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江锦灵
《清水河左岸》的结局已写在开头,可还饶有兴致读下去,幻想结局能改道绕行。
作者还算赋予了些许浪漫理想的色彩——城顾终成小有名气的诗人,于海洋、邹成功先后抱得美人归。各自立业成家了,“清水河左岸”诗社也就名存实亡。小说颇有暗示。他们“美满”了,读者“惆怅”了。但现实终归很现实,作者也适时挥洒现实笔法——以邹成功的落网,落脚大地。
站在说话不怕腰疼的立场,还真希望他们单身下去,合租下去,“清水河左岸”才能鲜活如初,永葆象征意义。推荐《清水河左岸》为本期最佳。
读者:李永海
李清源的《相见欢》洞察当代人的情感奥秘和驳杂的人际关系,是一部可读性强、时代色彩鲜明的小说;庄昌平的《清水河左岸》,寓意丰富,直抵人心;少鸿的《石头剪刀布》,视野开阔,叙述精致;俞莉的《宝贝》,写得荡气回肠,令人感慨唏嘘。这四部中篇富含一些当下的元素和传统文化基因,精彩纷呈,读来非常过瘾。
读者:陈军
《抗日战争》从广阔的历史视野中展开对长沙会战这段抗战往事的叙述,在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阅读,使我对家园、民族、战争与和平的思绪不绝于缕。长沙会战正是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战胜,美、英、荷兰等国节节败退之时进行的。会战的完胜,在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仿佛暗夜里绽放的红莲,一枝独秀,给一败再败的盟军一定的鼓舞。“际此远东阴雾密布中,唯长沙上空之云彩确见光辉夺目”(伦敦《每日电讯报》)。通过阅读,我对蒋介石,对白崇禧、薛岳、余成万、方先觉等抗日名将有了新认知。他们在国家风雨飘摇、危如累卵之时,挺身而出,勇赴国难,不愧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
读者:钟家旺
这期的其他各篇小说纪实写得很好。《相见欢》表现了一群城市白领们的工作、奔波、情感纠葛,以及生意利用与强烈的生存意识。《清水河左岸》表现了似唐诗人白居易的“长安虽大,居安不易”相类似的故事,写一群来到城市的年轻人,为了生存下去或生活得更好而多方钻营,甚至有人连贩毒这种犯法的事情也敢干,揭示出一些人的生存危机。《石头剪刀布》揭露出反腐的艰难与无奈。《宝贝》写特区母亲们把孩子看作人生寄予的希望那种母凭子贵的思想。《〈八月的乡村〉诞生记》,写萧军、萧红,怎样艰难而勤奋地创作出了最早的抗战小说的经过情形,令人感奋!
读者:南天
王树增的《抗日战争》恢弘大气,动人心魄,读后感慨万千。我们这一代人,对中国现代史的了解,基本上来源于中小学课本,以及各类媒体和印刷品,其中对抗日战争的介绍,我们看到的都是支离破碎的片段,有明显的政治倾向和宣传色彩。别说60后、70后、80后和90后,就连50后对中国近代史都缺乏完整全面的了解,这样反而造成一个“真空”,就是反正也不知道全貌,那就干脆不去了解,也谁都不相信。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各自在抗战中的作用,学者和媒体见仁见智,读者莫衷一是。王树增的《抗日战争》挖掘了大量一手资料,全方位展现了当时的情景,尽量客观还原了历史真相,读后感到非常震撼。
读者:费金元
王树增不仅以十分精确详实的史料和激情饱满的文字还原当年战火纷飞的战争场景,复活那些参与战争的敌我双方的历史人物和惊心动魄激动人心的战斗细节,让当代读者充分体会到当年战争的残酷更加珍爱今天的和平生活,而且他还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政治家的眼光哲学家的思考在形而上的层面着重分析了战争的缘起、决定战争胜败的各要素以及战争对人类历史进程的速度和走向的重大影响等,我以为这才是其文章的主题精华之所在,这一特点在贵刊选载的《抗日战争》(二)中体现在对武汉会战的全面失利和长沙会战尤其是第三次长沙会战“胜利”的经验总结上。说到底,战争打的不仅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还是一个民族的综合素质,尽管薛岳将军的“天炉”战法可谓奇谋妙计技高一筹,却不能全歼陷入重围的日军而只能给予重创,充分暴露了中国军队作战能力低下和武器装备落后以及协同不力行动迟缓等一些列弱点,没能达到预期的作战目标,所以此次令人遗憾万分的所谓“胜利”远称不上辉煌,颇令国人深思,推荐该文为本期最佳。
读者:李巍
或许是自己家里也有一个十几岁读中学的孩子,拿过本期《当代》,第一个看的就是《宝贝》。俞莉用平实的文笔,把一对母子的爱恨交集写得婉转伤感。宝儿成长中的叛逆,母亲绝望中的痛苦,让生活的严酷触动心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养孩子,教育孩子,才知每一个父母都不容易。如果说本期小说中王树增《抗日战争》是大气恢宏的“念奴娇、大江东去”,《宝贝》这个中篇则是“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虽短小,虽只是平常人家的寻常小事,却直击心灵,令人不赞一声好。
读者:李春芝
少鸿的中篇小说《石头剪刀布》 主题深刻,发人深思。一起强拆引起的故意伤害案,却在权利的掩盖下演变成过失伤害,一名负责审查此案的检察官,在悲愤的受害者家属面前,不想违背自己的良心和责任,与同样饱受着精神摧残与心灵煎熬的一名女警察暗中取证,然而在强势的身为警察副局长的妻子和与她潜规则的这个城市政治权威者的“老大”及自己的上司面前,他们的力量显得无力亦无奈,以致于用石头剪刀布来赌自己的明天和前途。《石头剪刀布》在简单的故事中能够塑造一个复杂立体的社会现象来,且作品犀利深刻地把官场的黑暗、腐败,人性的扭曲、异化展露无遗,给人警醒与思考!
读者:郭志锋
《相见欢》几乎就是一个小长篇,人物众多,情节曲折。主要是围绕“我”(老程)和几位朋友的生意交往而展开,直观形象地表现了当下的都市生活。无论是杜信美的天真重利,韩庆的豪爽重情,还是孙豫的单纯执著,都在注释着这样一命题:“所有怀抱梦想的人都是可敬的,成功了荣升传奇,失败了血污自舐。在只重结果的沼泽里赛跑,没有人能干干净净。”虽然这个命题有些犀利而残酷,可这是血淋淋的事实。《相见欢》带给我们一丝忧伤,却也不乏希望和前程。哪怕再物质的世界,也有精神追求的存在。而韩庆的慷慨大度,又昭示着诚信和友情,证实着这个世界依旧那么美好。一切的一切,写出了我们这个火热年代的最显著特征:机会无处不在,等待你去奋斗,去努力……
读者:冯驱
读陶少鸿又一部反映官场腐败的现实主义新作——《石头剪刀布》,小说中的检查官生活得很窝囊,与女警察萍水相逢后,两个小人物竟敢联手暗中对强拆伤害案进行调查取证,初看似有意外,看到描写剖鱼等段落暗喻检查官不甘任人宰割一段,情节进展得就比较自然。处境相同的两个小人物良知未泯,用证据挑战腐败,拿孩子游戏的名称完成小说的结尾,不失灰色幽默。作者勾画出的小说人物形象比较真实,故事层次清楚。我推荐为本期最佳作品。
读者:葛维章
《石头剪子布》初看题目,还以为是一个比较轻松的喜剧或闹剧,但是读后才发现完全相反:文章不仅不轻松,而且很令人纠结很令人烦心很令人忧虑很令人沉重;不仅不是喜剧,而且还是现实中活生生的任何人都或多或少有所遇所感所思所亲身经历的一个沉重话题。文章以切中时弊的构思、异乎寻常的想象、摄人心魄的笔触,大胆刻画出当下法治与人治、权势重压与明法艰难、晨曦微薄的公平正义与无处不在的潜规则等各种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下的冲突与斗争,以及有关正义人物斗争中的孤独无奈、乏势乏力、甚至精神摧残和心理煎熬之中的依然痴心坚守痴情不改的执着和无悔信念,彰显作者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人文关切和对于当下法治进程艰辛曲折的深入思考。 石头剪子布,这种小孩子的游戏规则,似乎与本文这种严肃的主题无关,但是通篇读后,才发现作者寓庄于谐、诙谐自如的 手法和境界,不仅成功地推进故事情节,强化情节意境,而且进一步渲染了文章的主题,可谓构思精妙,智慧、生动、传神,深入深刻深沉深切,动人心魄,令人深思。
读者:薛超英
李清源的中篇小说《相见欢》写文化公司,写文艺范、影视人,语言诙谐,人物出彩。透过芜杂纷乱的人物关系,社会熔炉、江湖之上,生活真像一团乱麻,喧嚣的城市,无奈的人生,转换的角色,脆弱的神经。几个人物像是扑火的飞蛾,看到一点光亮就奋不顾身。就如身边一张张熟悉的面孔,理想、追梦、奋斗、折腾、挣扎、无奈、贪婪、破灭,活脱脱的一群当下人物众生相。
读者:徐宇伟
本期4个中篇,实力非凡,可圈可点。读过此前《当代》刊发的中篇小说《走失的卡诺》与《苏让的救赎》,本期中篇《相见欢》风格依旧;《石头剪刀布》读后令人思考,看得出作者在用心写作;小说《清水河左岸》,人物刻画到位,耐看;《宝贝》,小说喻义明显,读后耐人寻味。一直关注《往事》《纪事》等栏目作品,喜欢本期所选文章《<八月的乡村>诞生记》。
读者:刘丽萍
“播下龙种,收获跳蚤。”西方谚语如是说。
中篇小说《宝贝》以客观真实的笔触,讲述了施文、春红、雪莉等几位姐妹,在子女培育方面的酸甜苦辣。尤其是施文对儿子宝儿的呕心沥血的精心培育,简直是无微不至登峰造极。可结果却是南辕北辙。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原本无错,有错的只是脱离实际的过高期望值和培育方法。我是从教20多年的教师,我非常理解小说中的几位家长和几位学生,尽管我并不赞同他们的所作所为。
俞莉在有限篇幅里,成功地塑造了施文、宝儿等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并且该小说的警示意义非同寻常:救救孩子,救救家长,改善教育!
读者:乔德芳
几名“南漂”因拼租而聚集,更因贫困而苦苦挣扎。生存、挣钱、发展、婚恋等各种欲望煎熬犹如一张大网,越是挣扎,越是被缚得更紧了。在剪不断理还乱的各种纠结、搏弈态势下,选择妥协者,全身而退了;继续奋斗者,艰苦跋涉着;选择铤而走险者,最终难逃法网的惩治。
庄昌平的《清水河左岸》成功地塑造了邹成功、城顾、于海洋等诸多南漂者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作品冷峻的风格和精巧的情节设置,有效地强化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作品更具冲击力的是邹成功因严重违法犯罪而被逮捕的悲剧性结局。生存的艰难如此戕害人的本性,真是令人不寒而栗。
读者:路永春
《<八月的乡村>诞生记》是一篇给我带来特别感受的美文,作者把已经沉睡的历史资料和场景再次泛起层层涟漪,以带有温度和呼吸的书写,在还原《八月的乡村》这部经典的同时,也把围绕这部经典而出现的高山仰止的人物例如鲁迅、萧军、萧红描写得栩栩如生,极富画面感,如在眼前亲切感人,作者营造的艺术场域使我久久沉浸其中,流连忘返。希望刊物今后继续登载这样的还原经典、解密经典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