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树
苹婆树之名,乍听之下不免令人觉得奇特,专家认为应是源出梵语的“bimba”,古昔传植至中国华南地区时被转称为“苹婆树”。清人吴震方于所撰成的《岭南杂记》中,对苹婆有如下的描述:“平婆果,如大皂荚,荚内鲜红,子亦如皂荚子,皮紫、肉如栗,其皮有数层,层层剥之始见肉,彼人詈厚颜者,曰苹婆脸。”
苹婆的别名倒是有10种以上,如潘安果、罗望子、富贵子、九层皮……和较为流行的“凤眼果”。常见的英文名称则有NobleBottle-tree(意为高贵的瓶状树)和Ping-pong,亦皆颇为特殊,后者“Ping-pong”读音如乒乓,乃是日本人从梵语的bimba或华语的苹婆之音辗转更为其树名后,并再转化为英文名称。如此多样的俗称,若是不甚明了的话自然容易造成混淆,惟在植物学界则以最正式的“二名法”将它定名为Sterculia nobilis,如此当可极为明确了。
在分类上,苹婆属梧桐科、苹婆属的常绿乔木,梧桐科植物原是因为花粉囊具有双室且花粉粒表面光滑,故自成一科。据学者之研判,它的源生地以印度最为可能,今则主要产于印度、印尼、越南、中国华南以及台湾等高温湿热的亚洲低纬带地区,但是在华中和日本等中高续带区亦可被种植生存。广泛的栽植为庭园树以避暑遮阳。另可将其轻韧的木质制成器具,花朵、果实和种子则可供作观赏食用。
苹婆为高大乔木树种,株高可达15米,树皮灰褐色并略有粗糙之状,粗壮且分岔又多的枝桠和浓密多量的叶片,构组成近乎圆体形状的树冠;互生叶片全绿、纸质,短圆或椭圆形,长宽各约20、12厘米,叶柄仅长3厘米左右,基部圆钝、顶端略尖,叶面浓绿色、叶背色泽较浅,但初长的幼叶则是暗紫红色。圆锥花序,乳白夹带些许淡红色晕的花朵顶生或腋生,较常簇生于去年生出之新枝上端,花梗长于花朵本身,5裂的花萼初长时呈乳白色并朝内卷曲如钟状,且萼片之顶端部位仿佛互相黏连于一起,使得花形奇特,然而花萼将会于长出数日后转变为淡红色。
它的花朵有雌雄之分但同株共生,就雄性花或雌性花之数目论计,同一株体的雄花远多于雌花,雄花直径约1厘米,雌花形状略大,子房圆球形并有5条沟纹,柱头亦同样有5道浅裂,花期大都在3月下旬至5月中旬之间。
苹婆的果实为蓇葖果,属干果中的裂果,故苹婆另可归类为干果植物。果实于成长的过程中,会沿着心皮愈合处形成“腹缝线”同时在腹缝线对侧形成“背缝线”,而当果实成熟之后则会于腹缝线或背缝线之某一侧裂开,并常顺势弹射种子,散落于远处成长为树苗。每年6~7月间,苹婆树于果实初长之际,外表为青绿色,它的果期相当长,将近有13~14个月,需延至翌年8~10月间方成熟。因此,我们常于8~10月间看到的苹婆熟果,往往是上一年即受粉而结成的;也正因为它的果期极长,因此春季开花期间,花朵会和上一年长出、犹未成熟之果实一起出现于树上,此与常于一个年度内开花、结果并熟成的植物,生长情形炯然不同。
每颗苹婆果实之内,常长有2~5个深褐色、直径2~3厘米的种子,种子含有淀粉成分之饱满胚乳,故如同肥顾厚而饱具肉质似的,得作为日后双子叶破皮生长时的养分,果子貍和松鼠常会捡取其种子食用。同样的,它的种子亦可为人类食用,口感与栗子相似。
因为栽种苹婆树用以采集果实或伐木取材的经济利益并不高,所以现今大都是作为庭院或校园内的观景植物或城市的行道树,并已经鲜少再有专区栽培的情形。不过,繁殖苹婆树却有播种、扦插、高压或嫁接等多种方法,其中又以扦插法最为简便,业界常于春季锯以中等熟度、约2米左右的枝条插植入地,予以适度浇水即可使之发根且迅速成长,约经2~3个月便可显露出株体形态;而以种子育成的幼苗,常需经过6~7年的栽育才能结果,树龄则可长达数十年,乃属可存活年数极长的树种。
台湾尚有一种属于苹婆树近亲、学名为“Sterculiafoetida”的掌叶苹婆,乃20世纪初期日籍植物学者自印度引进而陆续于台湾各地栽植的,因为它的株干通直、树荫遮面大,遂极适合作为公园的遮荫树种。掌叶苹婆之名,是由于其复叶常以5~10枚之数聚生如手掌形状,又称裂叶苹婆,还因在春季开花期间会飘散出特殊的气味,遂另有“香苹婆”的称呼,其英文名则是“Hazel Bottle-tree”(意为像是榛树的瓶状树)。掌叶苹婆的红色花朵为是簇集生长于枝顶,娉婷美艳,极引人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