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玲(莱芜市中医医院,山东 莱芜 271100)
双源CT血管成像在下肢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研究
李春玲
(莱芜市中医医院,山东 莱芜 271100)
目的 探讨双源CT血管成像在下肢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提高双源CT血管成像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05月~2015年06月我院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47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双源CT血管成像检查,然后用DSCTA进行图像后处理及分析等。包括采用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等最大程度的对血管进行重建,并结合轴位原始图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47例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满意度为100%,血管及病变显示:所有患者的血管走行和起源未见异常,且所有患者的血管重建图像清晰、完整。结论 双源CT血管成像具有创伤性小、准确性高、后处理功能强等优点,是对下肢动脉疾病诊断的可靠方法,可以有效指导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双源CT血管成像;下肢血管成像;临床应用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老龄化的加重,患有下肢动脉疾病的患者越来越多,逐渐成为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1]。随着影像学的不断发展,核磁血管成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等的引入也对下肢动脉疾病的诊断提供一定的诊断价值。近年来随着双源CT血管成像的应用,其创伤性小、灵敏度高等优点受到影像医学人员的高度重视[2]。本文对我院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47例实施双源CT血管成像,其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05月~2015年06月我院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47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4例,女13例;年龄42~87岁,平均年龄(66.8±8.3)岁。
1.2 临床诊断及纳入标准
根据相关文献设定以下标准作为本研究的纳入及诊断标准:①年龄在40岁以上;②临床表现为下肢缺血症状;③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及吸烟等病史;④体格检查中表现为肢体动脉搏动显著减弱甚至消失,能够听到血管杂音;⑤影像学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磁共振血管造影(MRA)、DSA等影像学检查显示患者的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等病变;⑥患者的相关检查结果显示异常如:实验室检查、眼底检查、踝肱指数(ABI≤0.9)及心电图检查等。患者若符合以上诊断标准的前四条即可认为其具有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1.3 检查方法
47例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经德国西门子生产的双源CT扫描仪进行扫描。患者采用仰卧位,小腿部位固定,足先进入,按照先头后足方向进行扫描。从患者的第四腰椎水平开始进行扫描,扫描至患者的足底。行常规腹部及下肢平扫,之后使扫描系统实施双能量下肢血管增强扫描,将兴趣区域(ROI)设在患者的腹主动脉下段,其触发阈值设为140 HU,当ROI的密度达到触发阈值后,延迟6 s后再进行自动扫描。
根据患者的身高和体重将350 m g/m L的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普罗胺液体以3.4 m l/s的速度注射85~115 m L,然后以上述相同速度往患者体内注入40 m L的生理盐水。
扫描参数:管电流分别为65 mAS、260 m AS;管电压分别为150 KV、90 KV;旋转时间设为0.41 s;准直设为64×0.6 mm;视野设为120 cm;螺距设为0.7~1.1 mm;重建层厚度为0.9 mm,间距设为0.4 mm,平均扫描时间为31.06 s。
将不同电压下测得的数据同时调入其后处理软件,经去骨后根据去骨程度调整图像的部分重建参数(包括:窗位调整、灰度阈值调整以及窗宽调整)保存去骨后的VR及M IP的血管重建图像。然后将混合数据调入Inspace软件内,再次进行血管图像的重建。
1.4 评价指标
所有患者接收护理后,对护理满意度进行评分,10分为满意,6~9分为基本满意,6分以下为不满意。
根据参考文献[3]对双源CT血管成像显示的图像进行四分法评分,其评分标准为:0分代表图像的血管可见度差甚至未显示,医生不能做出诊断;1分代表图像的血管仅主干部分可见度较好,侧支及末梢血管不清晰甚至未能显示,医生只能作大概临床诊断;2分代表图像的血管全部显示完全,但仍有轻微变形或伪影,但医生可以进行临床诊断;3分代表图像的血管结构显示清晰,医生可作出明确诊断。2~3分可作出临床诊断。
2.1 满意度情况
47例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经双源CT扫描仪扫描后,不满意1例,满意21例(44.68%),基本满意25例(53.19%),总满意度高达97.87%。见表1。
表1 患者满意度情况 [n(%)]
2.2 根据双源CT成像的诊断情况
47例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经双源CT扫描成像后,根据四分法判定:主髂动脉段及股腘动脉100%可以作出临床诊断,膝下动脉可有65.96%作出临床诊断,而足部动脉段仅有38.30%作出临床诊断。其中下肢动脉缺血患者26例,下肢动脉粥样硬化13例,外伤性血管闭塞6例,血管畸形2例。
随着下肢动脉疾病的患者越来越多及影像学的不断发展,双源CT血管成像的应用,其创伤性小、灵敏度高等优点受到影像医学人员的高度重视[4]。本文对我院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47例实施双源CT血管成像,结果显示:47例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满意度为100%,血管及病变显示:所有患者的血管走行和起源未见异常,且所有患者的血管重建图像清晰、完整。双源CT血管成像具有创伤性小、准确性高、后处理功能强等优点,是对下肢动脉疾病诊断的可靠方法,可以有效指导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1] 王克礼,李智勇,刘晓峰,白云清.多层螺旋CT下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J].放射学实践,2006,01:67-69.
[2] 王川红,魏江平,林小琪,鲍坤旺.双源CT血管成像对下肢动脉系统疾病的诊断价值[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07:69-71.
[3] 吴 芹.双源CT血管成像在下肢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2.
[4] 王川红,魏江平,林小琪,鲍坤旺.双源CT门静脉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J].江西医药,2012,12:1054-1056.
本文编辑:吴 卫
R445
B
ISSN.2095-6681.2015.026.07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