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座右铭是“行成于思,毁于随”,这是唐朝韩愈《进学解》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说做事成功于思考,失败于随意、不经心。
那么,我为什么要以这句话为座右铭呢?这还得从我小学四年级时的一件事说起。
那天的第一节课是数学课,杨老师早早地布置了那天的家庭作业,其中有一道很难的找规律填空题:“1、2、3、2、1、()、()”
当时没有人能解出来。后来最先想出答案的是我们的数学科代表,也是年级数学第一的陈瀚森。第三节课一下,他便在那儿公布答案,先跟班长说:“哎,班长,你听我说,今天那道很难的找规律题其实很简单的,那后面的两个空分别是‘1和‘2。”“真的吗?”班长半信半疑地问道。“决不骗你,我敢保证!”陈瀚森拍着胸脯说。由于陈瀚森在班上是数学“权威”,所以这个答案便传开了,连隔壁2班都有两个人知道了。
那天下午同桌彭卓勤对我说:“那道很难的数学题的答案分别是‘1和‘2,陈瀚森说的。”当时我也没有多想,便填了上去。过了一会儿,我觉得有点疑惑:这么做有道理吗?于是,我便思考起来:假设那一题的数字分别为a、b、c、d、e、f,那么d=a+c-b,e=b+d-c,f=c+e-d。也就是说,这两个空分别填“2”和“3”,那么,他们的答案就是错的!我对着两种答案犹豫了片刻,还是觉得自己的答案更有依据,便按自己的答案重新填了。
第二天上数学课时,杨老师点了十几个男生的名字,让他们站起来。老师面带怒色地说:“你们这些人,做题不思考,那一道找规律题答案全部一样,还都是错的,连2班两个人的答案都跟你们一样,你们这十几个人里面还包括两个科代表和一个班长。你们动脑了吗?是不是相互抄袭的啊?”老师一边说着,一边扫视着他们,这十几个人都低下了头。
接着,杨老师又别有意味地说:“当然,也有一些同学是独立思考做出来的。现在,请庄思睿同学来跟我们说一下他的做法!”于是,我便讲了答题的经过。老师听后点头说:“不错,你懂得独立思考,并善于发现问题,很好!古人常说‘行成于思,毁于随,大家要牢牢记住这句话。”
这件事让我初步意识到了“行成于思,毁于随”的道理,并把它当作我的座右铭来指导我的行动。
五年级时,我和宋浩铭代表班级参加了“3D虚拟机器人”比赛。比赛前,我发现宋浩铭的程序有点问题,对他说:“浩铭,你这程序好像有点儿问题哦,你这速度不应为70,至少要低于50,不然‘学生会被撞死的,这个我已经反复思考并试验过了,一旦超过50,‘巴士便刹不住了,‘学生就会被撞死。”“是吗?不可能吧,书上都这样说的。”浩铭睁大眼看着我。我说:“是的,我试验过。还有,你这儿只装了一个传感器,‘巴士会乱跑的,这个我也试过!这样编程你思考过吗?”宋浩铭笑了笑说:“书上是这么说的,难道有错吗?难道你是对的?”说罢,扬长而去。看着他走出电脑室,我愣在了那里。心想,书上说的程序一定符合我们这次做的机器人吗?难道实验不是最好的检验标准吗?我还是坚信自己的思考,坚持把速度定在了40。
结果,比赛结束时宋浩铭的成绩一塌糊涂,而我获得了三等奖。
从此,我更相信“行成于思,毁于随”这句话了,它像伙伴一样伴随着我。每当遇到疑难问题时,“行成于思”便会冒出来说:“喂,你思考一下吧!”于是,我静下心来思考。而当我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时,感觉心里简直比喝了蜜还甜!
(指导老师 王传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