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冬宁
了解幼儿园工作的人都知道,幼儿园的常规工作是幼儿在园一日生活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良好的生活学习常规对孩子的一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幼儿园教育必须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主动地发展。
区域活动作为一种自由的游戏活动,是幼儿自我学习、探索、发现、完善的活动。活动使幼儿满足于动手操作的过程,通过与材料环境的互动,获得相关的经验,享受着自主活动的快乐。而在活动中形成良好的常规,更有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常规。那么良好的区域活动常规培养我们是如何做的呢?
一、营造良好环境,内化规则意识
瑞吉欧教育工作者把环境称做除了班上两位老师之外的“第三位老师”,它赋予了种种特殊意义,是一种富有人格魅力的教育力量,虽然环境不说话,但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因此,我们在建立幼儿区域活动常规时,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价值,内化孩子的规则意识。
考虑到幼儿期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而且易转移,我们在设置活动区时用开放性玩具架隔开,做到布置有规律、有秩序,区域间动、静分开,避免互相干扰。我们把较安静的放在一起,较动的可放走廊和外面,这样做使各活动区之间有了一定的界限,区域大小适宜、感觉温馨。同时,我们注意各个区域的转换,留出足够的幼儿进出的通道,便于幼儿交往。
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独特的名字,各个区域都在突出的位置展示图文并茂的进区规则和幼儿创作的展示。如美工区,画一把剪刀,一张废纸,一只箩筐,6个头像,文字是:用(画的一把剪刀)时要小心,(画的废纸)放入(画的箩筐),只能进入(画的6个头像),這就告诉大家纸这里是美工区,要求是用剪刀时要当心,剪下来的纸要放入箩筐中,不能乱扔,只能6个人进区。幼儿一看就很清楚。每次活动时,幼儿就能按照要求来做,在区域环境中,结合情感、道德、安全等方面的教育,从行为规范的角度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做,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区角活动常规逐渐形成。
二、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制定常规要求
由于区域活动是以幼儿自主活动为主,而幼儿年龄小,好动,且各方面能力都极为有限,如没有切实可行的活动常规来约束,任幼儿想怎样就怎样,那么活动肯定是没有成效的,且对幼儿的身心健康也是不利的。就拿美术区活动来说,这是幼儿最喜欢的一个区,因此活动开始时会有许多幼儿涌进这个区,使得活动根本无法开展,于是我们在进区人数和投放操作材料方面都做了限制,保证区域活动顺利进行。
三、让孩子参与常规的制定
要让幼儿主动学习,最重要的就是让幼儿主动思考。让幼儿参与常规制定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引发幼儿思考的过程。例如:美工区每次都有很多小朋友愿意去,可是有人数限制怎么办?区域活动结束后所有的材料都在地上七零八落,很不美观。阅读区里每天都有图书被撕破。抓住矛盾,组织幼儿讨论:怎么区分区域里的人已经够了,其他小朋友不能再进了,玩完之后应该怎么整理材料,由谁来负责检查?怎么保证图书不被撕破?由于是幼儿熟悉的事情,他们纷纷出主意想办法,并要求到前面示范。所以说,幼儿自己出的主意比老师提的意见更有影响,更容易遵守。
四、将活动的常规要求落实到实处
制定了相应的区域活动常规,如不进行贯彻落实,使它成为幼儿的自觉行动,那么常规的建立也是纸上谈兵,一句空话。我们利用来园、离园、谈话活动等时间对幼儿进行区域活动常规教育,使他们理解区域活动常规的意义,督促幼儿自觉执行。活动结束讲评时,不单单讲幼儿的操作技能和任务的完成情况,把幼儿执行常规的情况也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行评讲。表扬遵守规则好的幼儿,把他们树为大家学习的榜样,请他们作老师的小助手,和我们一起管理好区域活动;同时还和家长沟通,让他们参与我们的管理工作,共同教育好孩子。
五、活动实践中逐步完善区域常规
各种活动的常规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而不断补充加以完善。还是以美术区活动为例,开始制定的常规只限制了每个区活动的人数,结果在活动过程中又发现幼儿活动时常常会出现下面的状况,;争抢材料,不注意公共卫生,纸屑满天飞,蜡笔满地滚,活动结束时一片狼籍,而无一个幼儿去整理,对此,我们又加定了取放材料及卫生常规要求。这样在活动中不断发现新问题,不断补充新的规则内容,使区域常规日益合理完善。
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持之以恒
良好的区域常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会有各种各样的反复,因为幼儿毕竟是孩子。他们不可能像我们成人一样不为自己的某些需求而理智地克制自己,控制自己的行为,他们会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出现不守规则,马虎了事现象。因此,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他们发现这样做的危害,使幼儿真正理解区域常规对搞好区域活动的意义,并且是持之以恒,一抓到底,这样良好的区域常规就水到渠成了。
七、给幼儿充分的、反复实践的机会
充分的、不断反复的实践是建立良好常规的关键。在反复的区域中活动,幼儿获得“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该如何做,不该如何做”的认知、体验和经验,逐步形成一系列正确的行为方式,并在反复的实践中得到强化,进而逐步养成良好的常规。老师应尽最大的努力创造条件,为幼儿提供练习的机会,无论在态度上还是方式方法上,都要有足够的耐心,千万不要抱有“教你做,等你做太烦、太慢,不如自己做来得快、省事”的想法,不自觉地剥夺幼儿学习生活的机会。
八、建立良好的行之有效的区域活动常规
行之有效的区域活动常规是搞好区域活动的基础保证,它可以约束幼儿的外部行为,使幼儿的行为趋向规范,它是达到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手段,让我们大家都来重视良好区域活动常规的建立。
幼儿园的常规教育中教师应站在尊重幼儿、利于幼儿长远发展的角度,调动一切有利因素,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常规的养成是一项长期的、琐碎的工作。幼儿良好的习惯需要在不断的反复和练习中逐渐养成并稳定的。作为教师,教育观念转为教育行为是影响幼儿常规建立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必须保持耐心永恒的教育态度和用灵活的教育方式、技巧,努力为幼儿营造一个民主、和谐、自由的发展空间,保证幼儿主体性的发挥,使每个幼儿真正富有个性地成长。
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常规,区域活动才能更充分地发挥自主性而作用于幼儿。虽然涉及了幼儿生活常规的习得,但不够深入,还需要在今后工作中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