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路亚
1.关于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
新历史主义诞生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其独特的研究方法得到西方文论界的广泛认可。新历史主义关注的两个问题是历史观以及历史与文本的关系。和“旧”历史主义关注过去发生了什么事件以及这些事件可以告诉后人些什么相比,新历史主义对历史事件本身关注的并不是很多。新历史主义质疑历史的“真实性”。新历史主义认为历史是世间众多话语之一,而且历史与文学有相似性,都是具有想象性的。新历史主义强调历史的主观性,因为历史学家在叙述某一历史事件时都带有一定程度的偏见,有可能是对当代的偏见,亦有可能是对其他历史时期的偏见。因此他们无法做出完全客观和公证的判断。新历史主义文论关注的是历史事件是如何被解释的,以及这些解释反映出了做出相应解释的人怎样的状态。
对于新历史主义批评家来说,文学文本展现了特定时间地点的人类经验,同时也是对历史的一种解释。总的来说,文本被创作时代所塑造,同样,读者对文本的解释也会受自身所处时代的文化所影响。
《弗兰肯斯坦》由英国著名女作家玛丽雪莱创作于1817年。小说讲述了科学家弗兰肯斯坦以疯狂的热情探索生命奥秘并用死尸创造出一个“怪物”进而引发一系列悲剧的故事。该作品对三位主人公个人经历的描述视角独特,其曲折的故事情节折射出当时的时代特征,即新历史主义视角下文本对历史的阐释。新历史主义主张在文学作品中了解社会和文学作品写作时期的社会,把对文本的研究和对语境的研究结合起来。作品中异化主题在三位主要叙述者身上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创作于19世纪初的《弗兰肯斯坦》既提供了当时历史的见证,又能警醒世人关注与他人的交流和与社会的融合,避免悲剧再度发生。
2.没有退路的异化的“怪物”
《弗兰肯斯坦》中的怪物是本部小说中的重要叙述者,他的叙述和经历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话语并与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很多评论都将怪物定性为科学的产物,但是他们忽略了这个怪物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可以被看成是一个有着丑陋外形的人。从新历史主义角度分析这本小说可以使读者更好的理解彻底的异化的人会给外界造成多严重的后果。
首先从怪物的身份谈起。小说中怪物是维克多﹒弗兰肯斯坦智慧的产物。这位异化的科学家为了造就最完美的人不惜去挖坟掘墓,而且他心中毫无恐惧感和负罪感。这位怪物的“父亲”被“为这个黑暗的世界带来强光”这个念头冲昏了头脑,他忽视了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将自己锁在阁楼里“苦心研究”。他的“创造”为他后半生带来无尽的噩梦。玛丽﹒雪莱给怪物安排的非同寻常的“身世”和高度异化“父亲”,从某种意义是上说,是一种对悲剧结局的暗示与伏笔。在小说中,怪物的身份不仅仅是一个命运悲惨的“孩子”。考虑到作品的创作年代,怪物可以被解读成当时科学技术发展的体现。有数据表明,1750年注册的科技专利不足一百,而到1780年,这个数字飙升到四百以上。那个时代的人似乎坚信科技只能给他们带好处而不是恶果。小说中弗兰肯斯坦的老师也不断的给弗兰肯斯坦灌输人类到目前为止在科技上取得了多大的成就,在那位老师的描述中,人类似乎已经完全掌控了整个世界。
同样,怪物丑陋的外貌颠覆了那个时代的人对“好的起因必然能带来好的结果”的逻辑。书中弗兰肯斯坦起初坚信他一定能创造出最完美的一个人,因为他在“选材”的时候挑选的都是最完美的部分。但是,当他用电击的手法将他的创造赋予生命的时候,他发现他的“作品”丑陋无比,使他完全无法接受,所以他选择了逃避。这一情节颠覆了几代人坚信不疑的逻辑,也体现出来作者对这一逻辑的反思。这里怪物的身份是科技的产物,更确切的说是被滥用了的科技的产物。作者通过怪物展现了她对当时社会一些现象的反思。
其次,怪物的悲惨经历也值得探讨。终其一生,怪物都在寻求他真正的自我。但是他绝非寻常的背景和复杂的身份决定了他不可能拥有正常的生活。心理学界将“异化”定义为“处于游离在社会外部或者感觉被社会疏远的状态”。简要的回顾下怪物的一生,他始终处在被社会拒绝的状态。在他刚“出生”的时候,怪物的“父亲”就抛弃了他。他睁开眼睛看到的第一个事物就是弗兰肯斯坦惊恐的脸。弗兰肯斯坦从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创造一个有血有肉人类,而只是在创做一个作品。当他被自己的“作品”吓到之后,他毫不负责的选择了抛弃这个怪物。起初,怪物试着和人类打交道,但都没有成功。他带着善意接近人类,却被人类的无情拒绝。他开始觉得人类及其野蛮,当他遇到隐居在山中的一位盲爷爷和一对青年男女之后,他被他们所感动,开始重新热爱人类社会。怪物开始默默的帮助这一家人并学习各种语言,并阅读了《少年维特之烦恼》、《失乐园》等大量文学和哲学名著。但他同时又十分感慨自己的情况,认为“撒旦才代表我目前的处境”,他强烈地希望能够改变现状。于是怪物潜入这一家中,发现只有盲爷爷在家,便安心的和他聊了起来。这时青年男女突然归来,姑娘吓得晕了过去,小伙子惊恐地把它赶出了家门。被这一家人拒绝之后,怪物再一次对人类失去了信心和好感。最后,当他的创造者弗兰肯斯坦坚决的拒绝为他再造一个伴侣的时候, 怪物变得彻底的异化和失控了,这也导致了他的毁灭。
再次,怪物走向毁灭的原因更值得读者反思。雪莱在处理怪物内心世界的时候为读者展现了异常悲哀的情感。小说中的怪物是无路可退的,其原因在于怪物是没有归属的。首先,怪物没有家庭这一根基。他确实有一位“父亲”,但这位父亲没有尽到任何责任。没有家人的怪物开始渴望和其他正常的人类建立友情,但他的尝试都是徒劳的。最后他哀求弗兰肯斯坦为他再造一个伴侣的时候,也是希望他能和一个和他一样的“人“一起找到归属。
怪物不仅仅在实体上没有归属,在文化上也是没有归属的。从外形上来说,他和人类没有任何相似之处。但他所以的知识,比如语言和思想均来自人类社会。他阅读的名著塑造了他的和人类高度相似的精神世界,使得他想真正的”成为“人类。但毕竟他不是人类,所以无法在人类社会找到归属。当弗兰肯斯坦死去的时候,他意识到他继续活下去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所以他选择了自我毁灭。怪物没有退路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人类对于他们不熟悉的东西的恐惧。当他首次出现在人类面前的时候,他是没有恶意的。但是人类惧怕他丑陋的外形,并默认他是有害的存在。人类一次次的攻击抹杀了怪物的善良,并逐渐的将怪物逼到了异化的状态。
雪莱给了怪物许多身份,读者一样在阅读这部作品的时候也赋予了怪物多重身份。雪莱书中描述的怪物也一直在探寻自己的身份。他开始以为自己掌握了人类的语言,能和人类交流沟通就能成为人类。但是言说的能力和他的外形相比太过苍白无力,最终使他接受了他只是“魔鬼“这一身份。从那时起他才真正成了一个魔鬼。
3.结语
作为公认的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无数后人对这部作品做出各种解读,包括对其内容中哥特元素的分析,浪漫主义情结的分析,女性主义及生态女性主义官的体现等等。从新历史主义角度分析這部小说能够解释说明为什么那段历史时期会产生这样一部作品,为什么怪物这样的人物能够在文本中出现。创作于19世纪初的《弗兰肯斯坦》见证了当时的科技发展和各种人的精神状态,展现了异化造成的悲剧。同时该作品又提醒世人关注与他人的交流和与社会的融合,避免悲剧再度发生。 [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