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秀娟
一个下午放学后,鑫鑫的妈妈打电话说鑫鑫的新铅笔盒找不到了,君君拿去了,让我给他要回来。听后我心里便是一阵恼火,想到君君,真是恨铁不成钢。可当时君君已被家长接走,没法再问,只好答应鑫鑫妈,第二天再问。
君君是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孩,长相甜美,声音悦耳,每次和同事说起,我都自豪地把她称作是我们班的班花。但君君是个智障的孩子,虽然已经10岁,其心理年龄还不到5岁,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东西,就随手拿来,据为己有,她根本不明白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偷”,是道德问题。刚入学的时候,我了解到君君的这个行为,就一直帮她矫正,没想到她竟然又故技重演,让我怎么不气恼。
经过了一宿,我激动的情绪已趋于平静,希望平心静气地处理这件事。
早晨,君君刚到教室,我问她:“君君,昨天是你拿了鑫鑫的铅笔盒吗?”君君默不作声。我没有咄咄逼人地问下去,而是给君君讲道理:“君君,如果你喜欢,拿回去看看就行了。”君君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于是我趁热打铁:“君君,铅笔盒呢,要是在书包里,就还给鑫鑫。”
“没在书包里,在家里呢。”君君的声音大了点,似乎有种如果在家里就能据为己有的窃喜。我没有和她分辨,只和颜悦色地说:“那你明天一定要记得拿来给鑫鑫,能做到吗?”
“能。”君君痛快地说。
“君君,以后假如喜欢别人的东西,想看看的话,要经过别人同意才行啊,人家不答应可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如果实在想要,就告诉妈妈,让妈妈给你买。”
“好的。”君君好似明白了我的话。第二天,君君高高兴兴地把铅笔盒还给了鑫鑫。
卢梭说过:“人生当中最危险的一段时间是从出生到十二岁,在这段时间中还不采取摧毁那种错误和恶习的手段的话,它们就会发芽滋长,乃至以后采取手段去改的时候,它们已经是扎下了深根,以致永远也把它们拔不掉了。”和我们一起生活学习的孩子,不管是特殊学生还是普通学生,大多数孩子就处在这个危险的年龄段。有少数学生不能明辨是非,没有物权概念,出现“偷拿”别人东西的情况,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需要让孩子明白什么东西是自己的,什么东西是别人的,别人的东西是不能随意拿的。我以为,对学生来说,需要把坏习惯遏制在萌芽阶段,为此做了一些工作。
首先,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孩子们对游戏乐此不疲的态度,与孩子们一起做布袋摸物的游戏,让他们分清物品的归属。
游戏规则:两个同学之间进行。把准备好的物品放入布袋,由一位同学闭上眼睛,另一位同学摸各种物品,摸出来后准确地说出物品的主人,并放到主人的桌子上。物品摸完,由老师和同学一起检查。
游戏先从君君和坤坤开始,君君把手伸进去,摸一件物品出来,是自己的就说“君君的”,然后放到自己的桌子上;如果是坤坤的,就说“坤坤的”,把物品放到坤坤的桌子上。这时,老师提醒坤坤,君君帮你放到桌子上,你该怎么说?坤坤说:“谢谢君君”。老师和同学用掌声给两人同样的鼓励。君君做完再换坤坤,每个孩子都有锻炼的机会。孩子们在玩的节奏中了解了每个人的物品,知道了哪些是属于自己的,哪些是属于别人的。下课后,还可以让孩子回味一下游戏过程,说一说摸到了谁的东西。这种训练不是一次两次,而是每周都要重复,慢慢地,孩子们对物品的所有权问题有了正确的认识。
其次,创造机会让学生练习“借”物品。孩子们最喜欢上美工课,不过我发现有的孩子经常忘了带彩笔,但是会“主动”去拿同学的彩笔用。于是每次美工课的前一天,我都特意嘱咐几个孩子第二天一定带彩笔到学校。上课的时候,我会问谁带了彩笔,谁没有带彩笔。君君一般都是不带的,而坤坤彩笔不离书包,于是我就让君君借坤坤的彩笔,提醒君君借别人东西的时候要有礼貌。
君君:“坤坤,我忘了带彩笔了,我能用一下你的彩笔吗?”
坤坤:“可以,给你。”
“谢谢!”君君时常借,已经能熟练运用这个词了。
下课了,我提醒君君把借的彩笔还给主人。孩子就在这种融洽的气氛中学会了借,而忘了不声不响地“拿”。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及时和家长沟通,把老师的一些做法和想法告诉家长,让家长配合,积极有效地培养好孩子。
一段时间过后,君君和坤坤虽然还有互拿的现象,但次数明显减少了。同时,我也尽量不让孩子单独在教室,发现问题及时地、有效地处理。对于与学习无关的物件我不让孩子往学校带。经过一段时间的游戏训练和严防死守,君君有了实质性的改变。
一天,钰的妈妈给我打电话,告诉我孩子的铅笔刀找不到了,让我帮着找找。我问了君君,她说不是自己拿的。这个时候鑫鑫走进了教室。我随口问:“鑫鑫,你看见钰的铅笔刀了吗?”
很快,鑫鑫从书包的一个夹层拿出了钰的铅笔刀,放到了钰的桌子上。我松了一口气,心里也暗自庆幸,多亏没有拿有色眼镜看君君,要不然会误会孩子。鑫鑫解释说他用了钰的铅笔刀,放学的时候忘了给钰,就带回家了。同时,鑫鑫及时向钰道了歉。
智障孩子单纯、可爱,虽然很多方面比不上普通孩子,但他们也有自尊,有普通孩子一样的权利,我们要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帮助他们!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特殊教育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黄蜀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