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海绵城市之我见

2015-10-21 18:37赵园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年22期
关键词:海绵雨水哲学

赵园

【摘要】本文针对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对海绵城市的理念提出来新的见解。

【关键词】海绵城市;海绵哲学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城市内涝灾害频繁发生,一到夏季各个城市纷纷“看海”。依赖大规模基础设施和管网建设的传统雨水外排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城市雨洪管理的要求。当前城市建设破坏了水的自然循环与流动,“水”、“绿”分离,雨水没有滋润城市绿地,直接排泻进河湖水系,既污染了水系又带来洪涝。要解决当前问题,应该充分利用城市上下游低洼地,使城市水系发挥巨大的海绵作用。

传统城市建设模式,以硬化路面为主。遇到强降水,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排水系统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整座城市如同在地表上覆盖了一层“硬壳”。 而“海绵城市”,就是将城市的蓄水、排水系统比喻成海绵,遇到降水时,城市能够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而在干旱缺水时,可以将储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损有余而补不足”,让城市将本就珍贵的水资源运用得更加平衡。

二、“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其间“海绵城市”得到了大力倡导),2014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2014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督促各地加快雨污分流改造,提高城市排水防涝水平,大力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加快研究建设海绵型城市的政策措施”,并于同年11月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2014年底至2015年初,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全面展开,并遴选出第一批共16个试点城市。一时间,“海绵城市”这一概念进入了广大城市决策者的视野。顾名思义,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建设海绵城市,首先要扭转观念。”专家称:“如果将大部分雨水留下而不是排走,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也就是说,‘海绵城市有望将原来大量排至管渠末端的水提前通过吸收、存蓄、渗透等环节消化掉,成为破解‘逢雨必涝的有效途径,而不是靠修大的排水管。”“海绵城市”的概念被官方文件明确提出,代表着生态雨洪管理的思想和技术将从学界走向管理层面,并在实践中得到更有力的推行。

三、海绵城市之我见

在我看来,“海绵城市”的理念不应拘囿于此。它为在不同尺度上综合解决中国城市中突出的水问题及相关环境问题开启了新的旅程,包括雨洪管理、生态防洪、水质净化、地下水补给、棕地修复、生物栖息地的营造、公园绿地营造及城市微气候调节等。因此,我们需要对“海绵城市”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否则“海绵城市”建设将很快沦为中央职能部门的权力寻租机会、地方政府新的GDP增长点、各类工程公司谋取暴利的借口,甚或将会开启新一轮诸如河道整治、挖湖堆山之类的“破坏性建设”。“海绵城市”的哲学恰恰是对简单、粗暴的工程思维的反叛。这种反叛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完全的生态系统价值观,而非功利主义的、片面的价值观

稍加观察就不难发现,人们对待雨水的态度实际上是非常功利、非常自私的。砖瓦场的窑工,天天祈祷明天是个大晴天;而久旱之后的农人,则天天到龙王庙里烧香,祈求天降甘霖,城里人却又把农夫的甘霖当祸害。同类之间尚且如此,对诸如青蛙之类的其他物种,就更无关怀和体谅可言了。“海绵”的哲学是包容,对这种以人类个体利益为中心的雨水价值观提出了挑战,它宣告:天赐雨水都是有其价值的,不仅对某个人或某个物种有价值,对整个生态系统而言都具有天然的价值。

2.就地解决水问题,而非将其转嫁给异地

把灾害转嫁给异地,是几乎一切现代水利工程的起点和终点,诸如防洪大堤和异地调水,都是把洪水排到下游或对岸,或把干旱和水短缺的祸害转嫁给无辜的弱势地区和群体。“海绵”的哲学是就地调节旱涝,而非转嫁异地。中国古代的生存智慧是将水作为财富,就地蓄留—无论是来自屋顶的雨水,还是来自山坡的径流—因此有了农家天井中的蓄水缸和遍布中国广大土地的陂塘系统。这种“海绵”景观既是古代先民适应旱涝的智慧,更是地缘社会及邻里关系和谐共生的体现,是几千年来以生命为代价换来的经验和智慧在大地上的烙印。

3.分散式的民间工程,而非集中式的集权工程

中国常规的水利工程往往是集国家或集体意志办大事的体现。从大禹治水到长江大坝,无不体现着这种国家意志之上的工程观。这也是中国数千年集权社会制度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某些情况下这是有必要的,如都江堰水利工程,其对自然水过程的因势利导中所体现出的哲学和工程智慧,使这一工程得以延用至今,福泽整个川西平原。但集中式大工程,如大坝蓄水、跨流域调水、大江大河的防洪大堤、城市的集中排涝管道等,失败的案例多而又多。从当代的生态价值观来看,与自然过程相对抗的集中式工程并不明智,也往往不可持续。而民间的分散式或民主式的水利工程往往具有更好的可持续性。中国广袤大地上古老的民间微型水利工程,如陂塘和水堰,至今仍充满活力,受到乡民的悉心呵护。非常遗憾的是,这些千百年来滋养中国农业文明的民间水利遗产,在当代却遭到强势的国家水利工程的摧毁。“海绵”的哲学是分散,由千万个细小的单元细胞构成一个完整的功能体,将外部力量分解吸纳,消化为无。因此,我们呼吁珍惜和呵护民间水利遗产,提倡民主的、分散的微型水利工程。这些分散的民间水工设施不仅不会对自然水过程和水格局造成破坏,还构筑了能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的伟大的国土生态海绵系统。

4.慢下来而非快起来,滞蓄而非排泄

将洪水、雨水快速排掉,是当代排洪排涝工程的基本信条。所以三面光的河道截面被认为是最高效的,所以裁弯取直被认为是最科学的,所以河床上的树木和灌草必须清除以减少水流阻力也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这种以“快”为标准的水利工程罔顾水文过程的系统性和水文系统主导因子的完全价值,以至于将洪水的破坏力加强、加速,将上游的灾害转嫁给下游;将水与其他生物分离,将水与土地分离,将地表水与地下水分离,将水与人和城市分离;使地下水得不到补充,土地得不到滋养,生物栖息地消失。“海绵”的哲学是将水流慢下来,让它变得心平气和,而不再狂野可怖;让它有机会下渗,滋养生命万物;让它有时间净化自身,更让它有机会服务人类。

5.弹性应对,而非刚性对抗

当代工程治水忘掉了中国古典哲学的精髓—以柔克刚,却崇尚起“严防死守”的对抗哲學。中国大地已经几乎没有一条河流不被刚性的防洪堤坝所捆绑,原本蜿蜒柔和的水流形态,而今都变成刚硬直泄的排水渠。千百年来的防洪抗洪经验告诉我们,当人类用貌似坚不可摧的防线顽固抵御洪水之时,洪水的破堤反击便不远矣—那时的洪水便成为可摧毁一切的猛兽,势不可挡。“海绵”的哲学是弹性,化对抗为和谐共生。如果我们崇尚“智者乐水”的哲学,那么,理水的最高智慧便是以柔克刚。

海绵的哲学强调将有化为无,将大化为小,将排他化为包容,将集中化为分散,将快化为慢,将刚硬化为柔和。在海绵城市成为当今城市建设一大口号的今天,深刻理解其背后的哲学,才能使之不会沦为新的形象工程、新的牟利机会的幌子,而避免由此带来的新一轮水生态 系统的破坏。诚如老子所言:“道恒无为,而无不为”,这正是“海绵”哲学的精髓。

猜你喜欢
海绵雨水哲学
和雨天的亲密接触
雨水
解读“海绵宝宝”
超级海绵在哪里?
竖琴海绵
雨水总带来更多雨水
雨水
酷巴熊的生活哲学
英文目录及摘要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