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德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探讨与建议

2015-10-21 18:37姜博李世强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年22期
关键词:对策建议城镇化

姜博 李世强

【摘要】党的十八大将城镇化提到新的战略高度,新型城镇化以何种路径实现健康发展已成为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课题。本文通过对德州市城镇化发展现状特征分析和存在主要问题的基本判断,提出了未来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新时期德州市城镇化空间组织与政策制定方面提供依据参考。

【关键词】城镇化 现状特征 路径 对策建议

1 引言

党的十八大将城镇化提到新的战略高度,新型城镇化以何种路径实现健康发展已成为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课题。德州市作为山东省对接京津冀的桥头堡,近年来在小城镇综合改革、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拓宽投融资渠道、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等关键环节进行了有益尝试,特别是自2008年起,深入实施“两区同建”(农村社区和产业园区同步推进)战略,对平原地区就地城镇化的新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同时,2014年底德州市被列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国务院批准了德州市行政区划调整,如何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进程,全面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科学布局、绿色发展、文化传承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德州市城镇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德州市城镇化发展现状特征分析

2.1德州市城镇化发展现状特征

(1)城镇化发展水平增速较快。 德州市城镇化率从2000年的28.2%提高到2013年的47.7%,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高于山东省和全国平均增速。地区生产总值、公共预算财政收入等主要指标增速连续多年保持全省前列。

(2)城镇化发展空间格局初步形成。近20年来,德州市城镇数量明显增加,城镇人口加速聚集,形成了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乐陵、齐河、禹城、临邑、夏津、平原、庆云、宁津、陵县、武城10 个小城市(2014年底行政区划调整陵县为陵城区),90个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

(3)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到 2013 年底,90%的县(市)通达高速公路。实现了污水、垃圾处理“一县一厂(场)”,全市污水处理率超过7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平均达到56%。10个县(市)中,8个县城燃气普及率超过80%。全市城镇人均道路面积、公园绿地面积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先后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

2.3德州市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镇化总体水平偏低,城镇化质量不高。2013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全省近6个百分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31%,“半城镇化”问题突出,城镇人口中的两栖人口高达69万人,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全市城镇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2013年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之比为0.8,低于全省1.07和全国1.22的水平,更低于国际公认的1.4—2.5的合理区间。

(2)城镇综合竞争力不强,空间格局亟待优化。以交通走廊为基础的城镇发展聚合带(德济城镇带)逐步显现,但南北发展不均衡。中心城区带动能力不强、小城市发育不够、小城镇集聚和承载能力弱等问题突出。

(3)产业结构不合理,就业吸纳能力不高。2012年德州市三次产业比例10.9:54.2:34.9,就业人口比例为45.1:22.6:32.1,占比10.9%的第一产业容纳了45%的从业人员,农业比重较高,沉淀劳动力偏多。占比54.2%的第二产业仅容纳了22.6%的从业人员,就业拉动能力不足。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仅为34,9%,就业吸纳能力不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制约了企业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提升。

3 德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主要对策和建议

1、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围绕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增强城镇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能力、强化经济基础和产业就业支撑能力、提升城镇公共服务有效供给能力,促进城镇发展的可持续能力。以农业转移人口和随迁家属、城中村和棚户区人口、大中专学校毕业生为重点,逐步淡化户籍因素,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着力推进按常住人口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产业聚集和绿色生态发展为导向,以经济开发区或高新区为主体、镇工业园为配套,统筹德州市域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环境保护,科学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向城区集聚,培育发展各具特色的城镇产业体系。以解决城乡间发展不均衡为重点,按照城乡居民点体系,分级配置公共服务设施,结合地区交通支撑条件,引导公共设施合理布局,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優化城镇化空间组织形态。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的城镇发展策略,充分利用“黄三角经济区”“山东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山东省西部经济隆起带”政策机遇,发挥德州省际交通区位优势,按照“中心引领、资源整合、特色培育”的原则,以城镇经济联系密切区域为基础,强化城镇联动发展,构建德州都市区、德济经济协作区、黄三角示范经济区三大城镇密集功能片区。德州都市区包括德州中心城区、宁津县、陵县(陵城区)、平原县、武城县、夏津县,构建德州市人口经济集聚区和对外辐射中心,兼顾服务冀东南地区。德济经济协作区包括禹城市、齐河县、临邑县,构建济南都市圈产业转移及配套协作区。黄三角示范经济区包括乐陵市、庆云县,对接黄三角、接受京津冀辐射,以生态和循环经济为主导发展方向。加快引导区域人口、产业、资金、技术等要素向城镇密集功能片区集聚,促进城镇化进程与质量稳步提升。

3、促进县域本地城镇化发展。县级单元不仅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空间,更是推进德州本地城镇化的合理单元。充分发挥县(市)就地就近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作用,强化县域产业支撑,增强县(市)城区极化带动作用,分类建设小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夯实本地城镇化的基础性空间载体。以省级、市级示范镇为抓手,强化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深入落实土地、资金等各项扶持政策,促进示范镇产业集群发育完善、城镇规模不断壮大,培育成为县域经济次中心,提升县域城镇化水平和质量。按照“遵循自然规律,突出差异化发展”的原则,优化完善农村新型社区规划布局,有序引导农民向新型农村社区集中居住,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深入探索就地城镇化的新模式。

4、增强城镇生态文明与绿色建设。生态文明与绿色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时代要求。把生态文明与绿色建设的理念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转变城镇建设模式,保护自然生态本底,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以水系、交通要道防护林带为骨干,以区域生态林地、苗圃绿地为重点,构建支撑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生态安全格局。划定市级重点生态环境管制区,按照不同的环境目标导向实施功能管制。加大环境污染治理投入,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4 结语

当前,德州市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加速推进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阶段,准确把握城镇化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才能正确处理速度与质量的关系,从维护城乡居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晓江,尹强,张娟,等.中国城镇化道路、模式与政策研究报告综述[J].城市规划学刊.2014(2).

[2] 樊杰,曲长虹,周侃,陈东.对云南省新型城镇化特色的探讨与建议[J].城市规划.2014(12).

[3] 仇保兴.如何转型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核心问题[J].时代建筑.2013(11).

[4] 孙启邦.我国“两栖城镇化”现象解读[J].规划师.2012(6).

猜你喜欢
对策建议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职校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调查报告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