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护理安全隐患与防范

2015-10-21 18:15王冬梅
中国医学人文杂志 2015年7期
关键词:新生儿预防安全

王冬梅 谭 琴

【摘 要】由于新生儿的自身特点,住院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的机会相对较儿童和成人患者要高,甚至发生感染、窒息和死亡率更高,因此,新生儿需要医护人员和家属的同心协力,实行优质服务,制定相应的护理防范措施,减少新生儿安全隐患的发生。

【关键词】新生儿;护理;安全;预防;措施

新生儿期是生理功能进行调整适应宫外生活的时期[1],掌握新生儿期的特点,对医疗、护理、保健具有重要意义。先将新生儿护理安全隐患与防范报告如下:

1常见护理安全隐患

1.1 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新进医护人员培训时间短。新生儿护士不仅需要具备一般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2],还需要具备儿科护士特殊的要求,护士具有同情心、爱心、耐心、细心。

1.2医院感染观念不强 新生儿免疫力低,抵抗力差,容易感染。接触患儿的医疗器具消毒不严格,医护人员接触患儿前后未认真洗手,进入新生儿病房不更衣、换鞋、戴口罩,奶瓶、奶嘴做不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

1.3新生儿病房工作压力大、风险高 新生儿监护室元陪护,因此护理工作量大且繁杂、琐碎、液体滴速要求高,输液时间长,液体易外渗需重新穿刺频率高。婴儿啼哭加上各种监护仪器噪音得不到良好的身心调节,久而久之将会导致护理人员的反感情绪。影响工作的积极性。

1.4药物外渗 新性儿患者大多数是危重患儿,特别是早产儿和极低体重儿,全身各脏器发育不完善,入量不能满足机体基础需要量,经常需要静脉输注渗透压高的液体供给热量。使用呼吸机的患儿用多巴胺、多巴酚酊胺[3]等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尤其之一药物的剂量。在静脉注射过程中穿刺局部常出现皮肤苍白甚至坏死等缺血缺养性改变,需要经常更换穿刺部位,既增加工作量,也给患儿带来伤害。

1.5新生儿腕带脱落出错 ①在产科同时多位產妇生产时,告诉产妇新生儿的性别、出生时间,看错病历、写错腕带上母亲的姓名、床号,新生儿错抱。②多写、不用的腕带没有处理,留在辐射台上,或混入另1个新生儿的衣服、包被中,在新生儿进行护理时发现遗落在新生儿身边的腕带,自以为是戴在新生儿的手上,没有核对。③出院的新生儿腕带遗留,未销毁。出院时腕带未取,也未交代家属取下腕带。

1.6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 危重患儿急救时护士执行的大部分是口头医嘱,抢救结束后进行补记,在补记过程中有疏漏及书写不全面,内容记录不完整。医护沟通不畅时,造成医护文书书写内容不一致,出入量记录不准确,医嘱执行后漏签名。

2防范措施

2.1加强护士的综合素质教育[2] 对新进人员要进行定期培训。使他们认识到作为新生儿护士必须具备爱心、同情心、耐心、细心,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学全调适自己的心态,要学会换位思考,掌握与患儿家属的沟通技巧,不断提高护士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操作水平,得到家属的尊重和理解,让家属有安全感和信任感。

2.2加强院感管理 工作人员入病室前更换清洁工作服。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及隔离制度,每护理一个患儿前后应洗手,严格遵守手卫生规定,工作人员患感染性疾病时应暂时调离。非工作人员进入病室必须穿隔离衣,以防交叉感染。病室保持清洁,室内每日通风换气2~3次,每次15~20min,。每月做空气培养一次。感染性疾病与非感染性疾病病儿应分室居住,床位隔离,发生传染病时应严格进行隔离,必要时病房进行检疫消毒。

2.3提高基础护理质量 新生儿沐浴时,严格遵守新生儿沐浴流程,注意水温,防止烫伤。患儿入暖箱后,定时监测体温,做好护理记录。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操作应集中进行,抽血标本时,防止新生儿坠床,同时压迫抽血部位以不出血不止。并动态观察抽血部位有无继续出血。操作结束后,确保暖箱的正常工作,箱门已关好。

2.4帮助护士减轻压力 医院领导重视儿科工作,各级管理人员应关心、爱护护士。配备足够护理人员实行弹性工作制。给予新生儿护士以肯定的评价,适当心理疏导,缓解压力。减少监护室噪音,减少工作量。

2.5 输液部位的评估和观察 新生儿输注营养液和血管活性药物之前,首先加强局部静脉状况和全身情况的评估。早产儿应用脐静脉插管、静脉条件允许可实施PICC,血管活性药物严格按医要求的滴速,加强巡视,观察局部皮肤颜色、有无渗漏、肿胀、若有渗漏应立即更换输液部位,并对渗漏部位予以硫酸 镁 [4]湿敷或酚妥拉明[5]局部湿敷并积极观察变化。

2.6新生儿腕带使用的正确方法

为了防止腕带的损毁和误戴,在入院时,我们实行双腕带法和新生儿身份确认单。及时将写过作废的腕带进行毁形。腕带脱落及时发现,双人核对无误后立即补戴。在出院时,再次核对新生儿腕带,并做好健康教育[6]。

2.7规范护理文书记录,注重病历内涵质量

严格按照临床护理文书规范要求记录。急、危重患儿护士要密切观察病情动态变化,患儿的生命体征、医嘱执行情况及效果反应等。做到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的记录,护士长每天检查急、危重患儿的护理记录,根据《病历书写规范》、危重(病危)患儿护理记录评分标准进行考核,及时指导记录中出现的问题。加强护理文书记录的学习培训,严把记录质量关,防止出现医疗记录与护理记录不一致。

总之,保障新生儿的生命安全,预防和减少护理缺陷的发生,关键是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强化责任意识,规范护理文书书写。增强法律意识,强化专科知识培训,提高护士综合素质,防止新生儿病房发生院内感染,保障患儿安全,避免纠纷发生[7]。

参考文献:

[1]杰.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4.

[2]贾先惠.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护理质量[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7,13(23):3388-3389

[3]佟琳如,万瑞香.儿科药物的临床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49.

[4]仇秀兰.硫酸镁局部湿敷治疗输液中药物外渗的观察[J].中华医药杂志,2003,3(1)

[5]酚妥拉明局部湿敷治疗小儿头皮坏死1例[J].护理学杂志,2002,17(6):438.

[6]张淑珍,孟永勤,刘美玉,等.正常新生儿出院前母亲健康教育需求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2):909-901.

猜你喜欢
新生儿预防安全
非新生儿破伤风的治疗进展
新生儿需要睡枕头吗?
新生儿出生后该怎样进行护理?
浅谈跑步运动中膝关节的损伤和预防
新形势下预防校园暴力的策略研究
细辨新生儿的“异常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