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勇
电视节目《超级演说家》的舞台上,一个名叫崔万志的人平静地讲述着他的故事——
从小患小儿麻痹症的他,口齿不清、走路歪斜,是人们眼中的“异类”。即便如此,他也一刻没有停止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14岁那年,他以全县第三的成绩考入当地一所重点中学,校长认为他是残疾人,说即使考上大学也白搭,不要给学校浪费名额。他父亲跪在校长面前,校长不为所动,把他们赶出了校门……听完后,观众、评委为之动容。而就是这样一个“小人物”,如今已是知名品牌的CEO,他同时也激励和帮助更多的人取得了成功。
杨乃斌双耳失聪,有着和崔万志同样的遭遇。普通学校不愿收他,劝他到聋哑学校去。他妈妈不想就此放弃,带着他在校门口守了一个多星期,终于打动了校长。为了让孩子的学习跟上进度,妈妈和他做了同桌。这一坐就是13年,杨乃斌最终考取河北工业大学。他们的故事感动了许多人,并成为年度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或许,拒绝崔万志的那位校长不是出于本意,毕竟学校有自己的“痛点”,在强大的升学压力下,校长们处境尴尬,唯有牺牲某些个人的利益。而今,当我们的教育之路越走越远、越走越宽时,是否可以不忘初心,思考教育的目的所在,学校应当关注什么,我们的校长应当关注什么?
与跨过高考“独木桥”的学生相比,那些为数不少的“落榜生”仅仅因为一次考试,就成为大家眼里的失败者,从此再没有谁关注他们的成长、过问他们的未来。但多年后,当我们惊奇地发现,这些当年的“失败者”们凭着勤奋努力,默默打拼,在社会立足并取得成功时,我们是否还记得他们心灵上的那道伤痕?
的确,他们是学业的“失败”者,但是谁因此把他们“塑造”成了“异类”?谁给了他们“无意义”的生活,让他们慢慢偏离了“正常”的学校生活的轨道?他们不能用成绩来证明自己,又如何得到别人的肯定、如何赢得应有的自尊?
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说:“自我尊重取决于什么?怎么培养?年轻的朋友,请记住,这是一种非常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极为小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因为在要摘掉这朵花时,不可抖掉那闪耀着小太阳的透明露珠。要培养自尊心,只能用温柔细致的教育手段。”
温柔细致的手段,首先必须是充满温情的手段。
办公室的小邱老师,工作不过一两年,点子多,方法巧,表扬与惩罚总是花样频出。她发现班上的卫生情况不乐观,就针对这些问题设立了“成长星”奖惩机制。孩子们对小小的成长星十分在意,甚至为奖谁罚谁而争得面红耳赤,因为谁也不想当落后小组,况且落后小组要跳“四小天鹅”,还可能要送礼物,还可能要扭着屁股写自己的名字……而这个时候,往往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可见,即便是处罚也可以是有着温情的。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我想,教育就是教师用温暖的心灵去感应学生的存在,用饱满的情感和积极的状态去感染孩子,让孩子们的心灵充满温暖与阳光。林格教授说:“柔和的气息有时比风暴更有力量,我们的声音柔和了,就更容易渗透到辽远的空间;我们的目光柔和了,就更轻灵地卷起心扉的窗纱;我们的面庞柔和了,就更能流畅的传达温暖的诚意;我们的身体柔和了,就能更准确的表明与人平等的信念。”如果我们的心灵是温暖的,孩子就一定(下转第页)(上接第页)能感觉到温暖。
当我们离功利主义远些,远些,再远些,离孩子们就会近些,近些,再近些。
因此,我们的教育不能缺少温度——基于人性所需要的、让孩子的心灵富足和自豪的精神温度。有温度的教育才能是温暖的和幸福的。关注学生成长的老师,才能真正赢得孩子的心,与孩子展开真正的心灵对话。以农夫的姿态做教师,天天去地头走走,看看这株,摸摸那株,观察这些庄稼有何变化,甚至像老朋友那样与它们打打招呼……
学校管理中,校长让教师感受到“温度”,老师们便会对学校产生依恋,温情地对待工作,面对学生;老师让学生感受到“温度”,学生就会喜欢老师、亲近老师,喜欢课堂,喜欢学校。
记住,“温暖”是对教育的真诚,是一种炽热的情怀,怀揣对教育的真心,与温暖同行,便会不知疲倦。
养鱼贵在养水,养花贵在养土,“养人”贵在温暖人心。当我们真正为孩子的生命成长而教,为他们的内心丰满而教,我们的教育就会焕发生机与活力。
让我们做一个温暖人心的教育者,带着阳光上路吧!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景城学校 江苏苏州 215000)
责任编辑 余志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