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戬 丁辉 叶峥嵘
【摘要】肝纤维化是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病理变化,西医目前的治疗仍未能尽如人意。传统中医温病理论里的“主客浑受”理论,就其病因、病机及病位与慢性乙肝肝纤维化的特征颇为相合,且已有动物实验也可佐证该理论指导临床的有效性。本文兹从上述几个方面阐述“主客浑受”理论对慢性乙肝肝纤维化的治疗体会。
【关键词】主客浑受 慢性乙肝肝纤维化 仿三甲散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181-01
慢性乙型肝炎(CHB)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慢性传染病,感染后常迁延不愈而发展成慢性乙肝肝纤维化。据估计,截至2012年我国CHB患者约1~3亿,其中20%~25%有临床表现[1]。
1.乙肝肝纤维化的中医认识
肝纤维化是西医病名,传统中医并无此名。根据临床表现,可将本病归于中医的胁痛、肝着等病。中医认为本病因湿热疫毒所致。此湿热疫毒总由血分进入人体。肝体阴,主藏血,故此邪入血,肝络首当其冲感邪。湿性黏腻,留着不去,阻滞气机;气滞则血瘀;瘀郁日久均可化热,与疫毒之热相并,共灼肝络,则肝络受损;肝络受损则血失常道,血不归经又加重瘀滞;热燔血中津液,致津炼成痰,痰浊阻络,致邪毒更加粘腻难去;终成外邪愈发固着、气血愈发消耗、湿热痰瘀愈发胶结难解难分,正虚愈发无力达邪的恶性循环。可见该病病机为正虚邪恋、湿热痰瘀相结。
2. “主客浑受”理论
“主客浑受”源于“主客交”理论。“主客交”最先由清代温病学家吴又可于《瘟疫论》中提出。“主客浑受”理论由清代温病学派代表人薛生白在《湿热病篇》中首次提出。对于该理论的阐释,薛氏在《湿热病篇》34条自注中说到:“暑湿先伤阳分,然病久不解,必及于阴。阴阳两困,气钝血滞而暑湿不得外泄,遂深入厥阴,络脉凝瘀”。值得注意的是,此处提及的正气,并不如吴氏程度“急”,以致“大肉消”那样亏损的急迫和严重。而只是说“阴阳两困”、“气钝血滞”,即阳气不能发越,阴气不能不能潜敛,经脉内气血流通不利,皆为受阻不通之象。所提邪气,也不大同于吴氏。虽均为湿热之邪,且不能被清泄。相比之下,吴氏更强调正虚和消耗,薛氏则更强调邪实及其传变。因此,在组方上,二者出现了不同偏向。薛氏认为出现上述“阴阳两困”“气钝血滞”的症状表现时,常规的祛除湿热方法不再奏效时,就可诊断为“邪入厥阴”,此时治法当分解主客,不应单纯考虑湿热,还要考虑“凝”“瘀”这两种后生的病理因素,治疗时要仿照吴氏“三甲散”的组方原则来遣药。
3. 主客浑受”理论与乙肝肝纤维化的联系
病因方面,薛氏以暑湿为因,而乙肝肝纤维化乃湿热疫邪为患。故病因方面,若不考虑传染性,二者基本一致。病位方面,薛氏认为病在“厥阴”。关于“厥阴”,在《湿热病篇》中有多处论述,如《湿热病篇·始恶寒》“湿热病……病在二经之里者,每兼厥阴风木。以少阳厥阴同司相火……”。文中多处涉及“厥阴”,但均指足厥阴肝经,而非手厥阴心包经。这与乙肝肝纤维化位在“肝络”相吻合。病机方面,薛氏指出“湿热痰瘀相结”为基本病理因素。与“湿热痰瘀相结”的乙肝肝纤维化病理因素一致。与此同时,二者病机均可概括为邪正交结难解,邪恋正虚。根据基本相同的病因、病位和病机,治疗方面即可套用薛氏之“仿吴又可三甲散”(即醉地鳖虫、醋炒鳖甲、土炒穿山甲、生僵蚕、柴胡、桃仁泥。下统称“仿三甲散”)予以治疗。组方上,“仿三甲散”秉承了吴氏“分解主客,疏通络脉”的治疗原则;遣药上,则沿用了能入络搜邪的介壳类及虫类药。方中鳖甲色青,入厥阴络脉搜剔邪气,兼滋阴潜阳;炮山甲亦入络破瘀通络;蟅虫、桃仁活血散瘀;僵蚕虫药故善入络化痰散结;破解“阴阳两困”“气钝血滞”之困局,故投柴胡以升阳散郁通条气机。且肝之体阴伤,其用阳必受影响,入柴胡更能恢复肝用。诸药为伍共奏祛邪通络之功,湿热痰瘀之邪可解矣。与吴氏“三甲散”相比,本方滋阴潜阳之力稍逊,行气活血化瘀之力较胜,体现了薛氏更偏重邪实的观点。慢性乙肝肝纤维化患者临床症状常见口干、口苦、口粘,胁痛,纳呆,食后痞闷,急躁、易怒等症状,皆为湿热瘀邪充斥厥阴肝经,肝体受损,肝用失度的表现。慢性乙肝肝纤维化常病程较久,肝体受损日久,肝用必受牵连。所以用药向恢复肝用方向倾斜是“仿三甲散”在组方原则上,除偏重祛邪以外,不同于吴氏“三甲散”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动物实验研究表明:“仿三甲散”能减轻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的病理损害,降低肝纤维化大鼠TNF-ɑ、TGF-β1、α-SMA、Smad2、Smad3、ALR和TIMP-1的表达水平,并升高Smad7和MMP-1的表達,从而阻止肝星状细胞(HSC)的活化,并调控ECM的代谢,以阻止HF的发生发展。此外,“仿三甲散”还能升高肝纤维化动物肝组织中的SOD、GSH-Px水平,降低MDA、NOS水平,通过抗氧化损伤而抑制肝纤维化的进展。临床对照研究:将乙肝肝纤维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予三甲散口服,对照组予大黄蛰虫丸口服。以肝功、肝纤维化血清学标志物(ⅣC、HA、PCⅢ及LN含量)及证候的改善程度为评价疗效的标准。治疗6个月后,实验组总有效率85.48%,对照组总有效率68.18%,实验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即三甲散优于大黄蛰虫丸。提示运用“分解主客,疏通脉络”的治疗原则治疗乙肝肝纤维化时,疗效会显著优于单纯活血化瘀法。故可从理论上推测“仿三甲散”至少和“三甲散”疗效相似。
4.小结
无论从“主客浑受”形成的病因病机,还是“仿三甲散”的立法方义、现代研究,以至临床实践,均从不同侧面佐证了“主客浑受”理论在慢性乙肝肝纤维化治疗上的良好效果,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兵,马晓宇,李响,等.抗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T7噬菌体抗体库的构建[J].微生物学杂志,2012,5(1):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