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权威
(黑龙江工程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50)
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的文章中指出,目前高校人才培养存在教学理念落后,教学培养模式及教学方法、手段陈旧等问题,同时也存在学生科学思维训练不足、学生学术探究热情不高,一些学生知识面狭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性不强等实际情况。鉴于此,未来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步伐要加快,务必将高校人才建设与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
从目前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社会工作专业理论教学侧重于对专业知识和理论、专业价值观和理念、专业认同等方面的学习,但实习实践则更倾向于对所学专业知识的领悟和融会贯通,因此,更具有极强的实践性、观察性和可操作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实习实践教学对理论教学起到了有益的、必要的补充和扩展的作用,在验证理论教学效果的同时,也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和认同。
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社会工作实践教学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是实习实践性。纵观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出,无论从早期美国秘书福利制度的建立,还是今天不同专业领域的实务研究,无不体现着时代和专业的特殊需求,即实务性。其次是特定情境性。开展社会工作往往依托于校内实验室或者校外的实验实习基地,无论是工厂、学校、社区,还是具体的福利机构,都是让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下开展实务研究的,在特定情境中观察、了解和分析服务人群的潜在需求。再次是形式多样性。结合课堂及课下,分散与集中,辅之以情景案例、模拟教学、实务研讨等形式,让学生在感同身受中深化专业理论和知识,提升自身专业认同和素质。第四是教学内容阶段性。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环节的要求,学生的实习实践从入学到毕业都遵循观察体验——课程实训——综合实践的方式,按照不同阶段教学要求完成教学目标。第五是综合性。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无论完成课程实训,还是专业服务实践,都是将个案工作方法、小组工作方法、社区工作方法和社会行政工作方法等整合在一起,并借鉴心理学、社会学,甚至是管理学和行政学的有关知识背景服务于具体的人群。
作为“舶来品”的社会工作专业,在尝试借鉴西方价值理念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本土化研究,而在研究本土化的时候,也应该注意地域上的差异。无论是西方的社会工作,还是台湾、香港的社会工作,本土化研究的内容都得到了不断的充实和完善。深圳作为社会工作发展的前沿窗口,在本土化的实务领域里,诸如司法社会工作、企业社会工作、婚姻家庭社会工作,青少年及老年社会工作等领域及研究模式上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另外,通过政府购买项目模式开展服务的,如广州市荔湾区结合多年来的实践与探索,以社区服务为切入点,着重在老龄、青少年、再就业、残障康复、社会公益类社会组织等领域全面开展试点社会工作,积极推动“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的政府购买社工服务项目的模式。[1]与此同时,东北地区却由于受历史因素、经济环境、传统观念及政策导向等因素的制约,使社会工作专业在实践教师能力、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形式和专业督导等方面的发展较为缓慢,只是在北京等个别大城市的政府内部设置了有限的社会工作岗位开展社会工作服务,而更多的社会隐性需求由于上述原因的限制而没有被发现或是没有被更好地服务。就目前社会工作发展状况来看,中国企业社会工作正处于待开拓阶段,相对于家庭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来说尚属于较新的领域。随着我国工业化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东北地区企业的数量和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社会工作的内容和领域也在逐步具体化与多元化。包括企业员工的基本利益保障、安全保障、生活保障等方面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满足,但在员工更高层次的尊重、爱与归属、自我实现等需求方面,企业社会工作却存在着相当的难度,帮助员工协调好人际关系,开展员工职业技能培训等教育活动的资金与能力始终都是企业社会工作的重点与难点所在。[2]总结多年的实习实践教学经验,可以说,东北地区企业社会工作还停留在认识阶段,缺乏专业化的理论与实务指导,专业认同感很低,由此不难看出社会工作在东北地区发展的窘境。
社会工作专业实践在东北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很多高校相继设立了学科与专业,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本研究在社会工作教学与经验中也结合自身特点和外部环境因素,试图摸索出一条适合现有专业知识和理论及专业技能和方法的新路,这些认识对专业成长无疑起到了重大的推进作用。本研究模式分为四个递进式阶段,即导入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综合模块和项目开发模块。具体见图1。
图1 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模块图
根据实践教学模块要求,主要实践场所、实践目标分解及具体实践环节详见表1。
表1 阶段性实践教学模块在实践场所、实践目标及实践环节上的比较分析
第一阶段的导入模块可通过专业介绍、专业导向课程(互动游戏、分享参与等形式)让社会工作专业新生了解专业培养目标、专业理念和服务宗旨,使学生初步建立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同和直观认识。
第二阶段为专业基础模块。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分为两个层次:层次一,主要以观察实习为主要内容。学生在第三学期到校外实习机构进行实践,了解相关结构基本运行程序、组织框架和运行原理,观察高年级学生如何开展专业综合实习实践的运行情况,并给予适度的专业参与。层次二,主要以学习校内基础课程和实务课程为主。通过层次一的观察实习,使学生了解到与社会服务有关的专业和实务课程学习的针对性和重要性。该层次要求专业教师具有多年且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务经验,可尝试利用情景模拟、案例分析、角色互换、研讨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掌握理论基础和专业实务技能基础。
第三阶段为专业综合模块。让学生在校外实习实践基地中,运用在第二阶段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综合开展实务活动。为保证实践时间的充分性和连续性,可将第六学期后半段、暑期和第七学期前半段结合起来,让学生进一步检验理论与实践的契合点,培养学生运用专业手法发现社会问题和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第四阶段为项目开发模块。从国际流行趋势和社会工作发展来看,项目社工将成为社会工作未来发展的主流方向。项目社工要求社会工作者利用所学,通过敏锐的专业嗅觉,捕捉和发掘社会潜在需求,通过项目开发的模式,真正意义上实现专业服务与社会所需对接。应该说,这种形式可以很好地检验专业社工的各项能力,同时又可以完成专业任务和目标,让社会所需人群做到“助人自助”。可以说,目前的项目开发模式见仁见智,但是究其根本,各模式在前期调研、有效需求评估、确定选题、论证项目有效性和可行性及专业技能的实施和运用,包括成果的检验和评估等方面都做足了文章。
东北高校社会工作由于发展较晚,起步较低,存在着多方面的障碍和制约。因此,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诸如心理辅导中心、微机实验室等校内实习机构,解决硬件设施需求问题;另一方面大力拓展校外服务机构和项目服务领域,结合专业发展特色,争取学校优势项目资金和相关技术的政策支持。同时,整合民政部门、街道和社区等政府部门和机构的扶持力度,发展本专业不同领域、不同形式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为专业发展搭建实习实践平台。
为将专业课堂教学实践落实好,可借鉴基础理论课与实践体验课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不同样式的教学形式。
1.课堂讲解。教师以提问或调查的方式了解专业学生已掌握的阶段性的知识理论,并根据其目前的专业能力和水平等情况有效地展开下一阶段的教学活动。教师还可以通过演示、过渡等方式,生动、具体且有趣地引入实践教学的主题——如设计案主角色。
2.模拟示范。向专业学生介绍实践教学目标和需要达到的目的,即学生在实践教学后应该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技能,同时,专业教师可通过已完成的实习案例或正在实施的服务项目向学生进行模拟和步骤示范。
3.实践操作。按照教师已完成的案例示范,自己动手模仿操作。如情境模拟法,即将班级划分成几个不同的若干讨论小组,由某一特定小组成员扮演社会工作者和对应的案主进行社会工作情景模拟,其他小组成员观摩。观摩后,由模拟的小组成员率先分享心得,然后全班根据本次模拟情况和案例进行团体讨论。
4.技能练习。学生要在实习实践相关机构中阶段性完成实习任务。此阶段,重点需要专业教师深入机构和学生共同在一起完成整个项目中各项技能的练习,并对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合理评估,与学生及时分享并督导,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法,即教师与学生互换角色,就某一特定案例进行相互督导的方式来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自己通过实际练习来达到完全掌握和熟练运用。
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具体的评估过程中,可以参考以下几个维度:
1.实践教学体系的背景,包括实践教学环节中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实践性课程教学大纲及授课计划等。
2.实践教学资金的投入,包括实践教学所使用的经费情况,实践教学教材建设所使用的经费情况等。
3.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及教师队伍,包括实验室建设规划、实验室制度、重点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数量与质量、实践教师队伍结构与比率、实践教师的激励机制与考核、“双师型”教师的比例等。
4.实践教学过程,包括实践教学的准备(实践教学的指导书和任务书)、过程、总结、考核,也应包括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内容及方法等。
5.实践教学效果,包括学生在实践中处理及解决问题能力的量化标准、毕业设计(论文)、学生作品及获奖情况、实践单位满意度、社会评价及就业率、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等。
以上维度只是尝试通过对实践教学评估的概念进行指标操作化,在具体细化的过程中,可根据需要进一步进行指标的分解,以起到对实践教学评估公正、客观、真实的效果。
本研究立足东北地区社会实际情况,试图通过四种模块的递进式、步骤式、阶段式的比较研究,将社会工作专业与社会需求服务相结合,为服务社会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1]李延甲,赵红.广州市荔湾区:创建政府购买项目服务机制[J].中国社会工作,2009(8上):21.
[2]王瑞华.企业社会工作——一个亟待专业介入的新领域[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