溱潼凹陷斜坡带隐蔽圈闭识别

2015-10-21 19:30马超赵爽周韬
地球 2015年8期

马超 赵爽 周韬

[摘要]溱潼凹陷隐蔽油气藏勘探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对于隐蔽圈闭的识别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技术系列,鉴于目前已经在帅剁地区发现了优质岩性油气藏,预示了良好的勘探前景,因此,研究凹陷内隐蔽圈闭识别方法,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从地震资料处理到解释、地震属性分析以及储层反演预测等手段,落实了一批有利的隐蔽圈闭,证明了地震技术方法特别是地震反演对于识别隐蔽圈闭有着显著的效果。经过钻探井检验,常规测试日产油最高55.38吨,获得了溱潼凹陷岩性油气藏的又一次突破,对苏北盆地其他地区隐蔽油气藏勘探也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溱潼凹陷 隐蔽圈闭 上倾尖灭 稀疏脉冲反演

[中图分类号] TE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8-133-2

隐蔽圈闭的概念由莱复生于1964年提出,是基于现有勘探技术方法所能发现的较大构造圈闭愈来愈少的现象而提出的,目的在于提醒勘探家们应转变传统的寻找构造圈闭的勘探思维方式,研发新的有效勘探技术,从而开拓出更广阔的勘探领域[1,2,3]。苏北盆地溱潼凹陷经过几十年的勘探开发过程,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但与此同时,随着勘探程度的加深,构造圈闭发现的几率亦越来越小,开展隐蔽油气藏的研究就具有了迫切而实际的意义。斜坡带是岩性油气藏发育的重要区带,也是溱潼凹陷油气勘探的重要地区,目前已经在帅垛地区发现了优质岩性油气藏,预示了隐蔽油气藏良好的勘探前景,但是溱潼凹陷隐蔽油气藏研究

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寻找适合本工区的技术方法上还缺乏经验,因此,研究隐蔽圈闭的识别方法,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主要通过一系列地震技术手段来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了依托于地震手段尤其是反演技术的隐蔽圈闭识别方法具有显著的效果。

1区域地质特征

苏北盆地为苏北-南黄海盆地陆上部分,其内部可划分为三个呈近东西向展布的二级构造单元,由南向北分别为东台坳陷、建湖隆起、盐阜坳陷。溱潼凹陷隶属东台坳陷,为苏北盆地的一个三级构造单元。

溱潼凹陷是在中新生代拉张背景下形成的南断北超的箕状凹陷,呈北东东向展布,断拗结构,断裂十分发育。凹陷在上白垩统浦口组(K2p)、赤山组(K2c)基础上,自下而上沉积了古近系泰州组一、二段,阜宁组一、二、三、四段,戴南组一、二段,三垛组一、二段,新近系盐城组一、二段及第四系东台组地层。凹陷内最大沉积厚度约为6000m。本文研究目的层段为古近系戴南组一段。

本文研究区位于溱潼凹陷西部斜坡,北部为茅山油田、帅垛油田,东北为边城、叶甸油田,西部紧邻蔡家堡区块,构造位置十分有利,是油气运移的指向区。

2隐蔽圈闭落实

2.1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处理

岩性圈闭的识别要求地震资料具有“三高”的特点,即高保真度、高分辨率和高信噪比。为了得到更适用于识别目标砂体所需要的地震数据,对该区的地震资料进行了反褶积处理,目的是寻找把输入子波转化成某種期望的输出现状的滤波器,从而提高信噪比,拓宽地震资料频宽[4,5]。同时,为了更好地反应薄层的变化细节,将地震数据进行了1ms加密采样。这样,将资料的反射主频由25Hz提高到40Hz,频带宽从40Hz拓宽到60Hz,处理后的地震剖面整体上地质结构清楚,目的层分辨率较高,保幅性比较强,波组特征明显,断点清晰,地震反射信息更加丰富,从而能更精细地预测砂体,为该区隐蔽圈闭的识别提供了可靠的资料依据。

2.2地层精细解释

对于识别隐蔽油气藏来说,地震解释也是一个地震资料与地质、钻井、测井及油藏等数据进行交互校验、不断提高认识的过程。在区带优选及滚动勘探阶段,对地震解释技术的要求更多的是一种深化地质认识的定性描述,其重点在于对于地质模式及成藏规律的具体化。本次研究首先通过对大量地震剖面的仔细观察,确定古近系戴南组一段底界T30界面之上发育砂体上超现象(图1),然后展开深入研究,对溱潼凹陷钻遇戴南组一段钻井进行连井对比识别目标砂体,建立砂岩层组骨架剖面,发现上超现象发育区正好和井间砂岩尖灭区相重合,据此圈定重点解释目标区,然后对再对戴南组一段进行1X1的加密解释,精细刻画出岩性上倾尖灭的边界[6,7]。

2.3地震属性分析技术

地震属性是表征和研究地震数据内部所包含的时间、振幅、频率、相位以及衰减特征的指标,对于研究储集层的分布情况、岩性变化、物性特征、流体含量具有重要意义[8]。为准确刻画上超砂体的几何形态和组合关系,沿戴一段底界T30面向上开时窗对戴一段砂体进行多属性提取,经过对各种地震属性的对比分析,相互验证,同时结合井分析,优选出均方根振幅及平均反射能量等对砂体敏感度较高的地震属性,再结合沉积相研究,实现地震相向沉积相的转化[9],较为准确地预测出潼凹陷戴一段底块砂体的分布范围,也为下一步针对目标区的储层反演提供了研究依据。

3储层反演

溱潼凹陷斜坡带处于勘探评价阶段,钻井资料丰富,薄互层砂泥岩发育。本次反演使用的是叠后约束稀疏脉冲反演,利用测井资料的高频信息,大幅度拓宽了地震信号的频带,因此分辨率高、可解释性强,能更好地获得薄层和薄互层的波阻抗信息。

3.1反演可行性分析

由于研究区属于斜坡带地形,构造起伏大,受沉积环境及物源沉积物放射性元素含量差异等影响,造成不同井无法用统一的GR界限值来区分砂泥岩,同时,存在老井、新井测井曲线单位不统一的情况,因此必须进行测井曲线标准化处理,其目的是消除由于不同时间和不同仪器的测量而造成的系统误差,使研究区域内不同井及不同层系的同种曲线横向上具有一定的可对比性,同一层位同一岩性具有相近的测井响应特征值,能用同一解释模式和相同的解释标准进行有效的解释。为此主要进行如下处理:单井泥岩基线校正及各井GR曲线归一化处理。标准化后GR曲线砂泥岩分辨清楚,界限清晰。

测井约束波阻抗反演的前提是砂泥岩速度或波阻抗值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在反演之前,对参加反演的所有井的目的层测录井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大部分井在目的层段砂岩的波阻抗值较高,泥岩的波阻抗值较低。因此,本区波阻抗反演基本上是可行的。

3.2合成记录标定

合成记录标定的质量取决于地震子波的提取,子波提取的好坏直接影响反演的最终效果。本次研究实际子波提取及标定过程为:①利用地震资料和测井资料提取子波的振幅谱和相位谱;②利用振幅谱和相位谱的信息合成一个理论子波,用该子波对声波曲线做合成记录精细标定,确定时深关系;③从标定好的时深关系結合地震资料提取新的子波,再利用新的子波重新去修正井的时深关系,如此反复达到最佳;④优选多口标定好的井,同时估算一个拟合子波,并与所有井最佳匹配,用于最后的反演[10]。合成记录标定是一个反复的过程。

3.3叠后约束稀疏脉冲反演

对处理得到的反演数据体进行效果分析,图2中红黄色代表高阻抗值, 是砂岩的反应,蓝色代表低阻抗值,是泥岩的反应,可以看出大部分砂泥岩界面能清楚地区分出来,从剖面图上能清晰地看到T30界面之上的砂体上倾尖灭现象,再结合低部位已钻探井C1井的油气显示情况,为隐蔽圈闭分析提供了有力的证据[11]。

利用反演数据体对目的层段进行平面属性提取,与通过地震解释得到的砂岩尖灭线吻合度较高,再与前期砂体定性预测结果及沉积相分析结果对比,以检验反演出的砂体平面展布规律的可靠性。经过检验,本次反演结果较为可靠。

4勘探成果实践

经过上述技术的系统应用,再结合构造、沉积、成藏等综合研究,确定了研究区岩性上倾尖灭圈闭,在此基础上实施C2井,于古近系戴南组获得22.75米高级别油气显示,常规测试日产油最高55.38吨,获得了溱潼凹陷岩性油气藏的又一次突破。

5结论及建议

(1)研究区戴南组发育岩性上倾尖灭型油气藏,并且砂体上倾尖灭呈多期次发育,勘探潜力较大。

(2)由于声波时差测井资料不仅与地层“三性”的对应关系较准,而且对薄层也具有特殊的分辨能力,因此利用测井约束的地震反演方法来识别砂岩上倾尖灭透镜体以及地质异常体等隐蔽圈闭,是一种很好的技术手段。

(3)识别隐蔽圈闭仅用单项技术很难获得成功,必须根据工区特点以及隐蔽油气藏的类型,综合合理地应用各种识别技术,以期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陈荣书.关于"隐蔽圈闭(油气藏)"的早期概念[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4,5(3):300-301.

[2]牛嘉玉,李秋芬,鲁卫华等.关于"隐蔽油气藏"概念的若干思考.石油学报,2005,26(2):122-126.

[3]秦都.准噶尔盆地腹部隐蔽油气藏类型划分与形成机理.石油实验地质,2009,31(4):356-361.

[4]陆基孟.地震勘探原理[M].山东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1993.

[5]谢里夫.勘探地震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

[6]黄传炎,廖远涛,张青,等.板桥凹陷隐蔽油气藏类型及特征研究[J].石油地质与工程,2006 20(6):6-9.

[7]沈守文,彭大均,颜其彬,等.试论隐蔽油气藏的分类及勘探思路[J].石油学报,2000,(1):16-21.

[8]王世瑞,彭苏萍,凌云,等.利用地震属性研究准噶尔盆地西贝缘拐19井区下侏罗统三工河组沉积相[J].古地理学报,2005,7(2):169-184.

[9]张科.乌-夏断裂带储层预测与评价地震方法研究[D].东营:中国石油大学,2007:42-47.

[10]李云,丁正青,许江桥,等.SWD地区隐蔽圈闭的识别[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5,40(5):579-584.

[11]Stephen J,Hill G.Inversion-based thickness determination[J].The Leading Edge,2005,24(5):477-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