刘静波指出,食品产业发展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一是食品加工业应与农民利益保障并行。在食品产业链中,种养殖者是弱者,应保障其利益。刘静波认为,食品安全问题,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农民的培训问题。二是要依靠科技激活需求,以适应食品需求正出现的分层趋势。如,开发电脑族的防辐射食品等。三是成果要转化落地并夯实。“科研院所的科技工作者不应将成果‘揣在兜里,自娱自乐’。”刘静波说。
南京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院长李春保指出,尽管目前我国食品产业发展速度有所减缓,但未来仍会加速。从国内外市场来看,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对中高档食品的需求量也会随之增加。未来,将会有进口更多的食品原料,也会有更多的食品出口。同时,清真食品也会有较快的发展,走出口之路的同时,也会提升相关装备的质量。未来,我国食品产业发展的路径上,则要根据不同产品种类做不同定位。
国内食企应与大学多开展基础性研究
浙江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副院长叶兴乾认为,在我国食品工业的未来发展中,一是应鼓励食品加工企业“走出去”。以日本为例,30年前多为自给,目前食品大多为进口,少量自种自制。二是进一步加大机械化、智能化。近年来,我国食品装备机械化、自动化步伐加快,如榨菜加工装备已实现自动化,茶叶加工装备已实现机械化。三是在食品加工过程中要应用新技术真正实现环保。例如,浙江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正拟利用新技术将柑橘废水加工为饮料。四是在管理上要做到科学性。目前我国大部分的食品安全问题出在管理上,而真正由食品安全引起的食品问题则很少。此外,我国的管理部门应对不同规模的企业区别对待。例如,为支持中小企业创新,欧共体项目中专为中小企业提供研发经费。同时,国内食品生产企业还应与大学合作开展基础性研究。对比来看,一些知名跨国企业从事基础性研究较多。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陈芳认为,食品产业的一端是消费者。消费新需求会带来新的驱动力。未来需开基础性调研工作,为新品开发提供思路。同时,不同规模的企业对科技需求有差异。科技应如何衡量创新指标,应有一个标准,但不应“高大上”。此外,陈芳认为,要做一些基础性研究。食品领域的每一个门类都应制订一个规划,做一些先导性研究,为产业发展提供后续动力。还要考虑的是,目前,许多食品生产企业面临的问题是有目标性的研发工作缺失。未来,对于产品研发定位如何把握,需产学研加大结合。
长期从事乳制品研发工作的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历俊表示,营养、健康是食品产业发展的方向。对我国乳企而言,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老龄化的加快,将对多以乳制品为基料的特殊医学用食品发展起到很大的拉动作用。“为此,我国乳品生产企业应多做基础性研究。”陈历俊说。此外,陈历俊认为,我国乳业未来要面临的问题是大众产品的生产中将有越来越多的原料依赖进口。食品安全不是一个食品问题,而是产业问题。同时,其应为一个研究性话题,而非产业共性话题。
食品装备要在提升稳定性、可靠性上下功夫
中国包装和食品机械总公司研究员赵有斌指出,作为食品工业制造的载体——食品装备需要在提升稳定性、可靠性等方面下工夫。目前,我国食品装备面临的问题是企业原始创新少,亟须国家大力扶持。在招工难的大背景下,食品装备开拓空间大。励建荣也表示,要让有含金量的国产装备真正以保护,就要加大自主知识产权保护。
江苏大学食品学院院长马海乐指出,许多食品企业不敢也不愿做食品装备的原因除时间、精力投入大之外,知识产权保护不足是最大问题。我国食品装备面临的问题是原创性机械基础设备缺少,未来发展核心应是智能化、信息化。要改变我国食品机械目前大多为舶来品的现状,就要加大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力度,再逐渐形成整体。此外,今后还需政府加大对我国食品装备的投入和扶持。
浙江大学馥莉食品研究院执行院长刘东红指出,我国食品工业到了调整期。与以往的粗放型生产企业相比,技术贮备雄厚的企业市场份额在扩张。我国食品工业发展中要关注以下几点:一是装备缺失。我国传统食品的多样性,决定了诸多产品原料的预处理设备要靠自主研发。“未来,将有一大批实用的中国特色装备冒出来。”刘东红预测。二是技术布局缺少预先规划。建议未来扶持一些国产品牌突围。三是优势产品的基础研究要加大。如八宝粥加工的糊化稳定体系等基础性研究要着手。四是降低生产成本和能耗的新技术要关注。如,目前,降能耗的杀菌优化、能源优化项目正被越来越多的食品生产企业关注。
“一键换产、个性化订制……”北京大森长空包装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杜克飞则向大家展示了未来我国食品包装机械的发展方向。杜克飞介绍,未来,我国食品装备将呈现五大特征:一是安全性:将被提高到无与伦比的高度,从其方案策划之始就注入安全性的理念;二是无缝设计:集成度将大大提升。将为食品生产企业在建厂前就能够提供一个完整的订制方案。工厂建成后订制的生产线是最集约、最优化的。整个生产线在其全生产周期均能保证高效、稳定。三是高度智能化。未来,在食品装备领域,高灵敏的机械手将被广泛应用。此外,高维修度将被体现。四是一键换产。整个生产装备线将完全标准化:高度模块化及柔性化。五是客户订制。远程控制和一键换产实现后,客户订制将成为可能。由此,将颠覆以往的食品生产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