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流失生态恢复在开发建设项目中应用及实践

2015-10-21 19:30徐伟军
地球 2015年8期
关键词:生态恢复水土流失

徐伟军

[摘要]自新中国建设以来直至现在,我国为了建设"绿色生态",设立相关部门积极发动群众纷纷展开了坡地绿化、退耕还林、植被恢复、防护林工程、水土流失工程治理等一系列的生态恢复工程的工作。然而随着我国推动局部地区经济的发展,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使水土流失治理迫在眉睫。但是,在增加地方经济,增加就业等的同时,大规模的开发建设给原本就很脆弱的地区,使得生态恢复工程更难以进行。

[关键词]水土流失 生态恢复 开发建设

[中图分类号] S157.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8-469-1

在开发建设项目时往往会对周边环境进行一定性的干扰破坏,往往会引起土坡塌陷。影响水土流失,打破了地表基底的生态平衡,引发了生态退化。本文主旨在:通过分析思考:开发建设项目导致水土流失成因、特点、危害等意外情况,为此对生态恢复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生态恢复提供一定的良性参考。

1在开发建设项目中建立生态恢复工程的必要性

在中国的部分地区由于地势陡峭、地表植被差,水土流失严重,为此派去地质相关人员进行对土地的面积水土进行综合调查,分析思考,制定一定的方案进行合理布设,有条理的排设灌渠,从而可以有效地改变地表径流的冲刷沟道、河道,从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在改变传统的耕种方式的基础上,相关人员采用进行有效地实现耕作的蓄水养土;对部分地区的疏林疏地,实施封山育林管理措施,避免人为砍伐破坏,来促进生态迅速得到一定恢复;与政府基层携手进行对土地结构的利用进行调整,合理规划各类各样的农作物、农用经济作用比例,提高土地利用频率,尽可能避免水土流失的发生,降低农民的损失,为农民的经济效益创收做足铺垫。

2水土流失生态恢复在开发建设项目中的实践性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和励精图治,在开发建设项目中推行“人与自然和谐”的意识理念,在实践中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使得国家在生态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全面建设生态环境的把发展社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1完善建立示范区的生态雏形

在水土流失生态恢复当中,采用“以点带面,推向发展”为原则,建立多层次、多规模、多功能建立水土流失的综合防治“绿色长城”。通过对地区的相互辐射,以重点的水利工程为依托。以大河流域分支作为支架,进行规模治理,以农民的基础设施推进经济发展为目标来形成试点区域的雏形。

2.2在开发建设项目中恢复水土流失生态,促进农业发展

堤坝在预防水土流失的工作中,实质性的解决“三农”问题,结合流域枝干问题,改善灌输,改变当地农民的生产方式,从而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来恢复被破坏的生态。从而在农业发展当中涌现了一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目标的堤坝农业的发展水平。成为构科技农业、和谐农业的亮点利民工程。据不完全资料统计,在开发建设项目中区林地面积增加百分之二十八,草地面积在陆地面积中增加半分之八,坡耕地面积在陆地面积减少百分之四十,在种植蔬菜上上占地百分之二十三,由于水土流失得以一定恢复,使得人均年收入增加近千元。

2.3在开发建设项目中恢复水土流失生态,统筹城乡水保协调发展

在水土流失生态恢复在开发建设项目中,结合了防洪,养殖,稳固植物的生态系统建设,从而形成了集蓄水、旅游、观光于一体化的绿色生态系统,相关部门把河流划分为若干小流域,分片承包到省、市各大单位,形成了全社会参与治理水土流失的强大合力,发动群众力量,完善防治措施,努力实现从单一化的治理模式转变到与修复、保护并重,从追求治理指标多元化转变到打造地域性的亮点工程,从注重关注保护水保土转变到与植物种植结构的布局调整和产业开发相结合,从而对实施流域枝干进行综合治理、堤坝建设,进而形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水源和水环境保护、科技农业集约化生产人居环境改善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努力强化生态修复完善建设,派专人加强生态管理,以法律来约束限制人类不利活动,逐步实现生态顺向演替,促使恢复制备、增强生态的生产力的附属价值,不断提高植被覆盖率,努力增强抗风蚀、水蚀能力。

在局部地区借助当地政府所提供的科技運用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部分淤地坝工程、坡耕地科学化的改造、生态良好的修复、预防保护等重点工程,推进水土流失所带来的灾害,积极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利用科学技术加快河流湖泊水系整治,采用传统的方法恢复和提高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能力;充分利用客观大自然的力量,在自然条件适宜区大力开展生态修复工程。在局部水源涵养区,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开展生态修复,抓好滑坡、泥石流等山洪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河流枝干水源地林草植被。在海湖流域,加大水土流失预防监督保护力度,加快重点区域小流域综合治理。进一步完善水土流失监测体系,强化江湖等重点区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实施小流域治理生态效益监测、生态修复工程效果监测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监测,为开展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借助人为因素加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减少人为水土流失。强化监测预报,建立健全监测评价体系,建立水土保持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水土保持科学防治水平,坚持科学发展观,全力推进科学化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水平。

3结语

在项目开发开展的过程中,利用科学技术促进江河湖泊的休养生息。做好深入开展江河上中游等重点区域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促进坡耕地综合整治,资源的循环使用,加大人力物力开有规划的开展生态清洁,促进小流域良性的建设,避免入河湖泥沙,防治水源污染。重视对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生态保护区预防保护,综合运用调水引流、循环利用,截污治污、河湖清淤、生物控制等措施。

对开展生态脆弱河湖进行治理修复。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努力完善实施退田还湖、退渔还湖,加强圩区管理工作,并借助现代科技恢复天然河湖水域面积。在工作的实施当中在条件的允许下实行地下水总量与水位双控制,加大部分地区严重超采区治理修复力度,调整缓解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推广农业的高效节水技术,有序实施耕地休养生息,逐步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积极大力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的推行,抓好农村水环境综合治理,促进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

参考文献

[1]向雪梅;刘国东;吴媛;马少杰;;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生态恢复[J];四川水利;2006年03期 .

[2]高群;生态-经济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基础理论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年05期 .

[3]鲁庆彬,王小明,丁由中;集合种群理论在生态恢复中的应用[J];生态学杂志;2004年06期 .

[4]刘国彬,杨勤科,许明祥,张文辉,陈云明;水保生态修复的若干科学问题[J];中国水利;2004年16期 .

[5]马松尧,王刚,杨生茂;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与生态恢复若干问题的探讨[J];水土保持通报;2004年05期 .

[6]刘国彬,杨勤科,许明祥,张文辉,陈云明;水保生态修复的若干科学问题[J];中国水利;2004年16期 .

猜你喜欢
生态恢复水土流失
小流域综合治理方法
城市生态安全格局规划原则及方法研究
苏州太湖湖滨湿地生态恢复模式与对策
水土保持对防治水土流失的关键
吉林省土地整治规划效益分析与评价
乡土景观设计在玛纳斯河生态设计中的应用
北方农田土壤有机农药污染现状及修复技术综述
桐柏县小流域治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