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园林中几种常见佛教乔木的佛教内涵及应用

2015-10-22 06:12广东周罗军王江锐
花卉 2015年10期
关键词:菩提树樟树银杏

广东/周罗军 王江锐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体系之一,在2000多年前由印度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方面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岭南地区具体什么时候有佛教,已很难查究。东汉末年牟子曾经著书描述交州(今两广及越南北部)佛教僧侣“沙门捐家财,弃妻子,不听音,不视色”、“今沙门剃头发,被赤布,日一食,闭六情,自毕于世”,表明东汉时岭南地区的佛教文化已非常兴旺。在印度佛教的传说中,释迦牟尼佛一生中经历的重要历程都有树木与其相随,可见佛教与树木的息息相关。印度的佛教植物多喜欢温暖气候,如菩提树、梭罗树、贝叶棕等,其在我国北方寒冷地区栽植困难,但在岭南地区印度的佛教植物大部分得以繁衍昌盛。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信仰,佛教在传播中逐渐被汉化,其植物的种类及象征意义也随着时间环境的改变而有了更丰富的内容。现今除了在寺庙园林中能看到佛教植物外,在岭南地区的公园、城市道路、私家庭院等其他的园林环境中也常能看到。下面介绍岭南园林中几种常见的佛教乔木。

一、菩提树

菩提树(Ficusreligiosa) 属桑科无花大乔木,原产于印度及孟加拉,今在中国南方岭南地区寺庙园林中常见。性喜湿润温暖气候,多气根,在热带雨林中常形成“独木成林”的景观。树冠圆形或倒卵形,叶互生有长柄,叶形奇特,末端细长下垂如尾巴,故称为“滴水叶尖”。

印度自古以来视菩提树为神木,用其作为供具,或制造火供时的护摩木。其在佛教徒中更是受到尊崇,是诸佛成道处的树木,是佛教的“圣树”。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出家修道7年,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而得道成佛,因此菩提树又称觉树、佛树、道树、思维树、道场树,有觉悟、智慧等意思。佛学书籍上也有很多关于此树的记载,如《修行本起经》中载“其地平正,四望清净,生草柔软,甘泉盈流,花香茂洁,中有一树,高雅奇特,枝枝相次,叶叶相加,花色蓊郁,如天庄饰,天幡在树顶,是则为元吉,众树林中王,此树即为菩提树”,《校量数珠功德经》中称“若用菩提子为数珠者,或时掐念或但手持,诵数一遍,其福无量”,《佛本行集经》中云“遍满其体不能自胜……悉命诸亲及其眷属守护菩萨,恭敬俨然”,《六祖惠能诗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神秀诗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等。

在《广东新语》中有载:在六祖出家之寺的诃林寺(广州光孝寺)内,种有一株南朝梁代智药三藏从西竺带来的菩提树,树干之大要100人才能围拢,树上有三四根粗大的枝条需一人才能抱合。其树叶像桑叶,二月凋落五月再生,僧人采集树叶制成菩提纱。其果实表面有纹路如月如星的大圆圈,僧人把它做成念佛珠,称为星月菩提。在《光孝寺志》中介绍:公元1797年,光孝寺的大菩提树被飓风刮倒后,于次年枯萎,光孝寺派僧人前往南华寺移植一株种于旧地,并精心培护成昔日的树形。

菩提树的佛教内涵再加上其喜温暖潮湿的气候,使其被广泛地运用在岭南的寺庙园林中。广东韶关德清和尚在19世纪40年代重建南华寺时,于寺内栽下2株菩提树,历经160余年,仍长势旺盛。广州的“四大丛林”——海幢寺、华林寺、六榕寺和光孝寺,在寺前院后皆栽植有大量的菩提树。根据对广州市古树名木的调查表明,菩提榕作为外来树种的栽植数量排名在第五位。由于菩提树是常绿乔木,枝繁叶茂,树形高耸,枝叶伸展可达25米,树皮平滑呈银灰色,故除被运用于寺院园林外,这种美观高大的外形非常适合作为城市的园林绿化树种。在广州的白云大道,菩提树被作为行道树栽植于两侧;在广州萝岗的香雪公园里,其被栽植于休息广场中作为遮荫景观树种;在广东东莞的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5000多株菩提树被栽植于林中作为森林的绿化树种。随着时间的推移,菩提树将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现代公园、广场、风景区和道路景观绿化中。

二、松柏类

松是松属(Pinus)植物的统称,其扁平线形或针形的叶子可以防止水分蒸发,螺旋状互生或在短枝上成簇生状,常雌雄同株。球果木质卵形,2年成熟。常绿乔木,稀灌木,树形苍劲挺拔,皮纹斑驳。松属植物约100多种,多数抗寒,生命力顽强,遍植于全国各地。

柏为柏科(Cupressaceae)植物的统称,叶为鳞片状或刺状,交叉对生或三叶轮生,球果革质或木质,开裂。柏为常绿乔木或灌木,其分布广泛,几遍全球,种数近150种,仅次于松科,部分种类为森林的主要树种或重要的造林树种,或为园林绿化树种。

松柏类植物以其苍劲挺拔的姿态及能生长于各种严酷环境中的顽强生命力,被佛教认为是生命力的象征,同时又因其叶色清雅能安心清神,所以被广植于寺庙园林中。隋代的《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中已有载“北峰创立伽蓝,树植松巢引流绕砌。瞻望寺所全如昔梦无毫差也,于是昏晓苦到如教研心。于时但勇于求法而贫於资供,切柏为香柏,尽则继之以栗”;《摩诃止观》中云“深山绝迹,去远人民,但资甘果、美水,一菜一果而已。或饵松柏,以续精气,如雪山甘香藕等”;唐代《法苑珠林》云“三人皂帻绛衣,执疏请云可於此行道,於是创建草菴,以植松果”;《续高僧传》中云“贞观十一年四月三日,在寺后松林坐禅,见有三人。形貌都雅赤服,礼拜请受菩萨戒讫。又见大人倚立禅室,傍有松树,止至其膝,执金刚杵将有守护”;宋代有《宋高僧传》云“每日食枣十颗,柏叶饼一枚,余无所须,其后移於南谷马家古佛堂侧”;《佛祖统记》中云“昏晓苦倒如教研心,切柏代香柏尽继之以栗。卷帘进月,月没燎之以松”等。

松柏类植物外形挺拔秀丽,四季常青,色彩清雅稳重而庄严,其老枝古朴苍劲,寿命非常长,主要栽植于寺院园林中的庙宇旁、道路边及内庭中。其姿态庄严肃穆,安详恬静,与寺庙庄严之气氛相融,是极好的寺院造园植物素材。松柏应用在园林中自古就有,而且章法独特。在山东曲阜孔庙种植有大量的柏树,据统计共有树木1800余株,分属10科10种,其中有桧柏597株和侧柏606株,柏类占树木总数的66.8%。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松柏被人们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又因其树形优美、四季苍翠,所以成为很多造园家的首选材料。如辽宁千山、江西庐山和山东泰山均有种植大量的松树,安徽的黄山素有松、云、石“三绝”,而以松为首。各地也有不少与古松相关的历史文化事件,如北京北海有一株800年生的古松,传说曾被清乾隆封为“遮阴侯”,泰山“五大夫松”传说是秦始皇登山在此避雨而被封以官爵的。中国人把松树作为贞洁、坚定、长寿的象征;松、竹、梅被世人称为“岁寒三友”,象征不畏逆境、战胜困难的坚韧精神。在岭南很多私家庭院里面均有种植松柏类植物,或取其长寿之意,或取其顽强之象,或取其朴素之情。如佛山的梁园在其园内小山亭旁便有栽植松树,一是以松树陪衬亭子之古朴气质,二是以松树比喻园主的清高傲骨气节。

三、银杏

银杏(Ginkgobiloba) 又名白果、公孙树、鸭脚树等,是第四纪冰川后残留的中生代孑遗树种,具有植物“活化石”之称,现存活在世的银杏稀少而分散,和它同纲的所有植物皆已灭绝,现各国栽培均从我国引进。银杏属落叶乔木,其叶互生,在长枝上辐射状散开,球花雌雄异株,单性。胸径可达4米,幼树树皮近平滑,浅灰色,大树之皮灰褐色,不规则纵裂,粗糙,有长枝与生长缓慢的距状短枝。品种有黄叶银杏、塔状银杏、裂银杏、垂枝银杏、斑叶银杏等26种。

银杏树生长较慢,寿命极长,从栽种到结果要20多年,40年后才能大量结果,因此又有人把它称作公孙树,有“公种而孙得食”的含义,是树中的老寿星。古代的方士常取其木来刻制作法的符印,传说具有召神袪鬼的作用,而道教和佛教的宫、观、寺和院中多植此树以示吉祥。《京口记》中有载“胜国寺禅堂前银杏一株,可泉上人房之侧,本,人五抱”,《泰山记》中载“五庙前银杏大者围三仞”。唐代佛教渐盛,僧人视银杏为“圣树”,称其果为“圣果”,在寺庙开始广为栽植。陕西长安县白塔寺为唐时兰阶教创始人信行和尚传经修炼之处,该地烟云缭绕,香火鼎盛,寺内一株古银杏,相传尉迟敬德每次来白塔寺参拜,总将大马拴在银杏上。为铭记敬德为唐朝创下的功绩,李渊赐名“敬德拴马银杏”,成为隋唐文化的一个见证。

银杏树姿高挺俊秀,树干苍劲端直,树冠苍翠,树根如盘龙蜿蜒,树叶形如折扇,或翠绿如碧玉,或灿灿如黄金,甚为优美雅观。在炎夏则枝繁叶茂,绿荫蔽日,在晚秋则果实累累,一片金黄,给人以雍容华贵而又不失典雅、庄严和别致之感。树形美、叶形美、色彩美和“人格美”汇集于银杏一身,使其遍布于我国的名山大川、古刹寺庵、旅游胜地。在城市中,银杏因抗病虫害、耐火烧、抗污染、抗尘埃、抗辐射,同时适应性广、寿命长、生命力强,一次栽植可以千年收益,又有树干光洁、萌蘖性好、愈伤力强、极耐修剪的特点,成为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北方的观赏绿化树种。广东的南雄市栽植有大面积的银杏,为旅游赏秋叶之圣地;韶关的南华寺内栽植有参天银杏数株,每到深秋,满树挂满金黄的叶子,衬托出寺院的雅致端庄;顺德清晖园内栽有单株银杏,每年秋天却能果实累累,细述着园主求其子孙满堂之意。

四、樟树

樟树(Cinnamomumcamphora)属常绿大乔木,高可达30米,直径可达3米,树冠呈广卵形。枝、叶及木材均有樟脑气味,可提取樟油,是生产樟脑的主要原料。其树皮黄褐色,有不规则的纵裂;枝条圆柱形,淡褐色;叶互生,卵状椭圆形,先端急尖,基部宽楔形至近圆形,具离基三出脉,中脉两面明显;叶柄纤细,长2~3厘米。樟树性喜阳,耐寒力不强,广布于中国长江以南各地,以台湾为最多。樟树又称香樟、樟木、瑶人柴、栳樟、臭樟、乌樟。

樟树的材质柔软适中、不变形、易雕刻、价格不贵,是制造家具和箱子的好材料。樟树树体还能分泌芳樟醇的气体,因而民间常用来雕刻佛像。如灵隐寺大雄宝殿的释迦摩尼像由24块樟木组合而成,佛像净高有19.6米,加上莲花座则有24.8米。另外樟树可作为供奉佛祖的香料,自从佛教传入我国后,几乎大部分的敬佛、供佛、浴佛法会等佛事均要用到香料(香汤或焚香),樟树是主要的香料来源之一。樟树因其香而与佛教结下了不可分割的缘分,有寺庙的地方便常见樟树之身影。在民间,人们常把香樟树看成是风水树,寓意避邪、长寿、吉祥如意。江南民间素有让孩子认樟树为继娘的传统信仰,以便让孩子像樟树那样长命百岁,故常称古樟为“樟树娘娘”。《南史王俭传》中有云“俭幼笃学,手不释卷,丹阳尹粲闻其名,及见之曰:宰相之门也,栝、柏、豫章,虽小已有栋梁气,终当任人家国事”,书中将樟树比拟作贤才,可见樟与栝(圆柏)和柏(侧柏)都是比德之树,是如佛祖般品德高尚、慈祥和大度之树。

樟树因其材可雕佛像,因其香可做佛事香料而与佛教有密切联系,寺院园林中常栽香樟以示其佛性。宋代《灵隐寺行呈伏虎岩》中有云“漫山钜竹不知数,百围屹立松杉樟”,《安隐寺》中有云“樟树何年种,娑娑满寺门.金身虚像设,画壁尽尘昏”。在现代的园林中,香樟又因其树形雄伟壮观,树冠浓密,枝叶开阔,绿荫铺地,而作为优良的绿化树、行道树及庭荫树种。在广州的花城广场沿广场主干道旁种植了大量体型高大的樟树,可遮蔽烈日炎炎之艳阳,可留香习习之珠江凉风;在华南师范大学教学楼北侧列植有数株香樟,可挡萧萧之北风,可驱嗡嗡之蚊虫,可立郎朗之校园正气。

除了以上所谈的佛教乔木外,还有高山榕、柳树、桂花、竹子等众多佛教植物,都是岭南园林常用的绿化植物,在园林中有着非常广阔的的用途。

佛教植物是佛教理念与植物特性相互交融的结晶。岭南园林中菩提树、银杏、樟树、松柏等佛教植物,是植物的内外特性与佛教文化、岭南文化及气候相互影响的结果。佛教文化使植物拥有了深厚的历史人文内涵,而植物又通过其外形、姿态及色味传承着佛教的文化,使彼此紧密联系,相互发展。

猜你喜欢
菩提树樟树银杏
活化石——银杏
香樟树
菩提树下
银杏
菩提树下
菩提
菩 提
香樟树,樟树香
论银杏的栽植
樟树扦插繁殖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