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怀清
一、 咀嚼首句,凸显题眼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感知了黄山松形态的“奇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出黄山奇松的“奇”的?
师:(映示课文首句)围绕“奇”字,说说你从这句话中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
生:我知道 “奇山”是以“四绝”闻名于世的。
生:我知道“奇松”排在“四绝”之首。
生:我知道人们对“奇松”更是情有独钟。
师:你们读得很仔细,从一句话中获得这么多信息!请把句中的“被、以、而”三个字勾画出来,再品读句子,看看读出什么新的感受?
生:这三个字像台阶一样,一级连着一级。
生:它们像是在爬山,一个跟着一个向上攀。
师:现在,我们仔细朗读这句话,注意语音、语气、语调,看看又有什么新感受?
生:我觉得“而”字像是在拐弯。
师:有转折的感觉。
生:我读出一种强调的意味。
师:强调什么呢?请把课题和这句话连起来读,想一想作者在强调什么?
生:告诉读者“人们爱黄山,更爱奇松”。
生: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
师:(板书:情有独钟)写好文章的开头很重要,这篇课文的第一句话,作者就把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告诉了我们,我们读的时候要用心体会。
【评析】高尔基曾说:“最难的是开始,就是第一句话,如同音乐一样,全曲的音调都是由它给予的。”课的开头何尝不是如此?上述教学片段围绕“奇”字,扣读“被、以、而”,涵泳首句,触摸作者情感脉搏的跳动;沿着“而”字的语音、语气、语意,意会立意于先。
二、 品读名松,“奇”中悟情
师:人们为什么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黄山奇松“奇”在哪里呢?读课文第2自然段,勾画出最能体现奇松对游客热情友好的句子,品悟“三大名松”对游客的独特情感。(生读、画、思)
生:我感到三大名松的姿态很奇特,它们都有人一样的动作。
生:我感到它们还有人一样的情感。
师:树的情感也看出来了,说说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生:迎客松热情,如同好客的主人一样,伸出长长的手臂。陪客松深情,如同巨人一样,站在那儿陪同游人观赏。送客松恋情,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依依不舍地跟游客告别。
师:树有情,人动情。有人说:“奇松情深不言语,客是奇松知心人。”你们听到奇松的心声了吗?请静心地读,倾心地听,细心地想,为三大名松拟写“待客词”。(演练、展评)
生:迎客松——贵客光临!黄山热烈欢迎您!
生:陪客松——玉屏楼恭迎您!请观赏玉屏风光!
生:送客松——欢迎再次光临!祝您一路顺风!
师:他们演练得怎样?请说说你的看法。
生:逼真,像热情好客的主人。迎、陪、送,神态各有特点。
生:体态自然,大方,手势也很到位。
生:我有一个问题,迎客松怎能说“黄山热烈欢迎您”呢?
师:这个问题值得研究,请发表意见。
生:我认为可以,课文中说,“迎客松已经成了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生:央视《朝闻天下》,有“迎客松——美好安徽迎客天下”视频!
生:我家客厅里有国画《迎客松》。
师:迎客松饱经风霜,千年坚守,笑迎天下宾客,已经成了美好、好客的象征!(屏显:迎客松画)
师:摄影师有摄影的本领,画家有绘画的本领,作者是怎样用文字写迎客松的呢?作者先描写松树的形态,接着写观察联想,还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心中的喜爱,让我们以这种感情来诵读本段优美的文字。
【评析】以“奇”为切入点,以“情”为品读主线,从三大名松的姿势奇、形态奇、神情奇,由表及里,由外而内,层层深入。品读过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启想象,内化语言;拟写、演练“待客词”,不失时机地引发学生思辨,拓展视野,在情境中习练语言运用,情感表达;观图诵文,拓开思维空间,沟通画面与文字之间的互动渠道;以图导诵,诵中悟情,传递作者心声,体验修辞表达效果,既习得语言,又审美陶情。
三、 奇松托“奇”,点面辉映
师:既然“三大名松”名闻天下,是人们心中的至爱。那么,文题中的“奇”字,何不改为“名”字呢?
生:不能改,因为奇松是指整个黄山松,三大名松只是黄山奇松的一部分。
生:作者要表达的是对“黄山奇松”的情有独钟。
生:三大名松因“奇”而出名,都在玉屏楼悬崖上,“迎、陪、送”一脉而成,天下奇观,奇中之“奇”。
师:说得有道理,“奇”字为本文题眼,作者选写“黄山绝胜处”的三大名松,正是要让“奇”字更加敞亮凸显。写文章选好典型很重要,处理好典型与一般的关系也很重要,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黄山上面奇松的?请仔细阅读课文,找出透发作者钟情于其它黄山奇松的语句。
生: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师:“处处”一词,告诉我们作者心中满是黄山奇松,脑海里时时闪动着奇松的“身影”。
生: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师:这两个“更加”用得多好,是对奇松装点黄山的盛情赞颂。
生:我认为“黄山松千姿百态”,是作者赞美黄山奇松的群体美。
师:这是奇松托“奇”,点面辉映。(板书:点面辉映)
【评析】奇松渐欲迷人眼,何处下笔是难题。此处反扣文题,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在思辨中揣摩作者的选材谋篇之意。
(屏显:《黄山松千姿百态图》)
生:(齐诵)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
师:观图、读文、关注省略号,试说一种“奇”观。
生:山尖上那棵松,像是展翅飞天。
生:那倒挂的松,活像乌龙摆尾。
生:山谷间那棵松,像一位母亲为孩子打伞遮阳。
……
师:黄山奇松,每一棵都有个性,有灵性,有特性,我们学习文中三大名松的写法,在《黄山松千姿百态图》中选写一棵,好吗?
生:(兴奋)好!
生:我想写“双龙松”。
师:(屏显:《双龙松图》)还有谁想写“双龙松”?(生纷纷举手)请准备一下,我们采用口说互评的方法试一试。
生:双龙松两根向上斜伸的枝干,如同两条巨龙,随时准备挣脱岩石,冲天而飞。
生:双龙松枝干蟠曲,如同两条蛟龙腾空而起,争夺飞行冠军。
生:双龙松两根遒劲的枝干挺立于山崖,如同两个卫士在守护着黄山。
生:我觉得“挣脱岩石,冲天而飞”形象,有龙的精神。
生:我认为“争夺飞行冠军”有活力,好像两条龙在腾飞。
生:“如同两个卫士在守护着黄山”,保卫奇山,有意义。
师:很好,一棵双龙松开启我们想象的翅膀,同学们各有感受,各有联想,各有情志,千姿百态的黄山松一定会在同学们的笔下活灵活现。(生练笔)
【评析】阅读教学一方面要凭借例子,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切入文本,品味语言,咀嚼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情感互动,悟其道,获其知,得其法;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写的实践活动,找准读写结合点,体察学生情感脉搏的跳动,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创造性地运用课文范例,随堂练笔,把读的内化吸收和写的实践运用有机结合起来。
(作者单位:仪征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