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柔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南宁 530007)
党的作风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党风建设的成效关系到人心向背,进而影响着政风与民风。习近平同志指出:“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为此,必须要重视党的作风建设,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左右江革命根据地(1929-1932年)位于广西西南部边界,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在左江、右江和红水河流域地区建立的。1929年12月邓小平、雷经天、张云逸、韦拔群等领导百色起义,成立了红军第7军和右江苏维埃政府,开辟了右江革命根据地。1930年2月,邓小平、李明瑞、俞作豫领导龙州起义,成立红八军并开辟了左江革命根据地,至此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形成。在根据地的巩固过程中,根据地党组织担任着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责任,因此,回顾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党组织探索开展党的作建设的历史,对于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党组织在成立之初就开始重视党的作风建设,密切与群众的关系,开展武装斗争,其历史缘起主要有直接动因和现实可能两个方面,具体如下:
1926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右江地区创建了中共恩隆、奉议特别支部,这是大革命时期在广西地区建立的较早的党组织之一,也是全国较早的党组织之一,中共右江地区党组织的建设与发展,与其社会基础、群众基础、阶级基础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大革命失败后,中共恩隆、奉议特别支部与上级党组织失去了联系,接着恩隆县农村成立了以余少杰、严敏、韦拔群等中共党员为核心的广西临时军政委员会,开始领导右江农民运动。1927年4-5月间,继中共广西特委(后改为中共前敌委员会、红七军前委)和南宁、梧州等地各级党组织遭到桂系军阀破坏后,右江又成为了桂系军阀“剿办”的重点,对根据地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并调动大批部队镇压右江农民运动,在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成立仅一周年的中共右江党组织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这紧要的关头,中共右江党组织不仅要有正确的领导方针还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以优良的作风去带动人民作战。因此,根据地党组织应当要加强作风建设,以政风带动民风。
根据地党组织在开展武装斗争过程中,一方面勇敢地承担起领导的重任,另一方面也存在许多党员组织纪律观念不强的问题,由于人民革命力量空前发展,“到1930年红军在河池整编时,党员人数已迅速发展到2000人,其中地方党员1500人,军队党员500人。”而且大部分新党员都是农民或者小资产阶级出身,这些农民或者小资产阶级的新党员虽然都有参与革命的热情,也愿意为革命奉献,但是由于他们入党前都对党的理论、纲领、方针、政策均不了解,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培训,缺乏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这批新党员加入共产党无疑也把本身存在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带入党内,由于革命的发展需要大量发展党员,因而,党组织没有重视党员的质量,只是片面要求数量,许多投机分子和腐化分子就趁机混进了党内,为腐败现象埋下了种子,这时就滋长骄傲自满、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不良作风,使得外界的各种不良恶习有了侵蚀党组织的更多机会。如1930年秋,果德县果化区有干部抵抗不住诱惑,不仅打劫红军军援拒不上交,还将侵吞军粮军款的粮食送给滇军,这极大的影响了党组织优良作风的发挥。又如1930年根据地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但是在土地分配的过程中出现有个别干部利用职权给自己及亲友分肥田,将瘦田分给贫雇农,针对这种情况,根据地党组织立即发出通告,予以纠正。此外,1930年4月20日,李立三以中共中央的名义直接给红七军前敌委员会(即中共广西前敌委员会)写了一封指示信,由中共广东省委派邓岗(邓拔奇)到广西右江传达执行,但是这封信错误估计了根据地的客观形势,在总的思想方面带有浓重的“左”倾色彩。1930年10月2日作为广东省委代表的邓岗和红七军政治部主任陈豪人、参谋长龚鹤村等,不考虑根据地的实际情况,要求坚决执行中央的规定,主张迅速集中部队进攻桂林和柳州等中心城市,然后把部队开到广东的小北江去。这一系列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现象,使得根据地的巩固面临巨大的危险。因此,在这紧要关头加强根据地的作风建设,以优良的作风赢得根据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已经成为十分迫切的任务。
根据地在巩固和发展过程中,针对党员及军队中因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而表现出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作风等问题,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在党组织的指导下针对具体情况开展了作风建设的探索。
1928年6-7月间,中国共产党的六大对中间阶级的两面性和反动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作出了错误的判断,认为“民族资产阶级是阻碍革命胜利的最危险的敌人之一”,国民党各派“都是反革命的派别”等错误分析。但是根据地党组织在领导龙州起义过程中始终秉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优良作风,革命过程中不仅坚持了中国共产党“八七”会议以及“六大”中关于用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建立苏维埃政权等方面的正确理论,并根据实际形势的发展发展党员以及深入农村开展土地革命,在实际斗争中正确分析了红七军的军事素质和政治素质,以及根据地的群众基础,利用地方实力派同蒋介石的矛盾,对他们实行联合和争取的政策,成功与俞作柏和李明瑞政权进行合作,还成功领导了一些地方部队,掌握主动权。针对李立三来信,1930年10月2日,邓小平在平马召开中共红七军前敌委员会扩大会议,认为“如果集中红七军离开右江根据地,去攻打城市是不适时的。在当时形势下。党的任务应该把部队集中起来,进行整训,进一步提高红七军的军事和政治素质,地方则应加紧完成土地革命。”会议的决策得到大部分人的同意和支持。此外,针对1930年11月红七军主力7000余人从河池出发北上,去攻打柳州、桂林的错误路线,在1931年1月中共红七军前委全州会议上,邓小平、张云逸、李明瑞等与会的多数同志坚决反对盲目执行“左”倾错误路线的做法,并决定把不足员的两个师缩编成三个团,精简非战斗人员,充实战斗部队。中共红七军前委全州会议是红七军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秉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典范,不仅扭转了危局,还挽救了红七军、保存部队的基本力量。
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党群关系,因为党生活在群众之中,每时每刻都要同人民群众发生关系。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时期,群众的革命积极性蕴含伟大力量,1929年12月20日百色起义之后,根据地党组织颁布了《前委通告(第二号)》指出:“党能否加强对于红军之领导,并在工农群众中建立巩固的基础,则与红军的前途及右江各县群众工作均有莫大的关系”,并在根据地党组织指导下采取密切党群关系的措施。一方面,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在左右江根据地建设时期,左右江根据地的领导人一直致力保持深入群众中去开展工作的优良作风。1930年,邓小平及其他领导人在右江地区开展革命活动期间,就经常亲自深入农民家中与农民谈心聊天,了解农民的内心活动,保证革命活动的更好开展。在准备开展土地革命的时候,邓小平和韦拔群、雷经天等领导深入基层调研,多方听取了群众的意见,全面了解情况以后才制定了最佳的实施方针以保证群众的利益。另一方面,大力培养一批少数民族干部。鉴于左右江群众以少数民族为主,为了方便与群众的交流,需要一批会讲本地话的干部。据不完全统计,仅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县级以上党政军群团组织的干部中,就有壮族干部108名,各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大部分是少数民族干部。民族干部的任用,方便了党群的沟通与交流,和群众产生了强烈共鸣,根据地有一批能密切联系群众,熟悉本地情况的骨干,有利于推动群众工作的发展。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开展党的作风建设的内容之一,也是共产党人克服自身不正之风的有效武器。针对根据地党内存在的违反纪律的现象,根据地党组织在缺乏经验的情况下,处于极其艰巨的环境中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教育,1929年12月20日,红七军前委第二号通告《关于党的组织工作》就认为要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式来提高党员和红军的纪律性,“支部会议经常有批评一项,每次开会由主席指定二三人为批评对象”,通过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能够总结经验教训,发扬党内民主,保持党的清廉和良好作风。此外,《右江上游各县革命代表大会决案》还指出:“各个同志们,谁有缺点、毛病,经大家互相斗争批评,要纠正同志的贪污腐化,斗争上有言论斗争、文化斗争,总而言之要排除那不好的,转向好的。”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途径,也是增强党的团结和战斗力,防止党员干部僵化和腐败的锐利武器之一,如《前委通告(第七号)—目前右江党的工作方针》提出要求:要“肃清苏维埃中官僚化的现象,如讨小老婆,乱用公款,怠工,不接近群众等,推动苏维埃委员到群众中去接近群众、做群众工作”,所有党员、干部都要接受来自群众和党内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教育监督,营造一种崇廉鄙贪的良好氛围,为根据地党组织后续开展党的建设工作起到了很强的示范作用。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时期,根据地党组织对党的作风建设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这是革命年代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对党和人民以及社会风气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成效。
廉洁奉公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要求,对党员、干部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教育以及开展的监督,不仅能让领导干部慎言慎行,还能提升领导干部为民服务的意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时期,根据地党组织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致力于培养更多廉洁自律的领导干部,各级党组织也先后举办了短期的训练班,向党员、干部传授党的理论、方针、政策。“仅东兰县1930年就举办过6期,培训的党员达1000人左右,全县的党员干部基本轮训过一次”。事实证明,对根据地的党员、干部以及少数民族干部开展的培训是根据地党组织对党员、干部进行廉洁奉公教育和改造的一种形式,通过强化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达到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目的。“据统计,从1929年底至1930年10月,红七军前委和右江特委、红七军第三纵队部先后在东兰县举办了有各族干部参加的各种训练班7期,另外还单独举办两期瑶族干部训练班”。亨廷顿指出:“通常来讲,要减少腐化,一方面需要把适用于官员行为的规范标准降低到恰当程度,另一方面使官员的行为有所改善,以适应这些规范”。而通过教育和培训就是改善领导干部自身行为的方式之一,经过培训和教育的党员、干部,自我约束力会适度提高,抵御腐朽思想侵蚀的免疫力得到提高。
根据地党组织对人民群众采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党的知识宣传教育活动,不仅提高了人民群众的觉悟,使其很好成为党组织可以信赖和依靠的力量,同时也提高了群众的参与革命的积极性。葛兰西认为:“除非有大批农民群众同时涌入政治生活,任何民族-人民的集体意志都不可能形成”,尤其是根据地党组织开展的经济建设,真正实现“耕者有其田”,还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保障工人、商民等权益,这些有利于人民群众利益的政策建设,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激发了他们参政、议政的政治热情。当时的东兰、凤山一带就流传着一首山歌:“跟着共产党,翻身各有份,不论老和少,人人有田耕”,“土地都平分,不准谁偷懒,家家有谷收,人人心喜欢,粮食吃不完,团结更增产”。农民获得了土地,革命积极性大大提高。在邓小平领导下,根据地党组织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政治、经济、文化,推动了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积极加入共产党并投身革命,据1930年8月的历史文献记载:“右江地区各族人民参军支前规模空前高涨,仅东兰、凤山两县就有6000名壮、瑶农民参加红七军和赤卫军。”因此,在根据地开展作风建设,保障人民群众参与革命的积极性,才能真正实现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愿望。1929年12月11日,在庆祝百色起义的大会上,根据统计“到会农民、学生、群众三千余人,百色过去群众工作没有基础,此次大会情况到会人数,可算不少。”1930年2月1日,在庆祝龙州起义的大会上,农民纷纷携家带口到会场观看,也得到了群众的监督和参与;1931年8月1日,邓拔奇在写给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的通讯中写道:人民群众真实感受到了土地革命的利益,生活上改善了,就会热烈地拥护党组织和自愿加入红军,为全国革命胜利而奋斗。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党组织开展的作风建设的探索,使得根据地党员、干部普遍树立了艰苦奋斗、廉洁光荣的意识。如邓小平下乡和群众一样吃玉米糊、木薯、猫豆,韦拔群同战士一起住山洞、吃野菜。
领导干部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给广大干部群众树立了典范,领导干部的廉洁还影响和带动了群众,使得根据地整体上从领导到普通群众皆有艰苦奋斗的精神。为了更好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邓小平及其他根据地的领导人在根据地内创设了各级劳动学校和学习场馆,普及知识教育,同时在知识文化教育中融入党、红军、苏区党员干部的纪律要求与行动准则,注意使用军事活动和根据地建设中的一些直观、生动、典型事例对党员以及根据地群众进行廉政知识教育、政治理论教育、党的方针政策教育和纪律教育,通过这些生动并贴近实际的典型案例讲解和分析,许多党员、干部内心受到极大的教育,更加激发了他们对革命的奉献热情,思想觉悟也更高。《工农兵识字课本》指出:“苏维埃是最革命的政府与反革命国民党政府、团局不同,所以要反对腐化、官僚化,要举出很革命的贫苦工农分子来当苏维埃委员,帮大家办事,不准剥削者、压迫者来参加苏维埃政府。”有力地扩大了党的政治影响,从而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觉悟和参与意识。有研究者指出:“百色起义是一座宝库,它蕴含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斗争中所培育的崇高精神风貌”,良好的社会风气逐渐形成。党风与社会风气是相互影响的,良好的社会风气进一步促进了良好党风的形成,这种良好的廉洁文化氛围也受到了党中央的称赞。
但是由于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是在极其险恶的环境中建立的,加上党的组织力量薄弱,在开展党的建设的实践过程中难免存在不足。一方面,党的组织力量薄弱。根据地党组织在发展成员方面工作进展缓慢,没有及时在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中吸收一些优秀的成员加入根据地党组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也进展缓慢。加上部队中许多要职均由原来旧军官担任,红军成分复杂,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非常浓重,因此,难免会有叛变事件的发生。1932年,桂系军阀加紧“清乡围剿”,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导致右江革命根据地丧失,根据地党组织被迫中断了与上级组织的联系。龙州起义后,根据地党组织虽然在凭祥、宁明、明江、崇善、左县、雷平、养利等县相继建立了革命政权,红八军也深入到各地农村中与农民共同开展打土豪、除恶霸和剿匪的斗争,但是,由于个别领导人存在严重右倾思想,如左江赤卫队队长谢玉芳(后投敌当特务),加上经验不足、时间不够、群众基础不牢等问题,导致了人心涣散,个别领导人发动叛变,结果造成后来根据地的丧失。另一方面,群众革命热情不够。实际上,1930年2月龙州起义后,红八军根据当地农民的特点开展了一些宣传、组织群众的工作,并且有的地方还成立了农民协会,但是这些轰轰烈烈的活动也是仅限于表面,农民的实际热情并没有调动起来,参与革命的群众也是少数,在政策方面也只是停留在宣传阶段,并没有得到实现,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没有系统化、理论化。红军所到之处虽然也镇压了反革命和反动官僚,但是当革命进行到最紧迫的时刻,除少数县能够发动农民参与外,大部分农民没有被发动起来,这从侧面说明了红八军与广大人民群众联系不够紧密。
综上所述,虽然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党组织开展党风建设过程中存在种种局限性,但根据地党组织的作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人较早探索党的自身建设的活动之一,在一定程度上纯洁了革命队伍,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从而保证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建设的发展。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时期的党风政风建设的思想,对于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展反腐败斗争,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3-01-22)[2015-09-28].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
[2]中共百色市委党史办公室.中国共产党百色市历史[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1:95.
[3]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4册)1928[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170.
[4]陆仰渊.百色起义与龙州起义[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140.
[5][16]中共百色市委党史办.右江风雷[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73,102.
[6]广西中共党史会.发扬左右江革命根据地优良传统促进改革开放学术讨论会文集[C].1995:143.
[7][8][11]中共广西区党史资料征委会.左右江革命根据地(上)[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12,126,458,459.
[9]中共广西百色地委党校.广西右江革命根据地党的建设[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344.
[10]陆仰渊,王保山,张世泉.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A].左右江革命根据地资料选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25.
[12](美)塞缪尔.亨廷顿.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李盛平,译.华夏出版社,1988:63.
[13](意)葛兰西.现代君主论[M].陈越,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9.
[14]张声震.壮族通史[M].民族出版社,1997:544.
[15]《邓小平与百色起义》课题组.邓小平与百色起义[M].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130.
[17]左右江革命史调查组.左右江革命史料汇编第二辑[Z].1978:149.
[18]邓群.百色起义的历史地位及深远意义[J].当代广西,2004(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