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苑
一、 语用训练点要“真实”:贴近学生生活
语用训练点要真实。教师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才能在阅读与写作之间架起一座互通桥梁,让学生走进自己的生活世界进行言语训练。
[案例一]《姥姥的剪纸》教学片段
师:姥姥对“我”充满了思念与期待,“我”的心里又何尝忘记过姥姥呢?(引读)——“事实上,我不管走多远、走多久,梦中总不时映现家乡的窗花和村路两侧的四季田野。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从这段文字中,你读出了什么?
(众生交流“我”对姥姥、对家乡的思念……)
师:是呀,同学们,剪纸不仅展示了姥姥的心灵手巧、技艺高超,更体现了姥姥对“我”的疼爱与牵挂。我们的姥姥也许不能像作者的姥姥那样会剪美丽的窗花,但她们同样勤劳善良,疼爱子孙。也许只是一个微小的动作、一句简单的话语,但这些都值得我们捕捉、记忆。拿起笔来,回忆往昔和姥姥的点点滴滴,用你饱含深情的文字写下来。(生写后交流)
生:记得在大雪纷飞的隆冬,姥姥坐在长椅上编织围巾,我一边搓着冻僵的小手,一边问姥姥:“姥姥,在这大冬天的,瞧您的手都有冻疮了,干嘛还织围巾呢?”姥姥笑着说:“傻孩子,姥姥还不是怕你冷吗?给你织条围巾。瞧,马上就好了!”过了一会儿,姥姥站起来,帮我把围巾围上。顿时,一股暖流涌遍全身……
在这个案例中,我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从真实的生活中,感受姥姥对自己的关爱呵护。这样,就在生活与文本之间架起了一座互通的的桥梁,让学生走进真实的生活,找到表达的支点,真正做到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二、 语用训练点要“精选”:突破文章重点
对于一篇文章来说,学习其语言文字运用的内容有很多,但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的话,那就什么都抓不到。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课堂上语用训练点太多,学生必定浅尝辄止,无法深入,无法内化。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体会文本核心价值和了解编者意图的情况下,对语用训练点进行精挑细选,深入挖掘,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案例二]《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片段
我引导学生把目光聚焦到信的内容上,抓住关键词句反复体会。
师:文中两个“美好的东西”分别指什么?“给”和“拿”分别是什么意思?高尔基希望儿子做一个怎样的人?(学生思考之后交流……)
师:高尔基不仅是个伟大的作家,还是个懂得教育艺术的父亲。他在信中不仅表扬了儿子,而且教育儿子该怎样做人。懂事的儿子读了父亲的信后,肯定有许多的话要和父亲说。假设你现在就是高尔基的儿子,请你代他写一封回信。(生写后交流)
生:爸爸,您的信我收到了,我一定会照着您的话去做。有人成功时,我会赞扬他;有人伤心时,我会安慰他;当别人需要帮助时,我会尽心竭力去帮助他。虽然我的力量微不足道,但我会把这珍贵的品质继承下去,这样,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我引导学生把目光聚焦到教学重点——高尔基给儿子写的信上,让学生在言语的品味中读懂信的内容,感受高尔基的良苦用心。之后,引导学生代儿子给高尔基回信,联系信的内容,练习写话。在整个读、悟、写的过程中,我紧扣教学重点,确定落实语言实践的训练点,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突破了教学重点。
三、 语用训练点要“巧妙”:言意相得益彰
语文教学最高境界是“言意兼得”。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同时也领悟文本的人文之美,体会其丰富的内涵。要想实现这样的目标,我们选择语言训练点时就要巧妙,智慧地将“得言”和“得意”结合起来。
[案例三]《桂花雨》教学片段
师:是啊,整个村庄不仅沉浸在桂花的香气里,更沉浸在了乡里乡亲间浓浓的乡情里。(教师进行拓展)我长大了,随父亲来到杭州(就是作者文中的“外地”)。杭州有一处小山名叫“满觉陇”,开花时节,全是桂花,香飘十里。可每当我从“满觉陇”带回一大袋桂花给母亲时,母亲常常说:(引读)“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
(学生交流)一样的是桂花香,不一样的是母亲对家乡浓浓的乡情……
(师出示言语练习的内容)假如我说:杭州的泉水真甘甜,母亲一定会说:“还是。
生:还是比不得家乡的泉水。
师:能仿照着这样的句式来写几句吗?
生:假如我说:上海的生活真舒适,母亲一定会说:“上海的生活再舒适,还是比不得在家乡生活好。”
生:假如我说:苏州的风景真优美,母亲一定会说:“苏州的风景再美,还是比不得家乡的风景美。”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篇末母亲的话,让学生感受到文字背后蕴藏着母亲对桂花的喜爱以及浓浓的思乡情味,最后引导学生联系母亲的话进行语言、方法的巧妙迁移,做到了“举一反三”。整个教学过程,既训练了学生言语的表达,又恰到好处地挖掘了文本蕴含的人文价值,可谓“言意兼得”。
四、 语用训练点要“找准”:习得表达方法
长期以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习惯于咬文嚼字,一咏三叹,但对文章的表达顺序,写作方法的重视揣摩不够,揣摩写法有所淡化,造成学生读写能力没有得到有效提升。作为语文老师,不能仅仅指导学生关注课文的内容,更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课文作为例子,引导学生去学习作者言语表达方式,找准语用训练点,才能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在语文课上真正学有所得。
[案例四]《黄山奇松》教学片段
在教学黄山三种松的相关内容时,我引导学生紧扣重点词句品读想象,再现三种松的姿态和顽强生命力,让学生在边读边悟中感知表达方式的奇特。
师:(小结)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把富有个性特点的三大名松写活了,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同学们,让我们现学现用,也来任选一种黄山松写写,可以借鉴书上描写三种松的方法。(生写后交流)
生:凤凰松姿态独特,枝繁叶茂,从远处望去,好像一只凤凰在风中翩翩起舞,美丽极了。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向上伸去,好像凤凰的头和脖子,显示着自己的高贵。凤凰松,可真是名副其实啊!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我引导学生紧扣重点词句品读想象,在边读边悟中感知表达方式的奇特。教学完三种松树后,我引导学生任选一种松树进行仿写。我认为打造语用型课堂,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运用,这就必须要在文章里走一个来回,既让学生了解感知文本内容,又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从而习得表达方法,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作者单位:常熟市东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