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杰(山东省莱芜市鲁中矿职工医院,山东 莱芜 271113)
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和B型脑钠肽检测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院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临床意义
张俊杰
(山东省莱芜市鲁中矿职工医院,山东 莱芜 271113)
目的 探讨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和B型脑钠肽对检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院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9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20例,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将其分为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75例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45例。入院后,在24 h内,对患者的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PR)与B型脑钠肽(BNP)进行测定,分析患者的血浆hs-CPR和BNP指标,与院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结果 患者收缩压、心率、肌酐、BNP、hs-CRP、左室舒张末期内经(LVEDD)、左心射血分数(LVEF)指标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相关;大部分患者的BNP≥1426.36 pg/m L、Hs-CRP≥8.94 mg/L、LVEF≤40.7%,表明患者的Hs-CRP、BNP指标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 BNP、血浆hs-CPR与老年慢性衰竭患者院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存在较大关联,患者入院后,要尽早接受上述两项指标检测,有利于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风险进行评估。
BNP;血浆hs-CPR;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慢性心力衰竭在老年群体中比较常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与身体健康,可伴有室性心律失常、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甚至可导致患者死亡。据数据资料表明,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导致35%~55%患者死亡。为此,必须尽早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了解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血浆hs-CRP是急性时相期的反应蛋白,有研究表明,该指标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存在较大关联[1]。BNP是神经内分泌激素,该指标在评估与诊断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具有重要意义。选取我院收治的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血浆hs-CRP和BNP对检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院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9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20例,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将其分为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75例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45例。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男41例,女34例;年龄60~82岁,平均年龄(79.83±5.24)岁。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男35例,女10例;年龄60~81岁,平均年龄(78.48±5.36)岁。患者入院后,在24 h内,对其血浆hs-CPR与BNP进行测定。
1.2 方法
入院后,所有患者均采集静脉血30 m L,对BNP、hs-CRP指标与其他实验室指标进行检测。利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hs-CRP,利用干式快速荧光免疫法对血浆BNP指标进行检测,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生化指标进行检测,LVEF经心脏超声仪给予检测。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实验室指标,BNP、hs-CRP指标,分析BNP、hs-CRP指标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联。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收缩压、心率、肌酐、BNP、hs-CRP、LVEDD、LVEF指标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存在密切关联。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比较(±s)
指标 恶性心律失常组非恶性心律失常组 t P舒张压(mmHg) 78.19±6.53 75.39±15.21 1.13>0.05收缩压(mmHg) 132.29±16.43 126.34±15.13 2.78<0.05心率(次/m in) 86.08±14.24 80.46±15.32 2.80<0.05肌酐(μmol/L) 95.44±19.25 86.13±18.54 2.69<0.05 BNP(pg/m L) 1892.28±309.43 1151.23±256.24 12.37<0.05 hs-CRP(mg/L) 9.21±3.03 3.72±1.15 12.23<0.05 LVEDD(mm) 57.39±6.93 52.19±7.06 3.53<0.05 LVEF(%) 38.23±3.61 45.98±5.14 8.28<0.05
2.2 两组患者hs-CRP、BNP以及LVEF指标比较
大部分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BNP≥1426.36 pg/m L、Hs-CRP≥8.94 mg/L、LVEF≤40.7%,表明Hs-CRP、BNP指标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存在关联。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hs-CRP、BNP以及LVEF指标比较
随着我国人口逐渐老龄化,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数量越来越多,据数据资料显示,在心力衰竭患者中,室性期前收缩发病率为75%~90%,其中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为30%~40%[2]。慢性心力衰竭严重影响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为降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病率,必须评估患者病情。
有研究表明,血浆BNP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随着容量负荷、压力负荷增加,血浆BNP会升高,心室扩大可缩短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易诱发EAD(早期后除极),导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风险加大[3]。hs-CRP可将患者的炎症程度反映出来,如果长期受到炎症刺激,可导致大量炎性因子产生,例如IL-8、IL-2、TNF-α等,再加上受到氧化应激作用的影响,可致使大量氧自由基损伤[4]。
本次研究显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很多因素存在关联,其中包括心率、肌酐、BNP、hs-CRP、LVEDD、LVEF等,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大部分患者的BNP≥1426.36 pg/m L、Hs-CRP≥8.94 mg/L,表明BNP、hs-CRP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BNP、血浆hs-CRP与老年慢性衰竭患者院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密切相关,临床可将这两种指标用于评估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
[1] 郑夏芳,孟叶彩.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和B型脑钠肽检测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院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临床意义[J].现代实用医学,2015,27(01):32-34.
[2] 冯天捷,陈柯萍,任晓庆,等.高敏C反应蛋白对室性心律失常发作的预测作用[J].中国循环杂志,2014,29(02):124-128.[3] 赵 蕾,韩明华.室性心律失常与血清TNF-α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2,11(11):113-117.
[4] 刘相星,杨春强,王跃明,等.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观察[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11,10(01):59-60.
本文编辑:孙春宇
Plasma 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and B-type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detection on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in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ventricular arrhythm ia occurred
ZHANG Jun-jie
(Shandong province Laiwu Luzhong m ine workers hospital, Shandong Laiwu 271113,China)
R541.7
B
ISSN.2095-6681.2015.026.05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