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中,笔者首先分析了苏州园林及扬州园林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剖析了两者之间存在的异同点,最后就是希望可以为同行提供一些借鉴,为推进园林行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键词】江南园林;特点分析;应对措施
引言
江南气候温和,水量充沛,物产丰盛,自然景色优美。晋室南迁后,渡江中原人士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园林的营建创造了条件。本文中笔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析。
1、江南园林的特点
1.1叠石理水
江南水乡,以水景擅长,水石相映,构成园林主景。太湖产奇石,玲珑多姿,植立庭中,可供赏玩。宋徽宗营艮岳,设花石纲专供搬运太湖石峰,散落遗物尚有存者,如上海豫园玉玲珑,杭州植物园绉云峰,苏州瑞云峰。又发展叠石为山,除太湖石外,并用黄石、宣石等。明清两代,叠石名家辈出,如周秉忠、计成、张南垣、石涛、戈裕良等,活动于江南地区,对园林艺术贡献甚大。今存者,揚州片石山房假山,传出石涛手。戈裕良所叠山,以苏州环秀山庄假山为代表,今尚完好。常熟燕园黄石湖石假山经修理已失旧观。
1.2花木种类众多,布局有法
江南气候土壤适合花木生长。苏州园林堪称集植物之大成,且多奇花珍木,如拙政园中的山茶和明画家文徵明手植藤。扬州历来以莳花而闻名。清初扬州芍药甲天下,新种奇品迭出,号称花瑞。江南园林得天独厚和园艺匠师精心培育,因此四季有花不断。
江南园林按中国园林的传统,虽以自然为宗,绝非丛莽一片,漫无章法。其安排原则大体如下:树高大乔木以荫蔽烈日,植古朴或秀丽树形树姿(如虬松,柔柳)以供欣赏,再辅以花、果、叶的颜色和香味(如丹桂、红枫、金橘、蜡梅、秋菊等)。
1.3建筑风格淡雅、朴素
江南园林沿文人园轨辙,以淡雅相尚。布局自由,建筑朴素,厅堂随宜安排,结构不拘定式,亭榭廊槛,宛转其间,一反宫殿、庙堂、住宅之拘泥对称,而以清新洒脱见称。这种文人园风格,后来为衙署、寺庙、会馆、书院所附庭园,乃至皇家苑囿所取法。宋徽宗的艮岳、苑囿中建筑皆仿江浙白屋,不施五彩。
清初营建北京的三山五园(见圆明园)和热河的避暑山庄,有意仿效江南园林意境。如清漪园的谐趣园仿寄畅园,圆明园的四宜书屋仿海宁安澜园;避暑山庄的小金山、烟雨楼都是以江南园林建筑为范本。
2、苏州园林和扬州园林的差异
2.1建造时间
苏州园林在整体建造时间上早于扬州园林。苏州园林多建于宋代至清初的中国古典园林的成熟前期,园林体系娴熟且已基本定型,造园技术和艺术均达到最高水平。而扬州园林从阶段上看是属于中国古典园林的成熟后期,即清朝的中后期。此时的古典园林虽仍继承传统取得一定成就,但同时却不可避免地受到末世衰颓的影响,暴露出造园手法的“烂熟”现象。古典园林中传统隐逸、清高的思想愈加淡薄,而园林的娱乐社交功能却大大上升。且扬州园林地处大运河和长江交汇的江淮地区,北有皇家园林可借,南有江南私家园林可鉴,使得扬州园林集“南秀北雄”之美于身,自成一派风格。
2.2园主身份
苏州私家园林的园主主要是三种人:崇尚风雅且修养有素的文人官僚、遭贬谪后隐逸的官吏和无心爵禄的吴中名士。所以园林的风格正反映这些文人、官宦退隐守拙后的清心寡欲,栗色的梁柱、栏杆、挂落,以大片粉墙为基调配以黑灰色的瓦顶,内部装饰多用褐色或木纹本色,衬以白面墙与水墨砖所制成的灰色门框和窗框,整体色调素净明快、雅朴。整体表现出一种清雅的生活态度和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扬州园林的主人与苏州园林不同,以盐商巨贾为多,凭借造园来炫耀身价地位,追求家宅高敞华丽,扬州园林因此呈现出多富贵气、色彩艳丽的特点。与苏州园林淡雅的“黑、白、灰”色调相悖,“金碧辉煌”才是扬州园林给人的整体感受,是“入仕的园林”。而苏州园林则是“出仕的园林”。
2.3园林分布形式
苏州园林和扬州园林在分布形式上也有很大的差别。自古有云:小隐于野,大隐于世。苏州园林大多散布于市井城市中,或偏一隅,或藏深巷,更多是追求“内敛”、“静”、“小”的性格,强调“意蕴中见深意”,这与华丽高调的扬州园林截然相反。
扬州园林有明显聚结成群的特点,追求世俗欢愉,徒慕浮华,竞相夸尚,更加具有市井气息。姚鼐曾在《主园图记》中写到:“扬州群邑,于天下最名繁会,居其间者,率喜作园馆以靓丽相夸尚,连趾接荫,隐映合分,跨川弥崖,或十余里不绝”。
2.4建筑空间
江南园林主要通过对空间的分隔与联系的关系处理,古典私家园林的内部空间通常按照功能关系划分区域和院落,其中包含了若干个空间层次和主要景物。主要的构成元素则有山石、水、植物、声音、光线乃至气味。空间的延伸与渗透使得空间分隔用的院墙、影壁、廊桥等与园林的其他部分融为一体。通常借用大量设置完全透空门洞、窗口而使被分隔的空间相互连通、渗透。
苏州园林中的建筑多为传统庭院式。如在留园中,全园建筑布局结构严谨,凭借处理得当的建筑空间而居苏州园林之冠:东部厅堂轩敞宏丽,重楼叠阁;中部以山池为中心,风景清幽明净;西部是天然枫林,景色清秀;北部则是田园风景。四个部分建筑空间虚实相间、疏密有致。此外,苏州园林常将环绕水池一周的回游路线作为游动观赏线,将全部风景画面串连成连续展开的长卷,是其特有的空间布局设计手法。身为大商人的扬州园林主人需要在私园内进行广泛的社交活动,也需利用大体量建筑物来显示排场,满足自己争奇斗富的心理,所以扬州园林中楼多且建筑物的尺度都较大。
2.5“画风”
中国古代的造园家多由画家兼任,如著名大师级的人物石涛、张南垣、计成等。陈从周曾言:“著名的园艺家,几乎皆工绘事”。画家与园林的关系密切,因此他们的画风对苏、扬园林的特色形成影响深刻。苏州古称“吴门”,在画史上有名的“吴门画派”即源于此。上承文人画衣钵的“吴门画派”,追求秀雅苍润、宁静致远的艺术风格。白墙青瓦、意趣幽远、色彩淡雅的苏州园林恰如“吴门画风”,文气十足,温雅平和,讲究传统。。
而对扬州园林产生莫大影响的是以黄慎、高翔、郑燮、金农为代表的“扬州画派”,强调个性,讲求创新,以造化为师,以我法入画,卓然于众,不拘一格。这种求奇求新的画风孕育出了扬州园林敢于推陈出新的特点。如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创新之妙,为全国独例;又如寄啸山庄的“复道楼廊”,连接住宅区和东、西园区,构思很大胆,全国亦罕见。
结束语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的一支奇葩,它特色鲜明地折射出中国人的自然观和人生观。与西方园林艺术相比,中国古典园林突出地抒发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和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与热爱。其中,江南园林是最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成就的一个类型,它凝聚了中国知识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劳和智慧,蕴涵了儒释道等哲学、宗教思想及山水诗、画等传统艺术,自古以来就吸引着无数中外游人。
参考文献
[1]冯道刚.细微处见真性情——扬州园林与苏州园林差异性浅析[J].广东园林.2008(05)
[2]赵珵珵;过伟敏.苏州园林和扬州园林的比较研究[J].现代园艺.2013(19)
[3]段然;巫建刚.现代园林植物造景的光影氛围营造研究[J].南方农业.2015(03)
[4]刘红梅;李小杰.探析自然光影在园林景观中的艺术表达[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4(08)
作者简介:
张楚若,生于1998年,女,汉族
籍贯:河南省商水县
单位: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1602班
研究方向:建筑学、风景园林类
联系电话:13663710022
通信地址:河南省郑州市东明路北段209号工银小区2号楼2单元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