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如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当前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目前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面临土地、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竞争力弱等各方面的制约,因此要通过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机制、创新融资方式、科技创新、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等措施,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组织化、科技化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与实现。
[关键词] 河南省;周口市;农业现代化;不足;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 F470 [文献标识码] B
农业现代化有其本身固有的内涵与特征,但由于自然条件和省情、国情不同,它的发展在不同时代及不同国家与区域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道路和不同的发展模式,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无疑会受其农业生产条件、生产技术水平、农业生产组织管理方式、资源配置方式等影响及制约。如何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如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河南省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笔者以周口市为例,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当地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寻找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因素,并尝试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措施,探索适合传统农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道路和模式,以期推动农业大省农业现代化进程。
一、河南省周口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探索及实践
周口市是是传统农业大市,素有“豫东粮仓”之美誉,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农业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是全国重要粮、棉、油、肉生产基地,粮食产量占全省的六分之一,棉花产量占全省的四分之一,粮、棉产量均居河南省首位,拥有国家粮食储备库、食糖储备库、猪肉储备库、棉花储备库等重大战略物资储备项目,发展农产品商贸物流产业前景广阔。近些年来,周口市不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农业现代化发展方面也在不断进行有益探索与实践。
首先,以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通过建立现代农业园区,整合吸纳土地、资金、人才、技术、管理、信息等资源,促进农业产业集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推进传统农业改造升级。其次,在维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基本稳定的框架下,不断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体制创新。2013年8月周口市出台了《关于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指导意见》,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截止2014年,周口市共建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包括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12267个,在新型农业经济主体的带动下,农民收入得到普遍增长,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742元,同比增长12.3%,增幅超出城镇居民收入增幅4.6个百分点。第三,多方面创造条件,不断加大政策、资金、技术等扶持力度,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如在资金安排上向家庭农场倾斜,鼓励他们进行标准化生产管理、购置现代农机具、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实行现代化企业经营模式等。截止2014年7月,周口市已对家庭农场主发放各类补贴5735多万元,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此外,近年来周口市致力于农业科技的创新与应用,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努力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累计推出周字号小麦、玉米、大豆、棉花新品种70多个,其中国家审定农作物新品种15个、省审定新品种31个。全市小麦、玉米、大豆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8%、100%、90%,精量匀播、配方施肥等新技术普及率90%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0%以上。目前,周口市农业机械保有量大,农业集约水平很高。2013年,全市农机总动力1094.24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达到41万台,配套农机具达到67.1万部,联合收割机达到1.3万台,全市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远高于全国52%的水平。
二、河南省周口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不足和短板
(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机械化耕种水平低
周口市是传统农区,农业基础设施相对比较薄弱。突出表现就是农业基础水利设施不健全,农业生产保障能力低。绝大部分的水利渠道和引、提水设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渗漏严重,老化失修,急需进行维修或更新改造。而近年来大型水利设施建设很少,不能很好的保障农业生产。而且当前的防汛抗旱标准也比较低。全市除沙河、贾鲁河和颍河外,其他河流流量小,浇灌能弱,而且全市无一座水库;有效灌溉面积仅58万公顷,全市仅有机井不足21万眼。2014年夏季,周口市遭遇30年来前所未有的旱灾,不仅大河少水小河干,机井里抽水也很困难,造成农业大幅减产。另外,农机耕作能力有限,深松整地秸秆还田水平低。全市尽管大型农机具保有量很大,但运用大型拖拉机深耕的面积仅占总面积40%,60%的土地还是由小型农业机械耕种。
(二)农村土地流转量小,规模化经营难度大
截止2014年,全市不足3万农户进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经营的农村土地总面积约4万公顷。2011年至2014年,每年土地流转总面积为10.13公顷、11.19公顷、12.03公顷、13.18公顷。从数据资料我们可以看到,相对周口市61.3万公顷的耕地,农村土地流转量还比较小,难以实现有效的规模种植。原因有多个方面,如流转机制不完善、信息不对称、政府服务不到位、农民心中有疑虑等。由于集中连片流转难,家庭承包经营地块零星分散,致使连片规模经营难以实现。另外,“部分土地流转期限较短,缺乏可靠的收益预期,再加上贷款融资难,规模经营主体不愿加大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1等等原因也制约了土地经营规模的发展。
(三)现代农业发展资金不足,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低
近些年来,政府每年的农业投入在不断增长,但相对较大的耕地面积,用于单位耕地面积的资金是很少的,而且大部分资金都是政策性专项资金,与城建投入和产业集聚区投入相比不论是增幅还是单位面积的农业投入都很少,难以很好的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此外,周口市农业科技的支撑能力较低,农业科研与生产难以很好的紧密结合,大量农业科技成果不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缺乏可操作性,难以推广,成果转化率较低,使单产长期徘徊,提升乏力。2010至2014年,周口市夏粮单产仅增加了450公斤/公顷,单位面积产量长期徘徊在千斤层面上。另外,一些急需解决的农业生产问题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如,目前各类作物秸秆处理技术还不够成熟或效益较差,农民积极性低,秸秆还田面积只有28%。
(四)农业产业链条短,大型涉农龙头企业少
目前周口地区农业产业化水平还相对较低,农产品附加值不高,难以带动当地农业发展及农民增收。据统计,全市现有规模以上涉农企业300多家,其中市级企业18家,2013年平均销售收入只有2000多万元,销售额不足百万元的企业比比皆是。绝大部分农产品是以原料或初级加工品形式出售,科技含量不高,产业链条短,附加值很低。许多企业自投产以来,生产规模就没有太大的变化,不少企业就是维持简单的再生产,在这些企业中,面粉加工厂就占了4成。另外,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周口市各县区产业集聚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获得了很大发展,引入了一大批工业项目,推动了周口经济快速发展。但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引入的项目,尤其是涉农大项目较少,对推动周口农业产业化发展拉动力不够。据统计,周口市各县区产业集聚区共有各类企业380家,涉农项目仅有32家,2014年总产值16亿元,产业链条短,升值农产品的能力还很弱,与河南省农业第一大市地位极不相称。
三、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规范
一是流转机制不完善,尚未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流转机制。虽然一些县市出台了一些鼓励土地规模流转的激励政策,但相关配套扶持政策尚未出台,操作起来比较困难。政府与受让方、农民三者之间时常发生矛盾。二是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目前农户间自发进行的土地流转仍占很大比例,而且绝大部分仅仅是口头协议,缺乏规范的合同手续。如在太康县被调查的132个农户中,82.5%没有签订土地流转书面协议,经过乡镇农业承包合同管理机关登记、备案或签证及公证机关公证后流转的土地仅占3.2%。在一些地方即便双方签订了书面协议,但也存在手续不规范条款不完备等问题。三是流转服务不到位。县、乡、村缺乏土地流转信息平台及健全的土地流转服务机构。信息不对称使转入转出双方都出现盲点,造成两头困难制约了农业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价格评估机制的欠缺使土地流转价格没有可靠依据,对长期流转价格如何增长也缺乏权威指导,导致农民思想上存在疑虑,宁愿荒置也不愿流转土地;而管理服务的缺位和无序也造成土地资源浪费现象,如随意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甚至撂荒。
(二)农产品流通体制不完善
虽然河南省已经形成了农产品批发、零售相互协调的农产品流通渠道,农产品交易市场活跃,供需两旺,买方和卖方能快速的通过市场实现交易,基本上解决了“买难”和“卖难”的问题。但是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相比,农产品流通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农民缺乏市场意识,被动的进行销售,常常控制于流通渠道的主导者,不能获取应有收益。其次,目前农产品的流通仍然以个体户为主,由于规模偏小,常处于弱势地位,且分散经营难以形成利益共同体。这也使他们很难与购买方形成稳定的买卖关系或者签订购销合同。第三,信息不对称。农民不能充分掌握整个农产品流通市场的信息,常常是根据过去来确定自己的生产安排,缺乏预测能力,常常出现一哄而上的情况,结果反而导致“谷贱伤农”,丰年不丰收(入)。这种被动和随波逐流使农民无法获取市场销售的优势,更无法拥有市场定价的话语权。最后,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偏低。目前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农产品流通的运用还不是很广泛,农民还难以运用互联网技术销售自己的产品。而冷链运输在农产品的运输过程中也没有很好的进行实践运用,先进技术的缺乏使农产品的流通质量和效率都大打折扣,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三)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不断推进,农业生产组织制度不断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行业协会和集体经济组织等应运而生而且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但总体而言,当前河南省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并不高,尤其是在专业化、经营管理及制度建设方面还有很多欠缺。首先,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一些专业合作组织只能提供一些简单的生产环节的服务,对于产前、产中、产后的一些技术指导、质量检测、标准建立及市场信息提供等都力不从心,使农业合作组织的引导能力大大削弱。一方面是这些组织本身能获取的公共服务不足,也不拥有雄厚的财力进行一些大型的生产辅助设施投资及农业科技投入,从而促进技术创新和推广转化;另一方面高素质人才的缺乏也制约了农业生产组织化水平的提高。农村待遇低、政府扶持力度小使一些优秀的人才纷纷通过各种方式流入其它行业,就是留在农村的优秀人才,也大多以农村为基地,搞一些“非农产业”。其次,当前规模化种植并没有广泛实施,再加上农业生产自身的特点,使农业组织缺乏发挥协作效率的空间。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农业生产的很多环节如耕种、施肥、收割等等具有不同的工作性质与不同的生产时限,而且很多环节技术含量不高,靠家庭、个人、市场就能很好地完成,有时不需要借助农业生产组织来完成,这些都制约了农业生产组织的发展壮大。
(四)农村金融供给机制不健全
一方面,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数量相对不足,存贷业务大幅减少。农村信用社改革还不到位,小额信贷等扶持性贷款规模又较小而网点相对较多的邮政储蓄银行只存不货,支农作用无法体现。缺乏有效的担保抵押物、手续繁杂及交易费用高等仍然是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从正规渠道获取信贷支持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而民间信贷又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及金融监管,融资困难已经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巨大瓶颈。另一方面,农业保险尚处于不断完善的发展阶段。2007年以来,中央财政针对农业的保险从覆盖地区、保费补贴比例、补贴品种、灾害赔偿等各方面都有很大提高,但并不能满足农业现代发展的需求,一些问题还比较突出,由于对农业保险的认识不足以及地方财力的约束,地方政府也缺乏促进农业保险发展的积极性,农民参保率低、赔付水平低,农业保险还难以充分发挥风险保障的作用,导致一些涉农企业和农业生产大户不愿投入不敢投入。
(五)农业现代化发展人才缺乏
从调研来看,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面临较大的现代农民及现代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缺口。据统计,周口市目前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不到40%,文化程度稍高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都外出打工,留守在农村的多为妇女和老人,科技文化素质低,难以满足农业现代化的需要。近几年,全市也在不断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各种培训,目前,全市农民接受“雨露计划”等项目完成职业教育的有2万人,仅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8%,农口各部门和相关部门通过以会代训、现场会、科技下乡等形式普及农业科普知识约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0%左右,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工作任重而道远。
四、进一步推进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一)积极开展落实农地确权工作,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机制
土地规模化经营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如何更好的实现土地的规模利用,保障拥有土地农民的利益,就必须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土地流转规范有序。首先,要落实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明晰农民对土地的权益,使农民对土地流转有良好、稳定的预期,同时也保障了农民的财产权。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规范有序的引导农村土地流转,促进流转关系稳定和连片集中。实现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机作业水平。其次,在政府层面上要加强土地流转管理与服务,构建良好的土地流转环境与平台。如打造集农村集体产权交易抵押、村务公开、民生服务应急联动于一体的网络互动平台,为土地流转提供交易指导、合同鉴证及信息服务,同时加强管理,避免出现土地非农化及农业生产过度兼业化等现象。第三,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利益分配方法,如“实物计租货币结算、租金动态管理、土地入股保底分红”等等,确保土地转出转入双方利益都能得到保障,使土地流转关系能长期稳定化,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发展。
(二)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融资方式
要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基本原则,拓展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壮大资金规模。一是要加快发展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不仅鼓励支持民营金融机构到农村建立信贷网点为农业发展提供信贷支持,而且要大力培育农村“内生”的金融组织,如农村资金合作组织的信用合作等,促进农村合作金融发展。二是要完善农村信贷、抵押及担保体系,针对农村信贷主体需求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使信贷手续简便易操作。积极发挥农业经营主体及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在农村信贷中的作用,探索政府出资成立为农服务的担保公司等。三是要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建立互助机构,化解融资难问题。如由政府牵头,定期举办由银行、工商、税务等部门参与的家庭农场推进会,帮助解决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中的难题。鼓励民间进行互助担保,共同出资成立担保基金,为农户融资作抵押。最后,要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扩大保险范围,提高保额标准和保费补贴比例,为农业经济主体生产经营保驾护航。
(三)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为农业现代化注入发展活力
首先,要建设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如新品种的技术示范基地,积极推广和应用新品种新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服务保障和科技支撑,提高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其次,要建立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加大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和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奖励,搭建技术供需平台,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建农业技术研发中心、技术示范基地,强化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力推进农业关键技术的研究,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机械化水平,并促进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第三,要强化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扶持产业关联度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科研机构和产业化龙头企业,聚合农业科研力量,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推进农机农技结合。
(四)做好工业和农业的有机结合,推进农业产业化
河南省现在仍然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期,要想跨越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必须加强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相结合的道路。首先,要以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在提高农产品加工和市场营销水平上下功夫。通过招商引资、招商选资鼓励引进国内外知名的农产品加工者和投资者,采取多种合作形式如并购、参股等,培育辐射带动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使其能不断引导集聚中小企业,从而使农产品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同时,制定优惠的政策鼓励农产品精加工创业,将产品做精做深,提高附加值,拉长产业链。其次,要提升农产品质量,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使农业生产结构向高度化发展。三是因地置宜选取一些有特色有基础的县市,着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副产品加工建设,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最后,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在“互联网+”背景下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与互联网相结合的平台建设,通过冷链物流的发展,使我省的农业产业发展迈向新的台阶。
(五)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培育农业规模化经营主体
农业现代化发展离不开规模经营主体。一方面要加快培育新型农民,通过各种手段优化农村创业就业环境,吸引更多的有思想、有技术的人才回流农村,壮大现代农业职业农民队伍。同时要强化农民职业培训,针对不同文化层次、不同需求的农民展开多种类型的职业培训,如实用技术、政府的支农政策和农业法律法规等,以此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的发展。一是重视普通农户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作用,可以通过财税与金融支持、农业补贴倾斜、专项资金等各种方式支持家庭农场的发展。二是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发展农民合作组织,使其能更好的发挥作用,实现农民利益。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从财政、金融、用地、税收等多个方面给予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以支持,如让其优先承担涉农项目等,逐步扩大农民合作社在农业综合开发、农技推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如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方面的承担规模。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队伍的不断壮大及经营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组织化与产业化。
[参 考 文 献]
[1]赵慧霞.河南省周口市土地流转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3)
[2]张月瀛;谈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及发展路径探析[J].商业经济,2014(6)
[3]张硕辅.加快构建现代农业新型经营体系[J].中国乡村发现,2015(4)
[4]刘远熙.论土地流转与农民土地权益的保护[J].农村经济,2011(4)
[5]杨丽君.博弈论视角下农业技术创新的政府制度创新设计[J].贵州农业科学,2014(12)
[责任编辑:潘洪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