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霾”伏:用色彩感知“生态”

2015-10-22 19:51王京红
流行色 2015年5期
关键词:色彩生态建筑

王京红

最近,有关雾霾、生态的讨论成为热门话题。有人认为当代城市雾霾频发,就不要谈论城市色彩了,因为看不见。业内人士则通过实验寻找适合雾霾天的建筑色彩,也有人建模计算色彩对节能环保的贡献有多大。

生态、环保并不是新课题。早在1962年,美国当代生物海洋学家莱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就出版了《寂静的春天》,“她以自己的笔触唤起民众对生态问题的高度注意”。1972年问世的《增长的极限》,更促使《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获得通过,“标志着人类踏入了生态文明时代,生态问题成为全球问题”。

但是,我国当时正处于特殊的政治时期,经济发展迟缓,生态问题并不突出。当前,经过30年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水平大幅提高,但其负面效应——生态问题也日益严重。人们清醒地意识到,生态已关乎城市的生存。

早在雾霾成为大众话题以前,各地政府就纷纷要求做城市生态规划,房地产建筑项目的开发也大打生态牌,各类生态园、环保绿色认证层出不穷。但是,无论城市规划还是建筑设计,人们理解的“生态”几乎等同于“科技”。从综合评价到土地集约、资源消耗、环境舒适等各个维度,都是科学技术的王国。计算二氧化碳排放量、功能混合配比、公交覆盖、慢行交通、太阳能、垃圾分类、雨水回收、通风计算、热岛效应评估、噪音控制、光污染控制、大气污染物监测等等,虽然玲琅满目,但都可以用“科技”两个字概括。

在只有科技才能解决生态问题的前提下,人们认为城市色彩的研究并不入流,雾霾频发的城市已看不见美丽的色彩。其实恰恰相反,当代城市比任何时代都更需要城市色彩的研究和实践。

除了一年四季的阴晴雨雪,雾霾成为又一种极端的城市气候。此种情况下,要“看见”城市,目视清晰成为城市与建筑色彩的首要标准。那些色彩关系属于中强对比的建筑更容易被看到。因此,明度的中强对比(建筑与天空之间、建筑各组成部分之间)是第一步。同时,我们是在三维空间中看城市,仅在PS的图片上观察色彩关系很不够。长波的色彩可见性强,红色更容易穿透雾气,所以红灯表示停止。因此,在污染较重的城市要多用暖色调,纯度保持中等水平。

于是,引出了城市色彩对当代城市的更重要作用,那就是抚慰心灵。当代都市人或者迷茫、或者焦虑,心态平和、自在的不多。不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难做到,而是环境使然。阴沉的雾霾天,没有谁会心情愉悦。城市污染治理需要时间过程,我们要采取措施让人们在这期间尽量生活得愉悦些。好的城市色彩能为城市外部空间增加阳光感,让人看到、感受到温暖,起到心理治愈的功效。从这个角度看,生态治理不仅仅是科技的事。城市色彩的最大价值更是超越了表面的装饰美化,它从艺术的高度让人感知到“生态”。

美国学者刘易斯·芒福德在半个多世纪前就指出,“我们现在的文明是一辆巨大的汽车在单向交通的路上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前进着。不幸的是,像现在制造的这种汽车,既无方向盘,也没有刹车,开车人能行施的唯一控制方式只有把汽车开得更快,……,可是他忘掉了开往的目的地。”当代的生态问题是科学技术造成的,只用科学技术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因为“科学和技术上过分的精致,丝毫不考虑人类的价值和目的”;芒福德精辟地概括道:“通过局部去了解一个事物,那是科学;而从总体上去把握它,则是艺术”。各类细分的技术加在一起不一定能解决生态问题,当前“生态等于科学技术”的做法是片面的。技术指标再精确,人要是感受不到仍然不是生态的。

让人感知到“生态”成为当代中国城市色彩的任务。因为城市色彩是广义色彩,是人们视觉感知到的真实的整体,是一个城市给人视觉上的整体印象。人内心都有回归自然的原始冲动,这种灵魂深处的“愉悦感”与感知“生态”是一致的。当城市色彩符合该城市色彩类型的规律时,当地居民就能感知到“生态”。因为城市色彩类型的规律是反映地域色彩特质的,即能在视觉上表达当地大自然的特征。地域差别使得每个城市属于不同的色彩类型,外乡游客看到充分表达当地色彩特质的城市色彩,与自己熟悉的家乡大自然特征相对照,必然会产生“新鲜感”。这样的城市色彩也必定能让旅人感受到当地独特的“生态”。因此,好的城市色彩要给居民带来“愉悦感”,给旅人以“新鲜感”,就能让人感知到“生态”。

平顶山市城市色彩规划就是个典型例子。这是个因煤而立、因煤而兴的能源工业新城,城市的绿化率指标起初较低。2005年,市区绿地率24.6%,绿化覆盖率26%。经过全市居民的不懈努力,到2009年,全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2.5%,绿化覆盖率达37.6%,人均公园绿地达8.9平方米。从指标上看,城市绿化已经合格甚至比较优秀。但是,我们在城市色彩规划时进行的居民调查却显示,人们依然认为城市缺少绿化。这说明居民们并没有感知到“生态”。技术的数据再准确也无济于事,生态的城市只有人感知到生态才达到目的。这时,色彩是最有力的手段。经过研究,我们发现由于平顶山市多数建筑立面使用白色瓷砖,深色的砖缝与白色面砖发生色彩同化作用,视觉效果是浅灰色的。这种色彩的空间界面与绿树之间产生明度对比,树看起来只能更暗,不会更绿。于是,城市色彩规划建议多使用暖黄与红的组合,中差、补色对比能增加绿色的纯度,使绿树看起来更鲜绿。色彩是大多数人、最容易感知到的视觉整体,城市色彩正确了居民才能感知到愉悦。我们尝试通过色彩规划和设计,让平顶山市民从视觉整体上看到绿,进而感知到“生态”。

城市色彩若要让人感知到“生态”,可以从两个层面入手。在城市宏观层面,城市总体色彩面貌、建筑群色彩要符合城市色彩类型的规律。城市色彩类型代表了地域自然和历史人文的色彩特质,城市色彩符合其规律必然能让人感知到“生态”。因为“色彩使得建筑同所在地相关联”,使得城市外部空间好似从大地上生长出来的。在单体建筑层面要注重近人尺度的色彩设计,多使用自然特征的色彩。“大自然的色彩是支离破碎的。”破碎、断断续续的色彩暗示出表面质地纹理,不仅吸引人的视觉还调动人的触觉等多个感官,进而“满足了人们渴望与大自然相联系的心理需求。”平铺的色彩则携带更多人工的信息。自然的色彩“边缘模糊且呈不规则变化”,而人工色彩却“界限分明,平板无变化”。自然的色彩之间间隔多,层次丰富。所以,最大程度的多样性是自然色彩的重要特征。

法国马赛的IF岛上建筑群色彩是个精彩的例子。从远处看,建筑群色彩与岛上山石的色彩非常和谐,几乎难辨你我。建筑群的色彩关系在宏观上与其坐落的岛屿一致。走近观察,建筑师敏锐地从岛上土壤、岩石中提取出多个色彩,小心地应用在建筑组团的各个部分,并与建筑形体结合得很好。人尺度的建筑色彩充满多样性,而且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建筑色彩都与大地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这个建筑群时时让人感知到“生态”。有意识的城市色彩规划具有时代性,当代中国好的城市色彩首先要让人感知到“生态”。人类要生存,然后还要生活,要多姿多彩地生活。2013年的第一个月,连续的雾霾天笼罩我国中东部上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大自然已经告诫我们,当代中国不重视“生态”就不能生存。文化的源头也是生存,“文化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是人群生命的安全”。当然,“安全并不表示幸福或快乐”,多样性才能符合各类人的需求,使更多的人快乐。城市色彩作为城市整体的视觉呈现,若既能让人感知到“生态”,又能呈现文化的多样性,当然就是好的城市色彩,是令人愉悦的了。

猜你喜欢
色彩生态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生态养生”娱晚年
建筑的“芯”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神奇的色彩(上)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