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胡建
【摘 要】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由过去关注教师素质到现在关注学生成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口误”现象,本文对这种硬伤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地理课堂教学;口误;硬伤
新课程改革强调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了过去关注教师到现在关注学生,以至于现在忽视了教师的基本素养,笔者在参加各类教学教研活动时,经常能够碰到教师上课时的“口误”。教师的经常性“口误”反映了教师职业态度、教学基本功、学科专业知识的掌握、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能力等方面存在着硬伤。这些硬伤若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及时纠正,不仅影响教师教学水平,而且还会误导学生的思维品质,最终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所以我们不能小觑“口误”。这些硬伤如何形成的呢?我们如何避免呢?笔者结合自己的多年教学经验和观察,剖析了这些硬伤产生的原因,希望在同行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硬伤现象和原因
硬伤1:教师教学的随意性引发的“口误”
新课改实施以来,集体备课备受青睐,成为学校教研活动的“名片”,但在集体备课中,只有学科组长(或备课组长)在唱“独角戏”。其他教师“出工不出力”现象时有发生,教师备课很是随意,缺少了以往的严谨。使得教师在上课时引发“想当然”的“口误”,这是课堂教学中最为常见的,也是教师最不重视的“口误”。例如:某教师在讲到《农业的区位因素》练习题(图1),在读题时,教师为了体现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该教师不假思索脱口就说这是南通市城郊农业区位规划图。南通有丘陵吗?南通最高的狼山大约108米,而丘陵数值多在200—500米。产生的原因:教师在备课时很随意,缺乏对细节的雕琢,忽视了对学科专业知识的回顾,大学学的地理专业知识开始遗忘,以至于上课时出现了科学性的错误。
图1 图2
硬伤2:概念不清引发的“口误”
教师专业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对一些基本概念掌握得不清楚,导致授课时出现“口误”。某教师在讲《锋面系统》时,在没有预先设置的情况下问了学生这样一个问题:“清明时节雨纷纷”说的是哪种天气系统引起的天气现象(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教室里炸开了锅,有的学生从“雨纷纷”认定是准静止锋。有的学生认为“清明时节”是四月份,从时间上来说应该是暖锋引起的连续性降水,还有学生认为是冷锋天气,理由是诗句的最后一句:牧童遥指杏花村。“杏花村”在山西省,无论从时间上还是地点上看,都不符合暖锋和准静止锋的条件。从整首诗句上看,可能是慢行冷锋引发的天气现象。该教师给的答案是准静止锋。产生错误的原因:该教师以“雨纷纷”天气现象代替准静止锋概念,没有抓住锋面的概念内涵和外延,没有抓住准静止锋概念中“冷暖气团势力相当”的本质特征。在课堂教学中就会出现似是而非的判断和稀里糊涂的解释,这样“口误”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
硬伤3:教师的思维定势引发的“口误”
思维定势:也称“惯性思维”,指人们在学习或生活中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思维模式,主要表现为面对问题时习惯于按照某种固定思路去寻找解决方法。思维定势对教师的教学有促进作用或干扰作用。当出现起干扰作用时,教师教学时就会引发“口误”。例如:某教师在讲洋流按性质分类时,习惯性的认为:从较低纬流向较高纬的洋流为暖流,并在课堂上举例大量暖流的例子。我心里有了疑问: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洋流就是暖流吗?反例:读图2:读7月索马里洋流示意图(2014年上海地理高考题),依据该教师给的概念,图中索马里洋流是暖流吗?产生错误的原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举的例子一般都是典型的洋流,导致了许多的学生把“从较低纬流向较高纬的洋流”作为判断暖流的标准。这种“口误”是要不得的。
二、治疗硬伤措施
硬伤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现在新课改背景下很大程度关注学生成长之外,最重要的是教师本身对自己降低了要求,没有与时俱进。出现了“口误”绝对不能“没注意到……”“忘了……”“没什么大不了的……”来为自己找借口,否则,不但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且还会影响教师的专业成长。
1.加强对地理概念的理解
高中地理教材上概念、地理术语和地理名词多,对学生而言,掌握难度是比较大的,有的教师对地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认识也是模糊的,如“地势”、“地形”、“地貌”,“时区”、“区时”“暖流”“寒流”……教师也很难解释清楚,加强对地理概念的理解,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克服课堂教学“口误”的一种有效途径。一是比喻法,即用打比方的方法,让学生理解概念中所反映的现象从而来理解概念。如“地震”概念,如何能让学生理解呢?可以打个比方:让学生把一颗石子扔进河里,其他学生观察过程。思考:石子比喻什么?(震源),石子的落点比喻什么?(震中),投石子的力量比喻什么?(震级),水的浪花和波纹比喻什么(烈度)。二是实地考察法,即到室外实地考察,如对“沉积岩”概念的理解,教师可以带学生到狼山实地考察山上岩石的层理构造,理解“沉积岩”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从而降低“口误”的发生。
2.规范课堂教学语言
作为一名教师,如何上好课呢?我想除了要有好的教学方法,还要有严谨规范的语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坚决不允许出现“满嘴跑火车”的现象,教学语言具有简洁、流畅外,还具有科学性、规范性。教师的语言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而当下的中学地理课堂,教师的“菜市场语言”者有之,“生搬硬套”者有之,“啰嗦重复”者有之……结果在课堂教学中语言失去严谨性、规范性,“口误”层出不穷。所以,对自己吃不透的知识点,不能在学生面前信口雌黄,混淆视听。
3.注重教学反思
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通过反思,教师才会发现自己课堂教学的长处和短处、优点和缺点,一个普通的教师想成长为名师,离不开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可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减少课堂教学“口误”发生,从而促进教师终身发展。
4.加强集体备课和个人二次备课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备课组在集体备课时各抒己见,取长补短,这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减少课堂“口误”的有效方法。在集体备课基础上再进行个人二次备课,一备学生,二备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完善课堂教学环节,使自己的教学手段更丰富、语言更精确、更科学、更规范。
“口误”并不可怕,可怕是我们没有认识到“口误”带来的危害,我们要深思“口误”发生的原因,反思自己备课准备工作、语言的表达规范性,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硬伤的再次发生。“投一粒石,激起千层涟漪”,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避免“口误”的发生,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实践、去探索、去完善,才能全面提升地理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地理素养。
【参考文献】
[1]杨勇诚.从物理教师常见的“口误”看到的问题[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4(7)
[2]蒋惠云,李春花.构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灵性的空间[J].课程教育研究,2012(12)
[3]吴志标.刍议如何开展英语教学反思来提升中学英语教师教学品位[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2(16)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