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健
摘要:马原的小说《虚构》采用作者、故事叙述者和故事亲历者三位一体的叙述方式,创造出强烈的真实感,但又通过“疯人之言”、时间的错位与模糊消解这种真实性,从而为读者创设了一个虚实难辨的世界。小说形式的荒诞性与故事的神秘性相得益彰,成就了风格独特的马原。
关键词:《虚构》;叙述方式;虚实之境
马原的《虚构》创造了一个虚实界限模糊的世界,叙述者与作者的模糊、时间的错位、生命体验的奇异神秘,都让这部作品充满了如同白日梦般既真实又虚幻的独特魅力。
作者总是在力图混淆真实与虚构的界限,而事实上他也做到了这一点。
篇名为“虚构”,让读者在阅读前就有了一种先入为主的不真实感。小说第一节作者本人就跳入了故事中,“马原”是作为作者、叙述者、故事亲历者的三位一体的存在。作者强调着:“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1]1,“我为了杜撰这个故事,把脑袋掖在腰里钻了七天玛曲村”[1]3,“我就叫马原,真名。我用过笔名,这篇东西不用”[1]3,这就给读者一种强烈的真实感,让人不禁疑心这篇《虚构》就是马原对自己真实经历的记叙和回忆。而作者在建造这种真实感的同时,也在拆除着它,由此混淆真实与虚构的界限。作者在第一节继续写道:“我现在住在一家叫安定医院的医院里”[1]3,安定医院是一家精神病院,这又不得不让人怀疑这篇文字是否为“疯人之言”,这无疑嘲弄了读者对真实性的期待。在第十九节,作者继续试图解构他构造起来的真实性,他写道:“读者朋友,在讲完这个悲惨故事之前,我得说下面的结尾是杜撰的。我像许多讲故事的人一样,生怕你们中间一些人认起真。”[1]48作者在故事核心的外围建立起一个迷宫,给读者的阅读造成了障碍,但这种山重水复的虚实难辨同时又造成了一种独特的吸引力。读者不必去探究小说中的“马原”到底是作者本人、是小说虚构的人物、还是仅仅是故事的叙述者,马原的小说就是真实的标准,马原仿佛真的生活在自己虚构的文字里,而读者也大可以去相信他为我们虚构的真实。
时间的错位与模糊也造就了作品的虚实难辨之境。首先,作品缺乏时间的连贯性,故事是分裂、片段和拼合的。作品第二节写得突兀,仿佛是某个人对着空气的喃喃自语,让初读者摸不着头脑,读至第三节,叙述者又换作“马原”,读者才意识到,第二节的“妄语”是那位在玛曲村住了几十年一直被当做哑巴的老人对“马原”说的话,而读到第十六节时,读者便会惊奇地发现,这些话再次被“哑巴”老人说出,故事仿佛重演了一遍,而时间就这么神奇地错位了,那么第二三节发生的事是梦境还是现实?作者故意说,“我知道刚才的梦境已经过去”[1]6,“或许它根本就不存在,或许它只存在于我的想象中”[1]7。正如“哑巴”老人说的,“昨天跟今天一个样。今天跟明天一个样”[1]4。时间的断裂与循环往复创造出一种虚幻之感。其次,作品故意模糊了时间的概念。“我来时匆忙,竟忘了带手表”[1]30,而在玛曲村,钟表仿佛成了多余的东西,每个人都以周围环境的变化或者原始的生殖来感知时间:“哑巴”老人以“山绿了又黄”[1]4来计算时间,麻风病女人以 “山绿了又绿”[1]10和“他是到这里生下来的”[1]10来计算时间。被刻意模糊的时间概念让读者迷失在玛曲的时间长河中,人的存在依傍于时间,既然时间概念都不存在了,那么依附于时间发生的玛曲村的故事也就显得荒诞虚妄,真假难辨了。马原《虚构》中的时间仿佛就如篇名所言,是“虚构”的,作品第十二节写道“我记得我是过了‘五一从拉萨出来的,五月二日,路上走了两天应该是五月三日”[1]30,而离开玛曲村时,师傅告诉“我”今天是五月四号。据此來说,岂不是“我”在玛曲村度过的四五天时间根本就是不存在的?作品在此似乎抹去了“我”在玛曲村度过的日日夜夜,通过对时间的错位,整个故事的真实性就这么轻易消解了,所有故事仿佛变成了一个虚妄荒谬的白日梦。一切都发生了,又仿佛没有发生。虚实的界限就这样再次被混淆。马原称,“我的方法就是偶而逻辑局部,逻辑大势不逻辑”,这很好地解释了马原在《虚构》中是如何创造出虚实之境的。马原提醒我们这一切是虚构的,但这一事实已被虚构的存在所淹没,反而成为一种刺激;玛曲村历历在目。[2]70
马原的《虚构》创造了一种奇异的真实性,他的故事介于极端真实和难以置信之间。马原并非在以叙述的圈套愚弄读者,相反,《虚构》形式上曲折性与故事的神秘性是相得益彰的,《虚构》不断打碎文本的近乎荒诞的形式是与它所描写的那个与世隔绝、神秘而危险的异度空间——玛曲村的氛围紧密契合的。玛曲村仿佛是存在于现实世界之外的另一个世界,它怪异而神秘,作者通过叙述上的陌生化,即创设虚实之境,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这种神秘,创造出一种奇异的真实感。马原对文字叙述极端热衷,“虚构”的形式吸引着他,然而极端的真实也吸引着他,与其说他在故意设置叙述圈套,不如说他在虚构与真实之间摇摆不定。小说中作为叙述者的“马原”总是陷入虚与实的困惑中,如小说结尾“马原”再次声称“我是个有名有姓的男性公民,说不定你们中的好多人会在人群中认出我”[1]48,这正展现了作者本人在虚实之间的摇摆不定。
“各种神祗都同样地盲目自信,它们唯我独尊的意识就是这么建立起来的。它们以为惟有自己不同凡响,其实它们彼此极其相似;比如创世传说,它们各自的方法论如出一辙,这个方法就是重复虚构。”[1]1《虚构》的这个题辞就是马原的自我剖白:马原写小说就具有神祗的意味,以惟我独尊的意识来建立自己的创世纪。叙述制造虚构的效果,故事追求极端的真实,正是这种难以和解的分裂和双重性成就了风格独特的马原。
【参考文献】
[1]马原.马原文集(1):虚构[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
[2]张玞.虚构的帝国——评马原小说[J].当代作家评论,199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