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积勇 余化峰
[摘要]目前出露地表和地球浅部易识别的矿床已非常少,而地球深部矿床的找矿难度又非常大,如果没有有效的找矿方法和先进的成矿模式理论及成矿预测理论,寻找新矿床将成为一项无法完成的任务。本文主要对青海省内有色金属矿产成矿特征及分布规律做了相关研究。
[关键词]有色金属 成矿模式 分布规律 找矿前景
[中图分类号] F416.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8-32-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有色金属的需求量逐渐增大,但是有色金属又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所以在勘探开采中必须坚持科学合理的原则,利用先进的技术方法,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矿产的开产率切实提高,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1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基本形势特点
我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基本形式特点为:
(1)矿产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拥有量很低,仅居世界第53位。
(2)用量较少的矿产资源丰富,如需求量大的铜和铝土矿的保有储量占世界总量的比例却很低,分别只有4.92%和1.44%左右,而铅、锌、镍等其他有色金属的人均拥有量也明显低于世界人均拥有量。
(3)贫矿较多,富矿稀少,开发利用难度大。如铜矿平均品位仅有0.87%,铝土矿几乎全部为难选冶的一水硬铝石型,加大了矿山建设投资和生产成本。
(4)中小型矿床众多,超大型矿床稀少,矿山规模偏小,如我国迄今发现的铜矿产地900个,其中大型矿床仅占2.7%,中型矿床占8.9%,小型矿床达88.4%。
(5)共生伴生矿多,单矿种矿床少。由于矿石组分复杂,必然导致选矿难度加大,同样也加大了矿山的建设投资和生产成本。
2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及成矿模式分析
2.1區域地层
青海省内出露有元古宙以来各个时期的地层,其中以中新生代分布最为广泛。省内地层以东昆仑南部断裂(昆南)为界,分南北两大地层区,北部区以祁连山和东昆仑山为主体,包含阿尔金山南坡和柴达木盆地,以广泛分布元古宇、古生界为特色,记录了晚古生代以前的地史演化特征。南部区以可可西里山、阿尼玛卿山、唐古拉山为主体,包含东部的西倾山和兴海一共和盆地,以广泛分布中一新生界为特点,主要记录了中生代以后的地史演化过程。
2.2区域构造动力学演化
劳亚、冈瓦纳及泛华夏大陆板块漂移、裂解、拼合,以及特提斯大洋产生、发展与消亡的全过程。记录了古生代以来特提斯洋及其间所夹持的若干微板块所经历的多阶段离散、汇聚与碰撞的复杂演化过程。形成了不同的构造地史演化特征,主体反映了特提斯多弧一盆系统的洋陆转化的演化模式。青海省横跨古亚洲和特提斯构造域,总体受该构造背景的影响,青海省的动力学演化可归纳为三个阶段;前特提斯阶段,即各微板块或陆块结晶基底形成阶段;特提斯演化阶段;青藏高原的形成与隆升阶段。
2.3成矿模式
成矿模式是在四维空间内对形成矿床的成矿作用的高度概括,最终用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深度和不同的内容来表达,并随矿床学理论研究的发展而逐步深化。通过对前人所研究的成矿模式的总结可以将成矿模式具体分为区域成矿模式、矿床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型三类。
这三种模式之间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区域成矿模式是在一定的地质单元内各种固体矿产的特征、成矿规律的总结,反映一定成矿区、带的成矿规律;矿床成矿模式是描述矿床形成过程的模式,是成矿规律的表达形式;找矿模型是对某类矿床的基本要素、矿床特征的描述。同时,区域成矿模式、矿床成矿模式是矿床勘查的地质理论基础,找矿模型是矿产勘查工作的实际指导,它是缩小靶区甚至发现矿床的择优技术,区域成矿模式和矿床成矿模式的内容只有与找矿模型相结合才有可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它们的作用。
3区域内有色金属的成矿特征
在时间上,省内有色金属矿床的形成、演化和分布,呈现“多期成矿、燕山期最强”的特点;在有色金属矿床分布上,体现出“块”“带”的成矿分区,块体边缘深断裂带聚矿,沿前陆推覆冲断带“向洋”分带;在有色金属矿床形成方面,呈现出“多次成矿叠加、多类型聚合”的特点,走滑扭动与推滑覆构造复合控岩控矿,岩浆多层次造浆、多层次就位成矿,以及大型矿集区分布环境的偏在性和控矿因素耦合关系的显著性。在有色金属矿床的成矿时间方面,体现出多个时间段,其中最强的是燕山期。成矿期主要包括:中新元古代成矿期、海西期成矿期、印支期成矿期、燕山大规模成矿期。在中新元古代成矿期有一定量的古火山岩存在,它们和金矿、铜矿具有紧密的关系。
4有色金属矿产分布规律及找矿前景分析
4.1分布规律
青海省有色金属从早古生代到新生代均有显示。其中铜矿集中于奥陶纪、二叠纪,与火山活动比较密切;铅锌矿集中于奥陶纪、石炭纪、前寒武纪,其成矿作用以喷流——沉积型、矽卡岩型为主;钻矿是目前新发现的矿产,赋矿时代集中于奥陶纪、石炭纪、三叠纪,成矿作用主要为喷流——沉积型;翎矿成矿期为喜马拉雅期,成矿作用为斑岩型;镍矿的成矿时代为中——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成矿作用主要为岩浆熔离——贯入和渗滤交代型;钨、锡矿的成矿时代集中于加里东期、华力西期;成矿作用主要为接触交代型、热液型;汞、锑矿主要集中于三叠系、二叠系,成矿作用主要为渗滤交代型、接触交代型。
4.2找矿前景分析
省内北部因为有火山岩浆运动多次发生,基于中生代和新生代造山作用的影响,构造岩浆叠加频繁出现,进而使成矿的效果更加显著。金、铜等有色金属形成的重要条件是,岩浆的活动为它们提供了热源水源和矿质。按照上述分析,预测该控制矿带内有色金属矿产的分布以及矿化类型是:韧性剪切带型金矿、构造蚀变岩型金矿、斑岩及夕卡岩型铜金矿、海相喷流沉积层控型铜矿,而且具有较为光明的勘察开发利用前景。同时,加速勘查大型矿产地深部和外围地质,是应对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紧缺的根本途径。
5结语
在当前找矿难度大的形势下,利用先进的地球物理理论和科学方法做指导来建立成矿模式指导找矿工作,不仅能克服以前找矿的盲目性还能提高找矿的科学性和精确性,并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成矿模式的研究和预测利于成矿理论、矿床分类、矿床成因规律的研究发展,使矿床研究方法理论化、系统化,并且对寻找地球深部隐伏的矿产资源有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马虹.中国有色金属的地质找矿思路及方法[J].科技创业家,2013(09).
[2]胡莹. 青海省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探析[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1, 27(11).
[3]肖晓林. 青海省金属矿产成矿规律与控矿因素分析[J]. 中国矿业, 2008, 17(10):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