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慧丽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就业难是高校扩招、经济转型、大学生就业能力缺乏等因素造成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指中国高等院校大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在自主创业和择业上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的总称,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已是水涨船高,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大学生就业形势和就业难的原因,针对问题提出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策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而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它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技能型专业人才,拥有一技之长的大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就业,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大学生是充满活力、用于创新的群体,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大学生自身前途的发展,也有利于我国的社会稳定。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
就业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尤其是大学生就业,近年来一直是国家和社会所关注的话题。根据市场需求,总体而言,大学毕业生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因为毕竟是受过高等教育,同时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全球化趋势的大幅度跨越,知识,经济,人才的竞争与冲击,使得企业招聘人才的门坎逐步提高。大学生须具备企业所需的就业能力,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但现有的教育培训体系对企业需求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高等教育培养的大学生在知识技能上与人才市场需求上存在脱节,使得就业矛盾日益突出,甚至成两极化趋势发展。
(1)随着毕业生总量压力进一步增大,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难,用人需求结构性矛盾突出,工作愈来愈难找,已成为大学生的普遍心态。在父母及舆论压力的驱使下,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就业较之以前已日渐困难,这就导致大学生在走出校园之前便对前途忧心忡忡。于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考研热不断升温,当然这也不能否认,有部分学生是出于对学术的真正热爱。目前,科技发展迅猛,互联网盛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就业信息,这也将带来两极的结果。
(2)以前的大学生由于受政策(包分配)的影响,毕业即能找到工作,这大大减少了就业成本的消耗。但现在的就业现实迫使大学生不得不提前做好就业准备,有的甚至用一个学期用于找工作。他们频繁的投简历、出入人才市场,这大大耗费了大学生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而且目前的面试也愈来愈重要,学生为了给面试官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他们也将在外在的包装上花一定的功夫。
(3)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继续回落,出口增长乏力,致使大量的企业减员或倒闭,加上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据有关统计,中国GDP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将会减少就业岗位100-200万人。出口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将会有30万至50万人失业。
(4)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率统计数据表明,2014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呈现突出特点:理科类就业率较高,就业率较高的前50个专业,就业率均超过了全国本科平均91.8%的就业水平。排名前五位的建筑学、安全工程、地质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护理学专业,都是理科专业。
(5)第一份工作对人们的人生和职业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和决定作用。如果人们选择的第一份工作不是自己喜欢的,就会影响人的工作热情、忠诚度和认可度。当前,许多大学生却将第一份工作看作是积累经验、缓解就业难的无奈之举,完全忽视了其对个人职业发展方向的影响。这种因职业意识模糊引发的“盲目就业”不仅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而且还影响了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
(6)除了眼高手低导致的艰难局面外,大学生就业创业还面临的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就是跳槽转业频繁,稳定性较差。如此一来,会极大的减低企业或者市场对大学生的信心程度,导致大学生就业创业局面艰难程度的加剧。频繁跳槽或者转业现象的出现,从本质上说,是大学生对自身以及市场认识不足问题导致的,大学生在就业或创业之前,对自身的规划及方向并不明确,采取走一步看一步的心态应对市场需求,这样一来,不仅加大了企业的资源浪费,同时也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局面带去较大的波动。
二、影响大学生未来就业因素分析
(1)国家就业政策。现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户籍制度、干部人事制度与市场就业机制还不完全适应。以干部身份和户籍为基础的管理方式与社会劳动力资源的统筹管理不协调,导致就业机会不均等,就业政策不平衡,毕业生在地区之间、企业与机关事业之间流动仍然存在障碍,毕业生身份转换困难,就业渠道不畅通。
(2)高校服务体系。高校就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具体表现在:就业指导机构不健全。机构认为指导工作就是做表面功夫,根本没有付出心血、花费精力来做切实有效的工作。“由于把就业指导当作行政工作来做,忙于应付大量的与就业有关的事务性工作,难以有固定时间和精力来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就业信息渠道狭窄。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高校自身水平的制约,经济水平阻碍了高校的深度发展,使得信息网络不健全,这将导致学生难以得到准备的就业信息。就业指导教师水平有限。也许大部分教师有就业指导的经验,但由于专业的限制、缺乏全面的理论学习等因素,使教师难以真正地帮助学生。
(3)就业流向不平衡。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高校大学生毕业后的流向还是比较倾向于经济比较发达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北上广及沿海的一些大中城市。而相对来说比较偏远的地方在吸引人才的各方面的力度比较薄弱,最终导致经济发达的地方人才济济,而经济欠发达的地方则很难吸引到高校毕业生。
(4)不当的择业观。大学毕业生就业,无疑要受到父母亲戚、教师朋友、社会舆论的影响。人们的传统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选择。许多大学生轻视工厂的实际技术工作,向往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去,从而导致了就业观念重视为官的倾向,轻视了承担实际技术工作等职位角色,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大学生择业时选择方向的困惑。
三、大学生就业前心理障碍及其调整
1.易出现的心理障碍
一是就业忧患和恐惧心理。就业忧患是由于大学生意识到就业的客观形势与自我主观条件的矛盾而产生的体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简单的书本知识已经不能应付社会,面临选择职业,大学生一方面渴望理想职业,另一方面又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选择过程中患得患失,在压力面前心理失衡,难以自控,表现出恐惧、焦虑、有的学生甚至害怕参与就业,表现出择业恐惧心理。
二是就业盲从和冲动心理。部分大学生既缺乏对社会的认识,又缺乏对自我的认识,不能客观的分析社会的需要,对自己的竞争能力缺乏信心,因此在就业时产生了随大溜儿的盲从心理。
三是思维定势和求稳求全心理。有的学生由于对所学的专业存在思维定式,他们用过去职业门类的老观念,凭借已有定势思考问题,找工作也一定要专业对口,结果失去很多机会;也有的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求稳求全,不敢冒风险,考虑到职业选择对未来人生和工作十分重要,所以择业时顾虑重重,思前想后,求稳求全也会表现出“这山望着那山高”缺乏果断性。
2.努力调整好心态
一是正視现实。就业难是无法逃避的社会现实,双向选择在择业过程中不可避免。在选择工作时,要摆正自己的态度,敢于承认和面对现实,这是成功就业的前提。逃避现实只会让自己就业的道路越走越窄。
二是客观看待自己,正确认识自己。面对招聘单位,既不要自视过高也不要怀疑自己的能力,要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理性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找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三是培养自信心。不要因为被一两个招聘单位拒绝就怀疑自己的能力,在广阔的职场中肯定会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要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四是培养竞争意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现在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实际上为毕业生提供了公开、平等参与竞争的环境和机会。对于即将毕业或已经开始择职谋业的大学生,必须强化意识,崇尚竞争,敢于竞争。
四、解决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高等教育的普及使得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竞争对手不断增加,加上大学生自身的盲目性以及驱动性等特征,在竞争对手日益增多的今天,直接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难度。从局面背后深层次的根源追朔,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就业创业局面并不是由哪一方面因素决定的,而是受到市场、学校以及学生个人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建议采取的措施也应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1) 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加大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政策支持力度。深化教育改革,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建立高等学校布局结构、发展规划、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办学评估、经费投入、领导班子考核等工作与毕业生就业状况挂钩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针对现阶段市场环境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建议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能从市场发展需求入手,加强课程教育与市场的关联性,保证所有课程教学的开展都能对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成功几率起到促进作用。以理论课程教学为主的专业,建议应将实践课程融入进去,对学生理论体系不断进行完善的过程中,也对学生的实际动手及应用能力进行逐步提升;作为技能型专业来说,应着重加强对学生沟通及表达能力的培养,进行合理的优势互补,将学生培养成为全方位的具有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2)在高等学校学科建设中,我们应该更多地考虑根据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具体领域进行过去传统学科的改造和调整,新建一批更具有综合性的新兴学科,或者对传统的学科进行充实和更新,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使得大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在高等学校的专业调整中,要改变过去的对口性,增加适应性的改革方向。
(3)树立理性的就业观。大部分学生在择业时存在着严重的功利思想,这促使学生树立理性的就业观势在必行。首先,毕业生应清晰地认识自己。要结合自身的性格、能力、人生追求等多方面因素,能准确给自己定位。了解自身的优势与不足,这样才能在择业过程中减少时间的消耗,也能让个人优势得以展现。其次,应树立自信心。爱默生曾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大学生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坚信自己能胜任某些工作。最后,应端正就业观念,降低就业期望值。大学生应调整就业心态,要意识到金钱并不是就业的唯一目标,而应该更多考虑的是否对自己的职业前景和对社会有贡献。
除了教育体系的完善之外,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效率的途径还包括了就业创业指导的有效进行。从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状态来看,由于受到市场及个人因素的综合作用,他们在进行职位选择以及创业道路选择的过程中,依然处于比较迷茫的状态;除此之外,在整个大学教育阶段,并没有形成良好的规划习惯,总是按照走一步算一步的心态来进行学习,直接加大了学生就业创业的风险;部分同学属于理论知识丰富,但是缺乏综合能力的情况,在与人沟通及交流的过程中存在较大障碍,在就业创业的过程中,心理素质不强,容易受到外界影响。针对以上几种情况,我们可以看到,仅仅完善高校的教育体系远远不够,还应对学生的就业创业进行有效的辅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调整就业创业的心态,提高学生心理承压能力;针对个别情况较为特殊、对自身就业创业道路方向不明确的学生,还应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方向指导,争取帮助学生走上正确的就业创业道路,改善目前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局面。
(4)加强校企合作。大学生就业创业局面的有效改善,除了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管理职能之外,还应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逐渐开始与企业进行定向合作,即校企双方签订协议,高校为企业专门输送相关专业人才,而企业则作为学生出到社会的接纳方。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中,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实践场所,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同时还能为学生提供了解专业行业特点的渠道,从而激发学生对行业的兴趣和热爱;校企合作形式的采取,除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之外,同时对于学生专业知识的深化和发展也能起到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传统理论教学虽然具有一定优势,但是在学生专业技能养成的过程中,仍然需要实践作为深化推移的主要方式。学校成立的实践基地虽然能够满足一般专业的基本需求,但是就氛围的营造方面来说依然显示出不足。
总之,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国梦”的主体需要的是贡献自己力量的机会,而一个合适满意的工作将有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因此,国家、学校和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应该各尽其力,促进大学生就业。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高校、企业、社会及大学生等各方面共同的努力,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
参考文献:
[1]晋光.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对策分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 (10).
[2]喻莉丹.当前大学生就业困境及对策分析[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 (3).
[3]焦可法,庞晶.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学习笔谈,2006 (4).
[4]甘建开.对大学生就业与择业的思考[J].大学生就业杂志,2014(12).
[5]马杨飞.大学生就业压力现状的调查研究[J].青年时代,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