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四川成都611130)
当前国内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国家安全形势更是空前复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4月15日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1]其中,文化安全既是总体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之一,也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研究民族文化安全,是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的一项战略任务。这一研究有利于我们从民族文化维度拓展国家安全的理论空间,创立民族文化安全研究范式,促进国家文化安全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实现我国国家文化安全的现代转型;有利于我们深刻认识民族文化的安全环境,建立健全民族文化安全监测预警应急体系,进行威胁识别和风险评估,避免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类似西方的现代性问题;有利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逐步实现各民族文化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
从目前文献搜索情况来看,我国直接研究民族文化安全的研究成果相对不足,大多散见于有关“民族文化”和“文化安全”的研究之中。21世纪以来,我国学术界开始逐步关注民族文化安全研究,并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民族文化安全的理论前提、民族文化的安全环境、民族文化安全的威胁识别、风险评估和对策研究等五方面。
我国学术界关于民族文化安全理论前提的研究,大体上分为两类:一是关于“民族文化安全”和“民族地缘文化安全”等相关核心概念的研究;二是关于民族文化安全问题与其它问题之间关系的研究。
关于“民族文化安全”的定义,在我国学术界,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其一,赖宏宇(2005)认为,“民族文化安全就是各民族在参与文化全球化进程中,针对文化霸权、文化殖民对本民族文化生活的渗透、入侵和控制,采取各种有效手段来消除和化解潜在的文化风险,抗拒外来文化冲击,以确保本民族的制度规范、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完整、独立、持续发展的一种文化状态。”[2]9其二,由亚男(2010)认为,“民族文化安全”,“是指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个性特征、存在式样等得到充分认同、尊重与保护而不被歧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既相互区别又高度统一而不被相互取代,本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既相对独立又融汇其中、在相互借鉴吸纳与和谐共存中得到创新发展而不被同化的状态。”[3]104其三,韩源(2013)认为,“民族文化安全的含义主要指向民族认同的文化基础是否受到威胁和动摇,而不能理解为所谓的民族文化的纯洁性。”[4]30上述观点具有不同的理论视角,观点一是在文化全球化视野下的定义,观点二是在中华民族视野下的定义,观点三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定义。相对而言,第一种观点较为全面。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民族文化安全就是指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在各个民族文化交流交锋交融的历史进程中,各个民族的文化历史根基和文化核心利益得到充分认同、尊重和保护而不受风险威胁,确保它们处于基本完整、相对独立、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趋势或状态。
关于“民族地缘文化安全”的定义及相关理论问题。张兴平、蒋钦(2007)提出:“少数民族地缘文化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环境的变化,导致了少数民族地缘文化安全问题的产生,而要维护其安全,就要对少数民族地缘文化安全的基本要素和基本问题有一个总体的认识,这是构成维护少数民族文化安全的安全观的基础。”[5]212张宏莉(2008)认为“民族地缘文化安全”问题,就是指“一个民族文化区的文化价值体系,特别是其主流文化价值体系受到来自内部和外部(异文化区)的各种文化因素的侵蚀而产生的问题”[6]43。由此可见,“民族地缘文化安全”与“民族文化安全”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民族地缘文化安全是民族文化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侧重于从单一民族的地缘维度来研究文化安全。
此外,在我国学术界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安全研究成果相对较多的背景下,郭玲玲(2013)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安全”下了定义,她指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安全,是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参与全球文化的对话和博弈中,在保持自身的生存性、民族性、特殊性、自主性等方面具有与其他民族同等的空间性和话语权。”[7]26这一定义说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安全作为民族文化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术研究的理论生长点之一。
在我国学术界,关于民族文化安全问题与其它问题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有七种视角:其一,陈烁、张爱胜(2004)考察了全球化与西部民族地区的文化安全。[8]58其二,艾萍(2009)研究了语言安全与民族文化安全;[9]22-30崔梅(2009)探讨了广告语言诉求方式对维护民族文化安全的影响。[10]110其三,张其学(2009)研究了民族传统文化与文化安全。[11]46其四,王霞(2012)探究了民族地区中华文化认同与边疆文化安全。[12]47其五,徐莲梅(2012)分析了文化建设与文化安全的关系问题。[13]332其六,刘建华(2011)研究了文化安全语境中的民族文化资源与传媒产品。[14]101孔朝蓬(2012)考察了中国影视文化传播中的国家形象塑造与民族文化安全。[15]212其七,沈子华(2010)探讨了西部民族文化安全与法律调整的动因问题。[16]32-34以上这些研究视角拓展了我国学术界有关民族文化安全的研究领域和学术生长点,深化了我们对民族文化安全的理论认识。
关于民族文化安全环境的研究,我国学术界较少研究中华民族的这一大的整体的民族文化安全环境,对中华民族文化安全环境的研究,大多散见于有关“民族文化”和“文化安全”的研究之中。例如,杨毅(2011)分析了民族复兴进程中我国的国家文化安全环境。[1]25-27我国学术界更多开始关注各省、自治区的少数民族文化安全环境。具体而言,初步探讨了以下四省、自治区的少数民族文化安全:其一,刘发志、曾淼(2006)以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安全为例,考察了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安全。[18]87-88其二,张宏莉(2008)探讨了甘肃民族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地缘文化特征与文化区的状况。[6]43-44其三,刘辉(2009)分析了广西民族文化安全的现状。[19]76其四,何跃、高红(2010)分析了云南跨境民族教育问题中的文化安全因素。[20]38-41普丽春(2013)阐述了桥头堡建设中云南跨境民族的文化交往与安全的基本情况。[21]12-13由此可见,我国学术界要进一步加大对中华民族文化安全环境和56个民族文化安全环境的研究,从而为全面深刻地研究我国的民族文化安全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于民族文化威胁识别的研究,也就是威胁民族安全的主要因素研究,我国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类。
我国学术界从宏观视野来研究民族文化威胁识别时,主要体现在从文化全球化的背景来识别威胁民族文化的来源。具体而言,陈烁、张爱胜(2004)分析了全球化对西部民族地区文化安全威胁的主要表现。[8]59赖宏宇(2005)研究了文化全球化进程中威胁民族文化安全的来源以及民族文化安全受到威胁的后果和表现形式。[2]9-13刘发志、曾淼(2006)探讨了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安全的主要威胁因素。[18]88-89刘绍卫(2011)阐述了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地区面临的文化安全问题。[22]101-105罗义群(2012)分析了社会转型期民族地区的文化安全问题的主要体现。[23]71-77韩源(2013)考察了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性文化与民族性文化冲突的主要表现以及我国民族文化发展存在的具体问题。[4]134-140由此可见,研究文化全球化进程中威胁民族文化安全的来源是我国学术界研究民族文化威胁识别的主流。
我国学术界从微观视野对民族文化威胁识别进行的研究领域比较分散,大多处于开拓阶段。具体而言,谢花寸(2007)分析了高校中存在的威胁民族文化安全的因素。[24]252张宏莉(2008)考察了甘肃少数民族地缘文化安全所面临的主要问题。[6]44-46石群勇、龙晓飞(2009)阐述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存在的三大安全隐患。[25]80-81刘辉(2009)探讨了广西的民族文化发生的具体变化和威胁广西民族文化安全的因素。[19]76-77由亚男(2010)分析了民族地区旅游业对民族文化安全的影响。[3]104-105王炳、苏林(2012)对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安全进行了文化思考,阐述了现代经济理念与民族文化认同间的矛盾冲突。[26]42-44王霞(2012)研究了民族地区中华文化认同与新疆的边疆文化安全受到的挑战。[12]47-48吴绍良、于景春(2012)概述了云南桥头堡战略期面临的文化安全问题。[27]32普丽春(2013)探讨了桥头堡建设中云南跨境民族文化交往面临的安全问题。[21]13-14值得注意的是,在2013年,我国学术界掀起了研究民族体育文化安全的高潮。郭玲玲(2013)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安全威胁。[7]27-30童国军、冉学东、陈振勇、赵通足(2013)对当代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困因进行了历史审视,并从文化安全的视野,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进行了现实思考。[28]80-82刘铮、郝凤霞、贾文彤、侯圣苍(2013)探讨了西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安全问题。[29]48-50楚晓亮(2013)研究了文化全球化与民族体育文化安全问题的产生、在文化全球化浪潮中民族体育文化安全面对的挑战。[30]76-78由此可见,这些处于开拓阶段的微观研究视野,将是我国学术界研究民族文化威胁识别的理论生长点。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把建立社会预警体系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民族文化安全的预警体系也是题中应有之义。我国学术界对民族文化风险评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有关建立健全民族文化安全预警体系的研究中。具体而言,赖宏宇(2005)认为文化全球化进程中我国民族文化安全策略之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文化安全预警和应急机制:要建立完整的文化信息反馈网络;要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要把国家文化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法制化轨道。[2]9-14张宏莉(2008)针对甘肃少数民族文化安全建设提出的建议之一是:建立民族文化安全管理体系和监测预警系统。她根据甘肃省民族文化安全的实际,指出民族文化安全监测预警系统至少应该包含:民族文化生态监测预警;文化产业监测预警;对境外反华势力尤其是“藏独”势力网络信息的监测预警;突发性民族文化安全事件监测预警。除此之外,还必须建立起综合检测预警机制。[6]47由亚男(2010)从国家安全层面、从旅游业与文化的关系、从旅游业自身发展需要等三方面分析建立旅游业视阈下的民族地区文化安全预警评价体系。[3]105由此可见,在民族文化安全形势日益严峻的形势下,我国学术界关于民族文化风险评估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有较大的理论研究空间。
关于维护民族文化安全的对策研究,我国学术界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处于开拓阶段,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我国学术界从宏观视野对维护民族文化安全进行的对策研究,集中于从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提出中华民族维护民族文化安全的基本对策。具体来说,陈烁、张爱胜(2004)认为,在全球化视野下,保证西部民族地区的文化安全,应做好西部民族文化本身的现代转型,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要积极探索在新的时期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的多种形式,警惕全盘西化论和极端民族主义的回潮。[8]59-60赖宏宇(2005)指出,文化全球化进程中我国的民族文化安全策略应该从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制度建设和坚持建设文化产业这三大方面着手。[2]19-29张兴平、蒋钦(2007)针对少数民族地缘文化安全,倡导和谐安全观。[5]212石鹏(2007)阐述了提升我国民族文化安全意识的若干对策。[31]赵利生(2009)认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受到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冲击,加上自身的时代局限性,其文化转型是时代的必然,转型的目的是实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重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重构的时代取向是科学化、理性化、世俗化、普同化与多样化。[32]91-99刘绍卫(2011)提出中国共产党构建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文化安全战略对策。[22]105-107罗义群(2012)指出构建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文化安全屏障的有效途径。[23]72-73王炳、苏林(2012)提出要实现三位一体文化视角下民族地区的经济安全发展,就必须走文化可延承性的经济发展道路。[26]44-45王霞(2012)提出边疆文化安全中的中华文化认同应对策略。[12]48-50陈婧(2012)针对民族文化发展中受到的冲击和挑战,提出了新世纪民族文化发展的策略。[33]54-55徐莲梅(2012)指出,全球化背景下维持文化建设的民族性、自主性,关键要做到立足于我国的传统文化,立足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实践。[13]332-333韩源(2013)在阐述国家文化安全战略重心定位时,提出要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主要途径。[4]174-184总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放眼文化全球化的时代潮流,立足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维护我国的民族文化安全,构成了我国学术界从宏观视野对维护民族文化安全的对策进行研究的主旋律。
我国学术界从微观视野对维护民族文化安全进行的对策研究,仍处于“百花齐放”、众说纷纭的起步阶段。具体而言,刘发志、曾淼(2006)以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安全为例,提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安全的出路。[18]89-90谢花寸(2007)提出实现高校图书馆维护民族文化安全职责的基本途径。[24]252-253张宏莉(2008),[6]46-47张宏莉、张伟(2009)[34]114-115针对甘肃少数民族文化安全建设提出建议。石群勇、龙晓飞(2009)以湖南凤凰山江苗族文化生态保护为例,提出消除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安全隐患的对策。[25]82-83艾萍(2009)面对语言安全与民族文化安全问题,提出应采取的对策。[9]35-44刘辉(2009)提出维护当代广西民族文化安全的对策。[19]77张世威、袁革、陈邦权(2010)提出培育和提升我国民族体育文化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对策。[35]128-129秦德智、蒋成程、杨树楠(2011)以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为例,提出增强民族认同,实现文化安全的主要途径。[36]128刘建华(2011)研究了文化安全语境中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大众传媒产品的抽绎过程。[14]101-105孔朝蓬(2012)提出以传播健康的、优秀的民族文化为根基,促进世界文化体系中的文化多样性,进行影视文化生态资源的科学配置,是增强中国影视文化传播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15]215-216贾友军(2013)认为大力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是维护新疆地区主流文化安全的关键。[37]81-83普丽春(2013)针对桥头堡建设提出促进云南跨境民族文化交往安全的建议。[21]15
如前所述,我国学术界在2013年也提出了不少维护民族体育文化安全的对策。郭玲玲(2013)分析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安全的发展对策。[7]27童国军、冉学东、陈振勇、赵通足(2013)阐述了文化安全视野下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对策。[28]82-84刘铮、郝凤霞、贾文彤、侯圣苍(2013)探讨了保障西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安全的策略。[29]50-51楚晓亮(2013)提出了民族体育文化安全的应对策略。[30]78-79此外,吴正彪(2014)阐发了通过民族语文翻译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策略。[38]综上所述,我国学术界从不同的微观视野,正开始展开对维护民族文化安全的对策研究,这种学术研究的广度、深度和进度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强化,以回应时代课题。
总体来说,21世纪以来,我国学术界对民族文化安全的研究得到迅速发展,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防范了民族文化风险,促进了我国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但是,相对于其它领域的研究,我国学术界对民族文化安全的研究滞后于民族文化的发展,无法及时阐释并解决我国民族文化面临的风险问题,很多相关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民族文化安全的研究紧扣了时代特色,但这些研究领域依然缺乏多样性。当前的许多研究集中于文化全球化这一时代背景并结合一些热门话题,这些研究视角大多聚焦在宏观层面,而对微观领域的研究都很分散,尚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对民族文化安全理论前提、民族文化安全环境、民族文化安全风险评估等方面的研究偏少,对新兴媒体与民族文化安全的研究重视不够,我国学术界对其进行的研究领域之间匮乏学术争鸣和交流。
当前,我国学术界对民族文化安全的研究大多采用了跨学科研究法,综合运用民族学、政治学、哲学、历史学、社会学、国际关系学、经济学、传播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民族文化安全研究应从多学科入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为指导,发挥多学科的集群功能,凸显方法上的集约优势。此外,民族文化安全研究应将宏观把握与微观切入有机结合。我国学者常常从政治立场采用意识形态标准对我国民族文化安全问题进行宏观把握和演绎定性,缺少从微观方面采用实证调研进行案例研究和定量分析,如对信息化时代给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安全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缺少具体翔实的数据。因此,我国学术界在对民族文化进行研究时,个案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实证研究法等有待进一步加强,从而使维护民族文化安全的路径探讨具有更强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我国学术界对民族文化安全的研究基本上遵循着这样一条逻辑主线,即“什么是民族文化安全——为什么要维护民族文化安全——怎样维护民族文化安全”。在这条逻辑主线上的各个环节中,又不断延伸出许多纵横交织的研究子系统。当前,我国学术界对民族文化安全的研究,集中于民族文化安全的威胁识别和维护民族文化安全的对策,而对民族文化安全理论前提、民族文化安全环境和民族文化安全的风险评估研究较少。并且,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理论观点庞杂,大多停留于表象描述,缺乏深度剖析,各个研究子系统之间的逻辑关联性不强。由于现有的研究成果日趋系统但规律性不强,特别是缺乏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尚未涉及马克思主义的精神生产理论同民族文化安全的联系,因此,我国学术界要加强民族文化安全理论体系的建构,进一步深化对民族文化安全的学理研究。
[1]习近平.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N].人民日报.2014-04-16.
[2]赖宏宇.文化全球化进程中的民族文化安全策略[D].中共中央党校.2005.
[3]由亚男.试论旅游业与民族地区文化安全[J].企业导报,2010(8).
[4]韩源.国家文化安全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战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5]张兴平,蒋钦.和谐安全:少数民族地缘文化安全观[J].甘肃社会科学,2007(6).
[6]张宏莉.甘肃民族聚居区地缘文化安全问题刍议[J].甘肃理论学刊,2008(6).
[7]郭玲玲.文化安全视角下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3(1).
[8]陈烁,张爱胜.全球化与西部民族地区的文化安全[J].贵州民族研究,2004(3).
[9]艾萍.论语言安全与民族文化安全[D].中南民族大学.2009.
[10]崔梅.广告语言诉求方式对维护民族文化安全的影响[J].文化与传媒,2009(3).
[11]张其学.民族传统文化与文化安全[J].广东社会科学,2009(4).
[12]王霞.民族地区中华文化认同与边疆文化安全[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2(5).
[13]徐莲梅.突出文化建设的民族特性,维护文化安全[J].新农村,2012(4).
[14]刘建华.文化安全语境中的民族文化资源与传媒产品[J].新疆社会科学,2011(4).
[15]孔朝蓬.中国影视文化传播中的国家形象塑造与民族文化安全[J].华夏文化论坛(第8辑),2012.
[16]沈子华.西部民族文化安全与法律调整的动因[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2).
[17]杨毅.民族复兴进程中的国家文化安全[J].文化艺术研究,2011(1).
[18]刘发志,曾淼.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安全思考——以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安全为例[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6(4)
[19]刘辉.维护当代广西民族文化安全的对策[J].理论观察,2009(5).
[20]何跃,高红.文化安全视角下的云南跨境民族教育问题[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21]普丽春.桥头堡建设中云南跨境民族的文化交往与安全[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
[22]刘绍卫.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地区的文化安全及对策[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1(4).
[23]罗义群.如何构建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文化安全屏障[J].杉乡文学,2012(1).
[24]谢花寸.浅析高校图书馆的民族文化安全职责[J].科技资讯,2007(2).
[25]石群勇,龙晓飞.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安全隐患及对策研究——以湖南凤凰山江苗族文化生态保护为例[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26]王炳,苏林.对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安全的文化思考[J].价格月刊,2012(4).
[27]吴绍良,于景春.桥头堡机遇期谈民族文化强省建设及文化安全[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3).
[28]童国军,冉学东,陈振勇,赵通足.对当代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历史审视——基于“文化安全”的视野[J].中华武术·研究,2013(1).
[29]刘铮,郝凤霞,贾文彤,侯圣苍.我国西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安全略论[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5).
[30]楚晓亮.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安全研究[J].甘肃科技,2013(8).
[31]石鹏.我国民族文化安全的意识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12-20(3).
[32]赵利生.民族社会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33]陈婧.关于新世纪民族文化发展的若干思考[A].金炳镐,王颖.中国民族理论研究(2011).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
[34]张宏莉,张伟.甘肃少数民族文化安全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发展,2009(3).
[35]张世威,袁革,陈邦权.文化安全视域下我国民族体育文化产业竞争力问题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6).
[36]秦德智,蒋成程,杨树楠.文化安全视角下的民族认同研究——以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为例[J].商业现代化,2011(8月中旬).
[37]贾友军.大力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是维护新疆地区主流文化安全的关键[J].新疆社科论坛,2013(2).
[38]吴正彪.民族语文翻译与国家文化安全[N].中国民族报,2014-04-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