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科 杨旭东
【摘要】以某高原高寒地区隧道为研究对象,在隧道施工过程中针对隧道坍塌进行原因分析,较详细的阐述了塌方处理方案,同时对同类隧道塌方的处理和防治提供借鉴。
【关键词】隧道;塌方;处理;预防
1、工程概况
某高原高寒地区隧道位于青海省境内,该隧道区属构造剥蚀高山地貌区,隧道范围内中线高程2958m~3025m,最大高差约67m。隧址区第四系覆盖层主要为冲积成因卵石,下伏基岩主加里东中期侵入花岗岩,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碎石及卵石亦为地下水主要赋存空间。隧道围岩为Ⅴ、Ⅳ、Ⅲ级,洞口土质或易坍塌的软弱围岩地段采用上下台阶留核心土法开挖,隧道洞身段的Ⅳ、Ⅴ级围岩按上下台阶法开挖,Ⅲ级围岩按全断面法开挖。按照新奥法设计施工,隧道主洞内轮廓采用单心圆形式。拱半径为5.61m,净空面积为64.49m2。
2、塌方经过及原因分析
该高原高寒地区隧道2012年2月2日19:22在进口左洞ZK6+163处掌子面开挖时,隧道开挖以淋雨状、涌流状出水,掌子面围岩呈破碎状,拱顶出现塌方,ZK6+163-ZK6+160已施做完成的钢拱架局部垮塌、变形,ZK6+160-ZK6+150段初支表面出现裂缝。隧道进口段围岩级别为V级,衬砌形式为S5c型,洞身岩性为花岗岩,节理裂隙发育,全风化—强风化,富含裂隙水,岩体自稳能力差。塌方段洞顶覆盖层较浅,隧道开挖以淋雨状、涌流状出水,上导施工时开挖扰动原岩,因围岩压力增大,未及时初喷混凝土封闭掌子面,在拱顶位置致使塌方。塌方主要原因是,地质条件与原设计存在较大差异,隧道开挖至此处时,没有正确、有效预报地质情况并采取措施,导致了本次突发性塌方事故的发生。
3、处理方案
该高原高寒地区隧道塌方治理,主要采取了直接支护治理、双层超前小导管注浆施工、泵送混凝土回填及其综合应用措施。
3.1塌方后方加固处理。(1)在ZK6+160-ZK6+150段10m范围内,初支内侧架设工字钢架,作为临时加强支撑。工字钢采用I20b工钢,工字钢架应紧贴原有初支工字钢下方,采用φ20钢筋将工字钢焊接连接成整体。每榀工字钢拱脚设置锁脚锚杆4根,左右两侧各2根,锁脚锚杆采用φ22砂浆锚杆,长度3.5m。(2)在ZK6+160-ZK6+155段5m范围内,自起拱线以上打设径向注浆锚管加固围岩,锚管采用长3.5m,壁厚4mm,外径φ42mm的热轧无缝钢管加工制成,前段加工成锥型,并在管壁四周打四排φ6mm压浆孔。注浆管呈梅花型布置,注浆管间距为100×100cm。注浆采用水泥浆液,水灰比1:1,注浆终压力为0.6—1Mpa,其注浆量由现场监理进行核定。
3.2塌方段处理方法。(1)为防止塌方的纵向延伸,采用10cm厚C25喷射混凝土封闭坍塌体掌子面。(2)ZK6+170-ZK6+160段10m范围内,加强超前支护,在拱顶120°范围内设置双层超前小导管注浆加固松散围岩(小导管外径φ42mm,L=4.5m,环向间距35cm),小导管第一层打入角度45°,排距为1.5m。第二层打入角度10°,排距为1.5m。内外层小导管错开一榀布设。注浆采用水泥浆液,水灰比1:1,注浆终压力为0.6—1Mpa,其注浆量由现场监理进行核定。(3)塌方体处理段落先暂定为10m(里程为:ZK6+170-ZK6+160)。该段塌方体在处理过程中,如塌方堆积体厚度高于拱顶不足3米,则需泵送C25混凝土形成护拱,高度按0.6m-0.8m控制,如塌方堆积体厚度高于拱顶3米以上,则不需要泵送C25砼。(4)ZK6+170-ZK6+160段10m范围内,衬砌类型变更为S5a型。其中,钢拱架间距调整为50cm,系统锚杆由D25中空注浆锚桿调整为φ42mm注浆钢管,环距、排距均为100cm。注浆采用水泥浆液,水灰比1:1,注浆终压力为0.6—1Mpa,其注浆量由现场监理进行核定。(5)开挖至ZK6+170后,再根据现场情况确认是否调整支护参数。
3.3方案实施。对坍塌体掌子面进行喷射砼封闭,紧接着对ZK6+160-ZK6+150段施作护拱,工字钢架紧贴原有初支工字钢下方,严格施作锁角锚杆,保证钢拱架拱脚落在坚硬岩石上。再施作超前小导管,但由于塌方段围岩破碎,φ42mm双层超前小导管钻孔困难,打设深度1m多后易塌孔,小导管无法搭设至设计孔深,施工缓慢。项目部与设计沟通采用L=4.5m长自进式锚杆,第一层打入角度45°,排距为1.5m。第二层打入角度10°,排距为1.5m。注浆采用水泥浆液,水灰比1:1,注浆终压力为0.6—1Mpa。较好的解决钻孔难的问题,及时对塌方段围岩进行加固。超前导管施工完成后,采用上下台阶留核心土法开挖。每循环进尺0.5米,工字钢采用Ⅰ20b,按设计预留核心土对掌子面进行反压,锁角锚杆采用D25中空注浆锚杆,一侧两根设置,长度3.5m,同时严格按照处理方案要求打设系统锚杆。第一个循环施工完成后,经观测掌子面及后侧的初支基本无变形,洞顶围岩固结较好。继续进行下一循环的施工,安排专人对围岩进行观测,增加监控量测的频率。同时及时施工仰拱及二衬,缩短施工步距。缓慢通过坍方段,经检测测塌方体厚度不足3米,无需泵送C25砼。塌方完全处理完毕,整个处理过程再无发生坍塌现象,且无任何安全事故发生。
4、处理效果监测
塌方后项目加大监控量测频率,及时掌握塌方段后方初支变形情况。在隧道出口端断层带沿隧道纵向每隔5m布置测点分别对初次支护拱顶下沉、净空位移(拱脚水平收敛及墙腰水平收敛和二次衬砌的收敛 )等进行量测。监测仪器分别使用DSZ2水准仪(配测微器)和JSS30A型数显收敛计,测点布置如图。
在掌子面塌方稳定后,项目部及时组织量测初始值时,经检测 ZK6+160-ZK6+150段12小时内拱顶沉降1.5cm,项目部及时按照处理方案,增加临时护拱,严格施作连接筋和锁角锚杆,使工字钢与初支面密贴。施工完成后,当天累计沉降量1.5mm,有效的加固该段的初支,预防塌方段的延伸扩大。
5、隧道塌方预防措施
(1)做好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尤其是洞口Ⅴ级围岩强风化段,要认真及时地分析和观察开挖工作面岩性变化,遇有渗水增大、围岩破碎和整体性变差等现象,应及时改变施工方案。(2)加强围岩量测工作。通过对量测数据分析处理,按照时间一位移曲线规律,及时调整和加强初期支护。(3)严格控制爆破装药量,尽量减小对软弱破碎围岩的扰动。(4)加强超前地质预报监控,及时使用EKKO地质雷达对图纸揭示的围岩破碎带进行预测,同时采用多种方式联合检测,相互印证综合预报,指导施工。(5)必要时采用超前水平钻进行超前探孔,探测掌子面前方围岩情况,同时又能增加爆破临空面,提高爆破效果。(6)保证施工质量,超前预注浆固结止水,钢架制作、支护质量必须符合设计及验标要求。(7)严格控制开挖工序,尤其是一次开挖进尺,杜绝各种违章施工。
6、结语
(1)隧道坍塌方对工程的进度和效益影响巨大,所以在隧道施工中首要的任务是切实做好各种防坍塌措施,防止坍塌的发生。(2)在隧道坍塌方处理中,如坍塌方体积较大,对坍塌体不宜先行清除,否则可能引起坍塌的加大。采用注浆固结能保证施工安全,投入小、见效快,施工方便。(3)加强此段隧道洞内外监控量测工作,并应根据监控量测结果及时调整支护强度、增强临时支撑刚度等应对措施以确保安全。(4)隧道坍塌方处理当中应坚持“严注浆,强支护,短进尺,快成环,勤量测,二衬紧跟”的原则,采用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法,保证掌子面稳定,发挥机械优势,减少开挖时间,确保施工安全。
参考文献
[1]陈豪雄,殷杰主编.隧道工程.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3.
[2]关宝树编著.隧道工程施工要点集.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3]朱汉华,尚岳全,符文熹,等著.公路隧道设计与施工新法.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4]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042-94).人民交通出版社第1版.1995.
作者简介
李科(1982.03—),男,汉族,四川泸州,硕士,工程师,工作单位:中交路桥技术有限公司,主要研究方向:土木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