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新瑞:“养猪行家”的致富路

2015-10-26 20:27张春燕
现代妇女 2015年9期
关键词:养猪场猪场养猪

张春燕

在甘肃省瓜州县的三工村,38岁的“女汉子”贾新瑞无人不晓,在丈夫张金红的支持与帮助下,全家齐心协力发展养猪业,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使她成为远近闻名的“养猪行家”。她那敢拼敢闯的精气神让村民钦佩。2014年,她的家庭被评选为“甘肃省最美家庭”。

想要成功总得历经风雨

2000年,贾新瑞与丈夫张金红投资1.5万元,承包了村里的一块地,开始了他们的养猪产业。养殖初期,由于在技术方面缺乏经验,满怀信心的他们遇到了不少的困难与挑战。但倔强执著的贾新瑞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她相信:“办法是人想出来的,成功是人拼出来的!”对于在饲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她不仅向有多年养猪经验的人学习,还积极请教乡农业中心的技术人员,早早的在心里做下“预案”。别人交给她的养殖技术,她都用心记在那本看起来有点破旧的笔记本上,那里蕴藏着让贾新瑞成功的宝藏。

在无数个起早贪黑的日子里,不管刮风下雨还是骄阳似火,她和丈夫一起,精心培育着猪场的希望。为了能时刻掌握猪的生长情况,夫妇俩在猪场里搭起一间简易房,把猪场当成了自己的家。养殖场里的每一头猪,都是贾新瑞研究思考的对象,她将它们点滴的变化记录下来,并且时刻认真总结,努力寻求最佳的养殖办方法。

在贾新瑞的不断努力与坚持下,只用了半年的时间,她就掌握了养猪的基本技术,还创新出了专属于自己的“独家养殖秘方”。如今,在她家的养殖场里,猪的存栏量达300多头,年出栏生猪达700多头,年均收入超过了30万元。2012年,他们家的养猪场顺利通过市县畜牧局的验收,被评为“标准化养殖场”。贾新瑞的养猪产业越来越红火,但这多年的风风雨雨,也使得原本就瘦弱的她愈发单薄,岁月将创业的艰辛深深地印刻在她的身体里。

致富路我们一起走

贾新瑞的丈夫张金红是一名退伍军人,质朴、谦和、热情的他既是妻子的坚实靠山,也是村民眼中勤劳踏实的致富带头人。夫妻俩带头发展养猪产业,几年的摸爬滚打,让起初小小的养猪场有了一定的规模,村里人既羡慕又佩服。

在夫妻俩的热情带动下,村里兴起了“养猪热”,大大小小的养猪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但由于村民缺乏养殖经验和技术,很多小规模的养殖户都出现生猪品种不一、出栏量不高、价格偏低等问题,眼看着村民在走自己的老路,贾新瑞心急如焚。2011年,村里的种植业经济专业合作社纷纷兴起,合作社的养殖模式不仅能扩大养猪场的规模,而且还能带来不小的经济效益。于是,她便和丈夫商量,成立一个养殖业的合作社,将村里一些小的养殖户组织起来,开始形成规模化的养殖产业链,提高生猪的品质和养殖技术。2012年初,贾新瑞与丈夫注册的“瓜州县永利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挂牌成立,它的成立为村里养猪产业的规模化开了好头。

现在的贾新瑞是村民眼中的“养猪行家”,如果有什么关于养殖技术的问题需要询问,只要找到贾新瑞夫妇俩,村民悬着的心立刻就能踏实了。贾新瑞说:“大家掌握了技术,增加了收入,就是我和丈夫最开心的事。”

一路走来,他们躬行实践,在追求幸福生活的道路上辛勤耕耘;几经风雨,他们满怀感激,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不忘村民。贾新瑞和张金红夫妻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用感恩的心帮助村民创造美好未来。

(供稿单位:酒泉市妇联)(责编 亦宣)

猜你喜欢
养猪场猪场养猪
南昌多措并举稳定生猪生产 督促865家规模猪场提升改造
提升猪肉供应保障能力
猪的疫病监测与养猪场疫病防控建议探寻
母与子
中小型猪场建设与管理中的几个问题
“二氧化碳荒”愁坏英国养猪场
欧盟出现养猪热
治污关停养猪场这可不是开玩笑
用保鲜膜保护超声扫描仪提高猪场生物安全性
胡显丰的“分散养猪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