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州、敦煌间消失绿洲遥感考古探测新发现

2015-10-26 05:15
丝绸之路 2015年14期
关键词:城址瓜州风蚀

谢 晶

(瓜州县文物局,甘肃瓜州736100)

瓜州、敦煌间消失绿洲遥感考古探测新发现

谢晶

(瓜州县文物局,甘肃瓜州736100)

2013年8月、10月,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联合兰州大学、甘肃省考古研究所、瓜州县文物局(博物馆)研究人员利用遥感考古,通过现场实地考古调查,新发现文物点21处。

瓜州;古城遗址;遥感考古

遥感考古是利用搭载在卫星、航天飞机、飞机、飞船、飞艇等空间平台上的各类传感器来记录地物目标与电磁波相互作用的特性,获取影像资料,然后运用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对这些影像进行增强和处理。同时,根据遗址范围内地表现状和光谱成像规律等的相互关系,对影像的色调、纹理、图案及其时空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判定遗迹或现象的位置、分布、形状、深度等特征,并进行遗址探查、考古测量、古地貌和古遗址复原等工作,是考古调查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考察时间及参与单位

2013年8月17~22日,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专家一行四人与瓜州县文物局(博物馆)三名工作人员一同对遥感影像下丝路沿线发现的疑似遗址点进行实地验证考察。

2013年10月12~14日,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专家会同兰州大学、甘肃省考古研究所、瓜州县文物局(博物馆)研究人员共计20多人(名单见附表),至芦草沟古绿洲、疏勒河古河道、汉长城遗址、西沙窝等人迹罕至区域,进行科学研究与野外实地考察。考察中,研究人员利用遥感影像、历史文献、考古调查资料等多元数据,在空间信息技术支持下,对研究区域展开了快速、准确、广泛的考古调查和研究,并对研究区的未知遗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空间预测。之后,研究人员一同对遥感影像下丝路沿线发现的疑似遗址点进行实地验证考察。

二、发现的文物点及初步断代

此次考古,新发现6处古城(堡)遗址、2处民居村落中的13处房址遗迹、1段古渠道遗迹、1条古道遗迹和1处陶窑遗址。

(一)巴州古城西1号城址

巴州古城西1号城址位于瓜州县西湖乡巴州古城西北14.2公里处的风蚀地(雅丹)中,坐标北纬40°26'45.8",东经095°17'52.4"。遗址平面呈正方形,长、宽均为43米,开西门,门宽为5米,东墙、北墙、西墙北段墙体保存相对较好,南墙、西墙南段倒塌为大沙梁,遗址东南角高1.93米、东北角高2.25米、西北角高2.1米、墙宽3米,残高为0.7~1.2米,夯层10~12厘米,城内及城外东南角地表散落有铁器及陶器残片。根据城内外地表散落的标本,专家们把该城的年代初步判定在汉至魏晋时期。

巴州古城西1号城址

(二)巴州古城西2号城址

巴州古城西2号城址位于瓜州县西湖乡巴州古城北6.8公里处的风蚀地貌(雅丹)中,坐标北纬40°15'00.8",东经095°17'02.3",遗址平面基本呈正方形,东西长64米,南北宽59米,开东门,门宽为12米,墙体底宽3.5米,残高0.3~1.1米,夯层厚0. 03~0.04米,城址结构特殊,由三层城墙构成,外面两道城墙现均已倒塌成两道“回”字形的沙梁,沙梁之间的距离为8~10米,最里边的第三道城墙也已倒塌成土梁。西南角有一段残存墙体,长7.5米,高0.6米,内城与第二道城墙的距离为8~11米。城址东北角有一烽燧,现已倒塌成大土堆,土堆东西长10米,南北宽20米。西北角有一土台基,长、宽均为22米。城内南侧地表处散落有残石磨、残陶片,城内东南角及城外西北角有两处灰炭层。根据城内地表采集的标本,专家们把该城的年代初步判定在汉至魏晋时期。

(三)巴州古城西3号城址

巴州古城西3号城址位于瓜州县西湖乡巴州古城西北14公里处的风蚀地貌(雅丹)中,北距汉长城遗址100米,坐标北纬40°28'23.9",东经095° 19'11.3"。遗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20米,东西宽100米。墙体被风蚀成低矮的小沙梁,东墙、南墙、西墙尚存,但有一条雨水冲刷的小沟从城墙东南—西墙中部穿过,北墙由于河道冲刷而消失。

(四)西沙窝城址

巴州古城西3号城址

巴州古城西2号城址

西沙窝城址

西沙窝城址

西沙窝城址位于瓜州县西湖乡西湖村东南21公里处的沙丘、盐碱地之中。东南距巴州古城遗址20.2公里,坐标北纬40°27'14.6",东经095°13'30.8"。遗址平面呈长方形,东墙长139米,北墙长131.7米,西墙长172.5米。开东门,门宽9米。城墙墙体均已倒塌成大沙梁,东墙、西墙、北墙沙梁比较明显,西墙部分沙梁消失,南墙及东墙南段消失。沙梁宽4~6米,残高0.4~1.4米。城内有一处大沙丘,疑为指挥机关,东西长28米,南北宽25米,开东门。城内南侧地表散落有石器及陶器残片,两处文化层厚0.4~0.8米,城内外地表沙丘生长着大量红柳、骆驼刺等野生植物。根据城内地表散落的标本,专家们把该城的年代初步判定在汉至魏晋时期。

(五)北路井城遗址

北路井城遗址位于瓜州县西湖乡西湖村东南20公里处的盐碱地之中,东南距巴州古城遗址21.3公里,坐标北纬40°27'45.9",东经095°12'54.9"。遗址平面呈长方形,东墙长92.6米,北墙长114米,西墙长91米。该城有两道墙体构成,属“回”字形城址,两城墙的距离为5米,墙体现均已倒塌成低矮的砂梁,宽1~1.5米,残高0.3米,东墙、西墙、北墙砂梁较明显,东城墙内侧第二道墙体消失,南墙消失,城内西北有一处窑址。兰州大学的张东菊老师在城址内西北处采集到一枚王莽时期的“契刀五百”钱币(残),根据城内地表散落的标本,专家们把该城的年代初步判定在汉至魏晋时期。

(六)巴州古城南城址

巴州古城南城址位于瓜州县西湖乡巴州古城西南2公里处的风蚀地貌(雅丹)中,坐标北纬40° 23'33.6",东经095°26'31.0"。遗址平面基本呈正方形,东墙长54米,南墙、北墙长52米,西墙长48米。开西门,门宽为14米。四面墙体风蚀较为严重,呈断断续续的低矮的土梁,残高0.3~0.6米,只有城址四周的角墩呈四个大土包。城内地表散落有大量的石器及陶器残片,根据城内地表采集的标本,专家们把该城的年代初步判定在汉至魏晋时期。

(七)古道路遗址

古道路遗址位于瓜州县西湖乡西湖村东南38.2公里处的风蚀地貌(雅丹)中,北距汉长城遗址56米,坐标北纬40°28'55.1",东经095°26'20.1"。该古道遗址常年受风沙侵蚀和雨水冲刷较为严重,有的地方遗迹较为明显,有的地方不太明显,此道沿长城线时断时续,总长度不详。车道宽为2.4米,深0.2~0.4米,是保障长城军事防线的重要运输通道。对研究瓜州乃至丝绸之路的道路走向提供了重要依据。

北路井城遗址及出土文物

巴州古城南城址

古道路遗址

南沙窝古渠道遗址

(八)南沙窝古渠道遗址

南沙窝古渠道遗址位于瓜州县西湖乡西湖村东南17.3公里处的沙丘及砾石滩之中,东南距巴州古城遗址24.6公里,坐标北纬40°28'13.9",东经095°10'49.9"。该渠道遗址风蚀较为严重,渠道遗迹仅存两道低矮的沙梁,总长度817.7米,渠及渠沿的总宽度6.4米,两边的渠沿宽各为1.4~2米,渠宽2.3米,渠深0.1~0.25米。

(九)1号村落遗址

1号村落遗址位于瓜州县西湖乡西湖村东南34.4公里处的风蚀台地与戈壁中,东南距巴州古城遗址9.33公里,坐标北纬40°28'34.6",东经095° 23'31.2"。遗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5米,南北宽12米。东边是一大间房屋向西套一小间房屋,开南门,门宽1.5米。该墙体使用一层红柳枝一层草泥、沙石夹杂构筑而成,夹层厚15厘米,墙体宽1.5米,墙体残高0.9~1.2米,南侧8米处有一古井遗址,直径约3米。

(十)2号村落遗址

2号村落遗址位于瓜州县西湖乡西湖村东南34.3公里处的风蚀台地与戈壁中,东南距巴州古城遗址9.42公里,坐标北纬40°28'35.7",东经095° 23'25.6"。遗址东西长1~16米,南北宽9.2~15米。墙体使用一层红柳枝一层草泥、沙石夹杂构筑而成,南墙和西墙呈直线,东墙和北墙呈弧形状,开西门,墙体宽0.9~1.8米,残高0.9~1米。

1号村落遗址

2号村落遗址及出土文物

(十一)3号村落遗址

3号村落遗址位于瓜州县西湖乡西湖村东南33.9公里处的风蚀台地与戈壁中,东南距巴州古城遗址9.6公里,坐标北纬40°28'36.0",东经095° 23'12.1"。遗址东墙长14米,南墙长11米,西墙长12米,北墙长15米。墙体使用一层红柳枝一层草泥、沙石夹杂构筑而成。

(十二)4号村落遗址

4号村落遗址位于瓜州县西湖乡西湖村东南33.9公里处的风蚀台地与戈壁中,东南距巴州古城遗址9.6公里,坐标北纬40°28'36.4",东经095° 23'10.3"。遗址东墙、南墙长9米,西墙长13米,北墙长10米,墙体使用一层红柳枝一层草泥、沙石夹杂构筑而成。

(十三)5号村落遗址

5号村落遗址位于瓜州县西湖乡西湖村东南33.9公里处的风蚀台地与戈壁中,东南距巴州古城遗址9.6公里,坐标北纬40°28'25.8",东经095° 21'40.7"。遗址平面呈长方形,东墙、西墙宽8米,南墙、北墙长12米,东、西墙风蚀严重,南、北墙先相对较为完好,墙体使用一层红柳枝一层草泥、沙石夹杂构筑而成。

(十四)6号村落遗址

6号村落遗址位于瓜州县西湖乡西湖村东南33.9公里处的风蚀台地与戈壁中,东南距巴州古城遗址9.6公里,坐标:北纬40°28'25.8",东经095°21'40.7"。

由于此次考察时间特别紧,部分村落遗址的坐标、数据测量等工作没做详细记录。

研究人员对以上新发现文物点的规模、形制、结构等进行了勘测、绘图、记录,并采集了地物光谱数据,C14测年样品、古环境分析样品和动植物遗存分析样品。此次考察采集到的遗物包括磨制石器、陶片、瓷片、砖瓦残片、铁器残片和一枚王莽时期的“契刀五百”残币。参与此次勘察的考古专家们表示,新发现的古城遗址所属年代可初步判定在汉至魏晋时期。

三、考察取得的成果

瓜州(安西)—沙州(敦煌)路段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疏勒河中下游结合部,是古丝绸之路的一段重要干道,对于研究我国古代丝绸之路交通史、研究生态环境变化具有重要价值。此次勘察是考古人员在河西走廊一次性发现古遗址最多的一次,也是利用现代化手段开展瓜州考古研究取得的一次重大突破,它填补了巴州古城遗址以西区域汉唐遗址遥感考古发现的空白。同时,新发现遗迹遗物揭示了这片荒漠在汉唐时期的部分原貌,也基本清楚了汉唐时期疏勒河分支芦草河流域下游水利灌溉体系走向及农耕区、居住区域的分布情况。首次较准确确定了唐代瓜、沙二州间烽驿系统的空间分布,填补了我国西北汉代长城防御屯垦系统的若干空白,这对于研究丝绸之路瓜沙段线路走向、古绿洲变迁、环境演变具有重要意义。考察中,新发现5处古城遗址,2处民居村落中的13处房址遗迹、1段古渠道遗迹、1条古道遗迹和1处陶窑遗址,并对其规模、形制等进行了精细的勘测。采集了地物光谱数据,C14测年样品、古环境分析样品和动植物遗存分析样品。采集到了磨制石器、陶片、瓷片、砖瓦残片、铁器残片和1枚王莽时期的“契刀五百”钱币。

经过多学科野外考察与证实,表明遥感技术在西北干旱区考古调查中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和广泛的应用前景,是考古学发展新的增长点。本次考察发现证明该区域是一块消失的古绿洲,揭示了其汉唐时期部分原貌,对于研究丝绸之路瓜沙段线路走向、古绿洲变迁、环境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遥感技术与考古学、历史学、地学等的有效结合,能够为丝绸之路古城镇、古绿洲、古水系、古道路等,以及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变迁的研究提供科学的手段,也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丝绸之路申遗、文化遗产监测预警和预防性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可为当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四、遥感技术在考古中的作用和前景

这次考察也是遥感技术与考古学、历史学、地学等学科的有效结合,为丝绸之路古城镇、古绿洲、古水系、古道路等,以及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变迁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手段;也充分表明了遥感技术在戈壁、沙漠、风蚀地貌以及荒漠等人迹难以到达的区域,特别是在传统田野考古具有极大困难的西北干旱区考古调查,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和广泛的应用前景。遥感技术在考古学和文化遗产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遥感考古也将成为考古学和文化遗产管理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分支学科,是考古学发展新的增长点。

五、遥感考古必须与实地考察相结合

遥感考古虽然具有全局、直观、快速、周期性、覆盖范围大的特点,利用空间信息技术在时间、成本、人力、物力、效率方面给考古带来了许多便利,逐渐实现人机互助,由计算机帮助完成大量解译工作,将疑似遗址点的遥感数据变成逼真的三维影像,使原貌完整呈现出来。但是,也还得有专家、学者、考古人员,技术人员进行实地测量、记录、绘图、技术测定、采集标本来断定时代,探讨它的来龙去脉、所处位置、环境、历史价值等。随着科技发展的进步,遥感将与考古的进一步结合,遥感技术会在考古事业中发挥更大作用。

本次科学考察基于遥感影像、历史文献、考古调查资料等多元数据,借助空间信息技术,结合实地考察,实现对研究区快速、准确、广泛的考古调查和研究,并可对研究区的未知遗迹进行一定程度的空间预测。

附表:参加这次考察的主要领导、专家、记者名单

K872

A

1005-3115(2015)14-0075-06

猜你喜欢
城址瓜州风蚀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迎风坡水蚀影响的风蚀特征
瓜州的“大地之子”
更 正
两城镇的龙山文化城址和环壕
秦王川灌区种植春小麦与披碱草对耕地风蚀的影响差异
西夏佛教艺术中的“家窟”与“公共窟”——瓜州榆林窟第29窟供养人的构成再探
瓜州养路忙——甘肃省酒泉公路管局瓜州公路段集中整治路域环境
云南巍山龙于图山城址
由即墨古城想到的 古代城址应如何向公众展示?
陨落的夏代城市:大师姑城址发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