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会龙
[摘要]712高地位于该区位于伊春-延寿中加里东地槽褶皱系,茂林-木兰地槽褶皱带。通过对该区区域地质背景特征、普查区地质背景特征、成矿规律的研究,认为该区有很好的找矿远景。
[關键词]712高地 区域地质 找矿远景
[中图分类号] F416.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8-33-1
712高地位于铁力市北东方向,距铁力市区约60Km,北距伊春市90Km,行政区划属黑龙江省铁力市。
1区域地质背景
该区位于伊春-延寿中加里东地槽褶皱系,茂林-木兰地槽褶皱带。处在小兴安岭-张广才岭有色金属成矿带,二股-翠宏山铁多金属成矿亚带。
区域内经历了多期次构造岩浆活动,其中,中加里东期、印支晚期与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最为强烈,形成了大面积分布的侵入岩及少量喷发相为主的火山岩。
1.1地层
在本次普查区外围有大面积地层出露。主要有:下寒武统铅山组(C1q)零星分布于平安南西方向的徐老九沟及二股东山;中奥陶统小金沟组(O2x)分布于矿区外围的东部;大青组(O2dq)分布于矿区外围的东部;上侏罗统帽儿山组(J3m)主要分布于矿区外围的西部、西北河北部,在徐老九沟和丰林林场南山也有零星分布;下白垩统板子房组(K1bn)分布于神树镇北西及石长以北及第四系全新统(Q42)分布于现代河谷及阶地。
1.2侵入岩
侵入岩在本次普查区及外围广泛分布,岩浆活动强烈,具多期、多阶段特点。主要有加里东中期的花岗岩岩组;印支晚期花岗岩岩组;燕山早期花岗岩岩组。
加里东中期:多呈岩基状产出,少部分呈岩株状产出。主要为混染花岗岩(γ32)、花岗闪长岩(γδ32)。
印支晚期侵入岩:多呈小岩基、岩株状产出,主要为碱长花岗岩(χγ51)、二长花岗岩(ηγ51)。
燕山期侵入岩:规模小,多呈岩株状产出。主要岩性为:花岗闪长岩(γ51)、二长花岗岩(ηγ51)、花岗斑岩(γπ52)、闪长岩(δ)。
1.3构造
该区位于近南北向的逊河—铁力—尚志断裂带东侧。受其影响,区域内构造以近南北向、北东向及北西向为主,均为近南北向构造次级构造,其中,近南北向的构造为区域内的控岩、控矿构造,北西向构造为区域内控矿、赋矿构造,与区域内成矿关系密切
1.4矿产
该区位于二股—翠宏山铁多金属成矿亚带,区域内矿产主要有翠宏山铁钼多金属矿床(大型)、鹿鸣钼矿床(大型)、昆仑气铅锌矿床(小型)、徐老九沟铅锌矿床(中型)、二股西山铁多金属矿床(中型)等。
其中,鹿鸣大型钼矿床,矿体主要赋存于印支晚期二长花岗岩中,围岩蚀变为硅化、钾长石化、黑云母化、黄铁矿化、青磐岩化和云英岩化,其中硅化、钾长石化与辉钼矿化关系密切,成因类型属斑岩型。
2普查区地质特征
2.1地层
普查区内出露的地层只有奥陶系中统大青组(O2dq)及第四系现代河冲洪积物(Q42)。
中奥陶统大青组(O2dq):分布在712普查区西北角,岩性为灰绿色安山玢岩。
第四系(Q42):主要为冲洪积物,为泥、砂、砾石组成。分布于现代河谷及阶地。
2.2侵入岩
普查区侵入岩主要为加里东中期、印支晚期侵入岩及后期酸性脉岩。后期脉岩有石英脉及细粒花岗岩。
2.3构造
普查区构造以断裂为主,为区域内近南北向构造的次级构造,主要有北北东和近南北、北西向,北东东向断裂。其中,北北东向断裂,为区内控岩、控矿构造,控制着区内侵入岩的分布,北西向断裂为区内控矿、赋矿构造。北北东向断裂经历了中加里东、印支晚期多期活动。在印支晚期,该断裂开始活动,被二长花岗岩充填,其后,该断裂受压扭作用,岩石碎裂,形成了区内次一级的近南北向和北西向断裂,成矿热液在此时期侵位,形成区内早期的多金属矿化。
2.4围岩蚀变
普查区内蚀变矿化普遍,主要有硅化、钾化、黑云母化、绢云母化、绿帘石化、绿泥石化,矿化有黄铁矿化、褐铁矿化、辉钼矿化等。
区内硅化、钾化、黑云母化普遍,其中,硅化、钾化关系密切,黑云母化与钾化相伴出现。蚀变矿化与区内构造关系密切,主要沿北西向、北北东向构造展布,在各组构造交汇部位蚀变矿化明显变强。
3成矿规律及远景评价
该区位于伊春-延寿中加里东地槽褶皱系,茂林-木兰地槽褶皱带。处在小兴安岭-张广才岭有色金属成矿带,二股-翠宏山铁多金属成矿亚带。
区域内经历了多期次构造岩浆活动,其中,中加里东期、印支晚期与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最为强烈,形成了大面积分布的侵入岩及少量喷发相为主的火山岩。在矿区北东方向约4公里异常范围内发现片面积约2-3km2的钼矿化富集区;于矿区西南见石英脉原岩露头及大量石英脉转石,各种迹象表明该区后期热液活动强烈,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参考文献
[1]中国区域地质概论,地质出版社.
[2]黑龙江省岩石地层,地质出版社.
[3]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中国地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