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锡桂
【关键词】话题设计 对话 效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A-
0067-01
阅读教学课堂是教师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课堂。然而,不少教师由于对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实质把握不准,致使课堂教学中出现浅对话或者对话流于形式的现象。怎样才能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呢?笔者认为,教师要找准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支点,设计具有实效性的话题,引领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真正提高对话的质量。具体来说,教师对阅读教学话题的设计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话题设计的覆盖面要广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设计的阅读话题有多广,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内涵就有多深。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设计一些覆盖面较广的阅读话题,引领学生与文本全方面对话,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语文课堂真正回归儿童的本性阅读。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真正深入文本、了解鲁迅先生,笔者设计了一个内容涵盖面较广的问题:“鲁迅先生是我国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以笔代戈战斗一生,写过许多文学著作,被誉为‘民族魂。这篇课文中就写了关于鲁迅的几件事,请大家睁开眼睛去看、竖起耳朵用心倾听,说说你从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描写中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读完课文以后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小学生对名人天生有一种崇拜心理,这种崇拜对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起到极大的推助力。教师在设计阅读教学话题时,从学生的心理出发,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使话题成为学生深入阅读的源点,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树立全方面了解鲁迅这个人物的思想认识,达到深化学习效果的目的。
二、话题设计的启发性要大
学生在阅读一些耐人寻味的故事或者某个情节时,其学习兴趣往往会很浓厚,思维的闸门也被打开。因此,在生本对话的设计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关键处,结合精彩的用词、绝妙的点评、标点符号的妙用来设计话题,启发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笔者紧紧围绕课文中句子“1.他们痛苦并大喊……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人们摇头叹息着走开了。2.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继续挖。他挖了8小时,12小时……挖到38小时”,结合其他人在地震后寻找孩子的不同处理方式与父亲的“一直挖”,设计了一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为什么大多数人都会认为没有希望了,都离开了?而这位父亲却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没有离开?他这样坚持下来的理由是什么?”在这个极具启发性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不仅感受到了父亲心中的坚持,也了解到了儿子心中的坚持,也正是由于他们的坚持,才使得更多的孩子获救,从而由衷地感受到了这对父子的了不起,深化了学习效果。
三、话题设计的穿透力要强
语文教材的课后习题设计中大都安排了一两道有一定探究价值的习题,但是这些问题的深度不够,往往不能有效拓宽学生的思维。因此,在生本对话问题的设计上,教师应从那些穿透力较强的话题入手,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达到提升对话有效性的目的。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一课时,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的需要,笔者设计话题让学生思考:“少年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在这样一个有针对性的话题引领下,学生的探究意识被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地融入到阅读教学之中,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如从插图及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描写中,看到了一个机灵勇敢的闰土;从闰土和“我”的初次见面中,看到了一个害羞、拘谨的闰土;从捕鸟、刺猹、看瓜等语言描述中,看到了一个能干的、见多识广的令“我”佩服的闰土……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读出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既拓宽了学习思路,升华了思维,又有效提高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效果。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关注学生对话的效度,找准对话的支点,设计有效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真正深入文本,与文本密切对话。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