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新月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效,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中国贸易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新兴投资大国地位初步确立。今年以来,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商品和资本双轮驱动的新阶段。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一系列自贸区谈判取得突破性进展,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正在形成。“一带一路”建设和自由贸易区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顺应全球发展格局新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着眼长远培育我国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推进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重大平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一带一路”由此升级为国家战略。
受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因素影响,我国对外开放总体呈现东快西慢、海强陆弱格局。商务部部长高虎城说:“‘一带一路’将构筑新一轮对外开放的‘一体两翼’,在提升向东开放水平的同时加快向西开放步伐,助推内陆沿边地区由对外开放的边缘迈向前沿。”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诸多经济指标显示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全新阶段。与此同时,2008年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欧美国家调整经济发展政策,中国与外部的经济关系悄然发生变化。
通过资本输出的方式,将带动我国全球贸易布局、投资布局、生产布局的重新调整。发展改革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说,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将以资源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重点,在沿线国家发展能源在外、资源在外、市场在外等“三头在外”的产业,进而带动产品、设备和劳务输出。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普遍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期,开展互利合作的前景广阔。高虎城表示,深挖我国与沿线国家合作潜力,必将提升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中的地位,促进我国中西部地区和沿边地区对外开放,推动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型经济率先转型升级,进而形成海陆统筹、东西互济、面向全球的开放新格局。
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最大的特点是开放性和包容性。实现“一带一路”与俄罗斯的“跨欧亚发展带”有效对接,可以促进欧亚经济一体化,共同建设欧亚大市场,共同引领来自亚太和欧洲的国家参与欧亚大陆经济整合的新格局,从而对当前世界经济版图产生重要影响,促进新的全球政治经济秩序的形成。
“一带一路”战略作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新的桥梁,不仅将为中国发展开拓更大的空间,也让中国红利更好地造福世界。这是国际舆论不断形成的一项重要共识。建设“一带一路”,对内有助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外使中国得以全面发掘与新兴市场国家间潜在的互惠互利机会,激发这些国家潜在的经济发展动力。
进入经济新常态的中国对外合作格局正发生巨变。中国在基建、电信和装备制造等领域积累了雄厚资本和技术实力,不仅创造了利用海外资源市场实现长期发展的历史条件,在全球范围内有效释放这种经济发展正能量,也必将创造一种互利共赢的国际经济合作新模式。
显然,“一带一路”建设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将不局限于资金和技术,还包括改革创新的发展理念和开放包容的运营思路,以及由此衍生的新型贸易和投融资安排。它契合中国市场化改革方向,也利于容纳地区合作新动向,搭建起不同经济体之间、企业之间、公私领域之间的立体合作框架,优化中外经贸合作的结构和韧性,加速各种优势资源跨境、跨界融通。
和“一带一路”一同被提到国家战略高度的还有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长江经济带战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经济工作部署中,提出了要在新常态下“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专家认为这体现了区域政策导向的思路,明年的区域经济发展很可能出现下一个经济增长极。
“一带一路”的战略意义构成了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战略新格局和周边外交战略新框架,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战略发生了实质性变化。“一带一路”从开放的内涵上来讲,从“引进来”转向“走出去”,“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以开放促改革;从开放广度上讲,为发展中国西部地区,实施向西开放战略,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从开放深度上讲,顺应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以周边为基础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实现商品、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自由贸易区是以开放促改革的国家战略,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是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把自由贸易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以周边为基础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习近平主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准确判断国际形势新变化、深刻把握国内改革发展新要求,以更加积极有为的行动,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的主动、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
改革开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这已为世界和我国发展实践所证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乘势而上,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更高水平的开放格局正在形成。
多边贸易体制和区域贸易安排一直是驱动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的两个轮子。现在,全球贸易体系正经历自1994年乌拉圭回合谈判以来最大的一轮重构。我国是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和坚定支持者,也是重要建设者和主要受益者。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妥善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更加需要扩大对外开放。“机者如神,难遇易失。”我们必须审时度势,努力在经济全球化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是适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的客观要求,是全面深化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积极运筹对外关系、实现对外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发挥自由贸易区对贸易投资的促进作用,更好帮助我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是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争取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的重要平台,我们不能当旁观者、跟随者,而是要做参与者、引领者,善于通过自由贸易区建设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在国际规则制定中发出更多中国声音、注入更多中国元素,维护和拓展我国发展利益。
2015年上半年,随着中韩自贸协定和中澳自贸协定的正式签署,中国作为国际商贸中心、国际研发中心、国际制造业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中国正从从商品贸易为主,进入资本、技术带动的全方位国际合作时代。商务部部长高虎城说,“让货物流动更加快捷,这仅仅是开端。”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逐步展开,随着自贸区建设的不断深入,贯穿欧亚大陆、涵盖了全球60%多人口的大市场,将让更多国家与中国一起,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我国的改革开放将越来越趋向双轮驱动的新格局,“一带一路”和自贸区建设将促使我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积极的参与者和最坚定的支持者。在在构建新一轮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中,我国将更加注重在国际规则制定中发出更多的中国声音和注入更多的中国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