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岗
摘 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教学中,要让享有“话语权”的学生真正有话可说,关键在于落实“生本对话”(即学生与文本间的对话)。否则,学生缺乏“谈资”,又哪会有课堂上师生之间的“真诚沟通”呢?由此,教师必须设法为学生与课文“牵线搭桥”,与文本“共度好时光”,也为师生对话“蓄势”。怎样做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呢?首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其次,抓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第三,借助批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关键词:情境;词句;批注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教学中,要让享有了“话语权”的学生真正“有话可说”,关键在于落实“生本对话”(即学生与文本间的对话)。怎样做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呢?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结合平时的教学谈谈我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有效创设与课文有关的情境,有利于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比如,在教学《瀑布》一课时,我就根据教学的需要出示了瀑布的挂图,吟诵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通过录音感受瀑布的声音。经过这些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对瀑布的颜色、形状、声音有了初步的感知,进而激发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这时,让学生开始学文,试着与文本对话。在读完课文以后,学生心里有了问题:文中的瀑布有什么特点呢?这时再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瀑布声音、颜色、样子的句子,就简单多了。同时,也通过这些句子的朗读感受到了瀑布的美以及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之情。在教学《一座铜像》这篇课文时,在读到“他沿着深沟往前跑,发现导火线连着市政厅地下室的大火药库。小于连断定是隐藏的敌人在搞破坏。”时学生产生了疑问,提出了问题:導火线怎么会连到市政厅的大火药库呢?那里应该有重兵把守呀。这时,我就适时引导,创设情境:你想一想,比利时当时正处在什么时候?那些侵略者就这么甘心被赶出去吗?他们会怎么样?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这时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起来,他们说出了好多种敌人隐藏的方法,有效地引导了学生与文本对话。
二、抓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在一篇文章中,往往重点的词句有着引领全文的作用。因此,我在教学有些课文时,会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与文本进行对话。比如,在教学《小萝卜头》这篇课文时,我就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一些描写小萝卜头动作的词语,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感受小萝卜头对自由的向往。在教学《乐山大佛》这篇课文时,我除了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一些具体的数字去感受乐山大佛的大,同时,我还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一些重点句去感受乐山大佛不光大,还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教学《家乡的红橘》这篇课文时,我则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一些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感受红橘的叶、花、果,从而体会红橘的可爱,教给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方法。
三、借助批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在这一学期里,出现了一种新的课文,那就是批读文,这种课文与以前的课文有所区别,在一些重点的段落出现了批注,有利于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在教学这类课文时,我着重引导学生读批注,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在教学《日记两则》时,我就重点指导学生阅读批注读文,学会了写日记的方法。在教学《西藏高原》一课时,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旁边的批注感受西藏高原的美丽神奇,真正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地引导学生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相信只要在教学中不断摸索,一定会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的!
参考文献:
李镇西.语文教学艺术.福建师范大学,2009.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