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灿科
摘 要: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了转变经济增加方式的策略,必须改变以前粗放的增长方式和传统的管理模式,走节能高效的道路。绿色施工管理正应证了这个理念,在可持续发展中突显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研究绿色施工管理势在必行。本文通过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超高层建筑绿色施工管理的措施,并对实施结果进行了分析,为今后类似工程施工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绿色施工;实施管理
随着绿色建筑理念的提出,绿色施工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并且在超高层建筑的建设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实施绿色施工管理是绿色施工顺利进行的前提,对此,本文对某超高层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管理进行了研究,并对绿色施工管理作了简要介绍。
1 工程概况
某超高层建筑工程总建筑面积72037.57平方米,高150.9米。其建筑由主楼、裙楼、连廊围合成“C”形的布局,其中裙楼及连廊为框架结构,主塔楼为钢混筒体结构,地下二层,地上三十二层。
2 绿色施工管理
2.1 组织管理
成立以公司董事长为组长的绿色施工领导小组和项目经理为组长的实施小组,并设置绿色施工监督小组,监督绿色施工的实施情况,保障绿色施工的顺利实施。
2.2 规划管理
(1)工程中标后,公司就制定了创建全国建筑业绿色施工示范工程的目标,抽调了以公司总经理为项目经理,多位创优经验丰富、技术素质过硬的管理人员负责本工程的施工管理,同时从总公司调拨600万元作为专项资金,保障绿色施工示范工程的顺利进行。
(2)施工组织设计中“绿色施工”单独成章,并报总公司审批修改,有效指导现场绿色施工。
(3)工程正式施工前,针对工程特点和现场周边环境,编制完善详细的《绿色施工实施规划方案》,分别从“环境保护、节水、节材、节能、节地、职业健康安全”等方面制定翔实的措施,保障绿色施工落到实处、顺利实施。
2.3 實施管理
(1)对整个实施过程进行动态管理,从施工策划、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各个环节进行管理和监督。
(2)在现场生活区和办公区域张贴标语牌,农民工夜校增加绿色施工培训内容,利用每日晨会及平时技术交底,增强职工的绿色施工意识。定期开展群众性的“创建环保型和节约型工地”的宣传教育活动,营造绿色施工的氛围。
2.4 评价管理
由项目部会同业主、监理每月检查绿色施工执行情况并根据《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50640—2010进行打分自评价,实现持续改进;绿色施工领导小组对绿色施工随机检查,对工程绿色施工实施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直至竣工验收交付使用。
2.5 人员安全与健康管理
(1)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职业健康培训和体检,指导操作人员正确使用个人劳动防护用品。
(2)焊接作业时,操作人员佩戴防护面罩、护目镜及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高温作业时,施工现场配备防暑降温用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3)食堂具有相关部门发放的有效卫生许可证,各类器具规范清洁,炊事员持有效健康证上岗,操作行为规范。
(4)提供卫生、健康的工作与生活环境。
3 绿色施工实施管理
3.1 环境保护
(1) 现场施工标牌
(2) 扬尘污染控制
(3)有害气体排放控制
(4)施工固体废弃物控制
(5)水污染控制
(6) 光污染的控制
(7) 噪声污染控制
(8)土壤保护
3.2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3.2.1 节材措施
(1)实行限额领料,有针对性地制定并实施关键点控制措施,提高节材率。
(2)合理制定材料采购计划、进场时间和批次,减少库存,避免积压或浪费。
(3)根据材料类型及数量选择合适的运输工具,严禁超载,防止损坏和遗洒。材料装卸前专人技术交底,并根据现场情况就近卸载,减少二次搬运造成损坏。
(6)积极开展有关绿色施工“四节一环保”方面的QC小组活动,带动全员参与,通过PDCA循环,推动绿色施工顺利实施。
3.2.2 结构材料
(1)加强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钢筋采用直螺纹套筒及电渣压力焊连接方式,尽量避免采用搭接方式。
(2)钢筋招标严格要求12m定尺,保证现场能够有机组合加工,有效减少现场短钢筋头产生量。
(3)使用高强钢筋和高性能混凝土,减少资源能耗。
3.2.3 装饰装修材料
(1)工程混凝土墙、柱表面达到清水效果,由粉刷改为直批腻子,通过质量的改进,减少施工工艺,减少用材。
(2)地下室外墙防水采用自粘性聚合物防水卷材,减少现场液态粘结剂的使用量。
(3)外幕墙各类预埋件均与结构施工同步预埋。
3.2.4 周转材料
选用耐用、维护与拆卸方便的周转材料和机具,对周转材料进行保养维护,延长使用寿命,避免因现场存放条件不合理而导致浪费。
(1)优先选用可再生材质的优质周转模板,模板专人电脑翻样,优化下料,尽量避免模板周转使用时二次锯裁。制定合理的拆模顺序、方法、加强技术交底,严禁硬撬,减少拆模过程中模板破损,增加模板周转使用次数。
(2)选择有利用价值的木方进行插接,长度≥1m,用于非承重部位的施工。
(3)模板均在木工车间制作,并进行试拼装,及时消除制作中的缺陷。
3.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3.3.1 提高用水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