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利芝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教育事业也在蓬勃发展,教育水平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考上大学,成为一名大学生。然而,经济的飞速发展大大拉开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农村贫困大学生在经济上面临着很大的困难,造成了农村贫困大学生在心理上也出现了贫困的现象。这种情况对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影响。本文将在分析农村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特征的基础上,找到脱贫的方法与对策。
【关键词】农村贫困大学生 心理脱贫 对策
农村贫困大学生一直是社会和学校关注和帮助的重点对象,各大学都有制定一些制度和政策,在经济上来减轻农村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压力和困难,来保证他们的学业得以顺利完成。教育者们大多把目光集中在了农村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困难上,却忽略了农村贫困大学生因经济的问题造成的心理上的贫困,没有发现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对自身未来的发展有着严重的危害,帮助农村贫困大学生心理脱困是教育者的首要任务。
一、心理贫困的特征
尽管大多农村贫困大学生性格比较活泼,生活比较积极向上,但是面对贫穷问题所带来的经济与学习上的双重压力和困难,很容易导致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是因为各种压力导致大学生出现自卑、自暴自弃、敏感、不与人交往、抑郁等特征。当然,心理贫困不能和心理疾病混为一谈。心理贫困是一些大学生不能做到正确地看待困难和问题,因为自己错误的认知而产生的心理反应。
(一)自卑
自卑是对自己认识的偏差,是过于看低自己的一种心理。农村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经济上的困难。由于贫穷,在穿衣打扮、饮食、游戏等方面对比其他的学生有很大的差距,感觉自己就像丑小鸭一样另类。这种显著的差异与对比对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此外,在综合能力上,农村贫困大学生不如城里的学生见多识广,甚至连农村贫困大学生勤奋努力获得的优秀成绩在人才济济的大学里也变得毫不起眼。在这种连番打击下,农村贫困大学生越来越不自信,越来越否定自己,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
(二)交往障碍
农村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上的拮据,在与同学的交往中非常敏感,特别怕周围的同学看不起自己,或者看到其他同学在交往中请客的现象发现自己无力负担,从而远离集体活动。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经常自己独来独往,不与他人沟通交流,这样长时间的自我封闭很容易导致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发生问题。大学生越来越敏感多疑,也越来越不喜欢参与集体活动,长此以往,农村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上会有很大的障碍,不懂得如何与他人交往,人际关系更是一塌糊涂。
二、心理脱贫的对策
(一)树立人穷志不穷的信念
要想让农村贫困大学生心理脱困,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改变大学生的错误观念,正确认识贫穷。让大学生认识到真正的贫穷是知识和思想上的贫穷,而不是外在的经济贫穷。只要我们努力学习,掌握知识,懂得运用知识,那么自己早晚会脱离贫穷。现階段,经济上的贫穷是暂时的,我们所要补充的是精神上的匮乏。作为一名大学生,特别是一名农村贫困大学生,我们要珍惜学习的机会,不断地提高自己,把握住人生的机遇,为自己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我们可以在物质上贫穷,但是在精神上决不能贫困,坚持人穷志不穷的信念,勇敢地走下去。
(二)解决经济贫困问题
造成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主要原因就是经济贫困。所以,要解决大学生心理贫困的问题,需要先帮助大学生解决经济上的困难。学校除了在政策上给予农村贫困大学生学费或者是对其他费用进行减免外,还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些勤工俭学的机会来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经济上的贫困,保障农村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
(三)进行心理干预
由于农村贫困大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差,心理问题又多又杂,所以可以通过对农村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干预来预防大学生出现心理贫困。心理干预的方法主要有:(1)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心理咨询等相关活动。学校应对心理咨询多加宣传,鼓励学生参与咨询活动,及时发现和解决心理问题。(2)针对贫困大学生,可以组织一些社团活动。学校可以通过组织社团的方式让农村贫困大学生找到自己的集体和伙伴,为贫困大学生提供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注重加强校园的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更正那些歧视农村贫困大学生的错误思想,呼吁大学生尊重和关心贫困大学生。
三、结语
近年来,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问题愈加严重,如何帮助农村贫困大学生心理脱困成了社会与教育部门的关注重点。解决农村贫困大学生心理贫穷问题不仅仅需要教育者和学校的努力,还需要贫困大学生自己要有坚强的信念和脱困的意识。
【参考文献】
[1]高朋敏,齐艳萍.积极心理学视域下贫困大学生心理脱贫研究[J].学理论,2013(35).
[2]高朋敏,齐艳萍.探索贫困大学生心理脱贫新途径——以辽宁科技大学贫困学生为例[J].文教资料,2013(23).
[3]黄荣峰.做好农村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J].吉林教育,2010(13).
[4]谷慧玲.农村贫困大学生“心理弱势”的成因、影响及调控措施分析[J].前沿,2011(04).
[5]魏薇.基于“心理脱贫”机制下的高校贫困生资助研究[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