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梅
摘要:县级环境监测站在环境监测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为适应新形势, 应该加强基础薄弱的县级环境监测站能力建设。本文主要县级环境监测站能力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环境监测 存在问题 对策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基础工作,是环境管理执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喻为“环保战线的耳目和哨兵”,“定量管理的尺子”。没有环境监测,环境管理就失去了科学依据只能是盲目的决策。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我国对环境保护工作也越来越重视,将环境保护提到了和经济发展并重的地位。作为环境保护重要组成部分的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也取得了较大提高,环境监测的作用日益显现,在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生态监测、环境预警与突发事件应急监测等重点环保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但是作为环境监测的基层部门县级监测站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监测工作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监测能力不强,监测水平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当地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1 县级环境监测站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编制不足、在编不在岗
县级监测站人员严重不足, 队伍不稳定是制约监测能力提升的主要原因。监测工作非常辛苦, 工作环境恶劣, 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多, 对身体危害性大, 实验保护措施不足,与环保其它部门相比无待遇差距较大, 致使一些人员不能安心监测工作,县监测站是县环保局的直接下属单位, 不少监测站与环保局合署工作, 没有人事主动权, 环境管理缺乏人才。业务能力强水平突出的都被局机关调走或升迁, 或自己想办法主动调离监测站。监测站在编制名额一定的情况下, 人员大量外流, 造成监测站人员严重匾乏, 技术人员出现断层, 工作质量下降, 再加上县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对监测站的地位和作用上认识不到位, 对监测能力建设重视不够, 对监测站的人才储备和培养上缺乏前瞻性, 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严重,大多数监测人员的监测能力水平不高,不能满足环境监测的需要。
1.2 地方财政资金投入不足、监测经费缺乏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监测工作量成倍增加, 各类物品、药品、仪器、仪器耗材及维修价格大幅上涨, 但不少县级监测站业务无财政支持, 业务经费很少或没有, 大多数县级监测站经费从局财务列支, 局本身在财政负担比较重的情况下, 维持正常的工作运转就不错了, 根本不可能拿出太多的钱投人环境监测的能力建设。因此, 经费的不足成为影响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直接原因。
1.3 监测站人员素质水平和业务水平不高,专业技术人员不足
由于县域管理的局限, 致使县级环境监测站缺乏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 除少数科班出身外, 不少都是从别的专业改行或部队转业, 半路出家, 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和培训, 致使县级监测站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整体不高。所以, 即使监测站配备了一些科技含量较高的仪器设备, 也因为缺乏专业人才而被搁置一边。因此, 专业技术人员的质量和不足也影响监测站能力建设的推进。不少监测站未能完全按照计量认证操作, 缺乏有效的质量保证管理体系。
1.4 监测体制不健全
县级监测站的人、财、物隶属于地方政府和环保主管部门,上级监测部门对下级监测部门只进行业务指导,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这样就导致了县级监测站在开展工作时易受行政干涉,缺乏独立性,影响了环境监测的公正性、科学性、权威性。监测数据缺乏公信力,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监测事业的健康发展。
1.5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能力不强
由于受资金因素的影响,很多县级监测站缺少标准化实验室和配套的仪器设备,导致无法通过省级计量认证,有些硬件设施相对较好的县级站,虽然通过了计量认证,但在工作中未能完全按照计量认证要求开展监测工作,普遍存在实验室质控措施不严格,在采样点的布设、样品的采集、样品的运输、样品的保存等方面质量管理不严,导致质量体系不能得到有效运行。
2 提高县级环境监测站能力建设的对策
2.1 确保足编制人数在岗, 重视人才培养, 加强人才储备
地方人民政府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监测技术人员培养不易, 监测站人员不应轻易调动, 保持人员相对稳定,确保足编制人数在岗, 这样才能保证监测站有序正常运转。其次,要重视人才培养, 做长远打算, 加强人才储备.
2.2 加大监测站的经济投入, 提升监测站硬件水平
想要实现我国对环境保护的“十二五”要求,就要从各级政府做起,加大对监测站的资金投入,为监测站配备标准化建设必备的和完成监测任务应有的仪器设备, 使得监测站的硬件配置水平获得相应的提高, 同时要重点投入到能力相对较弱的县级监测站, 只有提高了县级监测的能力水平, 才能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环境监测体系。
2.3 重视培训工作,从整体上对监测人员的素质进行提升
县级监测站要根据我国环境监测站的相关建设标准来进行人才发展规划的制定,严格并有计划的加强人才引进的工作。还要对监测站内的技术人员进行相关的业务技能培训,这样才能适应监测现代化的需求。
2.4 强化质量管理意识,促进管理体系持续改进、不断完善
充分认识质量管理的重要性,结合实际建立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加强县级环境监测站的关键。工作中,可实行站长全面负责、质量控制室组织管理、监测室具体实施的三级質量管理及质量保证体系,促进体系文件有效运行。切实加强至少每年一次的内部审核及管理评审工作的组织领导,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及时采取纠正措施。站长和各科室负责人要带头学习、领会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不断向全站监测人员进行评审准则和管理体系文件的宣贯,让他们理解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逐渐加强质量管理意识,充分了解自己的职能、职责及权限,严格执行相关质量管理规定,以强烈的责任心和科学严谨的态度投入到环境监测工作中,确保监测数据具有公信力,使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得到持续改进、不断完善,促进其有效运行。
2.5 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
环境监测管理是确保环境监测高质量、高效率地为环境管理服务的根本措施。环境监测数据是否具有代表性、准确性和可比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县级监测站必须贯彻落实《环境监测管理办法》,按照《环境监测管理办法》规定开展环境监测工作。认真开展计量认证工作,严格按照技术文件要求开展监测,严把质量关。同时上级监测部门要强化对县级监测站的监督管理职能,通过质控样品,监测过程监督性检查,上报数据核查等手段加强对县级监测站的质量控制,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准确性。
3 结 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环境监测网络体系中县级环境监测机构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所以只有把县级环境监测站能力进行提升, 才能形成整体的环境监测网络能力, 这样才能更好的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监测体系, 这对农村的环境监测任务的完成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楼建华. 县级环境监测站的监测质量保证工作[J].海峡科学. 2009(07)
[2] 张淑燕. 加强县(市)级环境监测站建设的几点思考[J].今日科苑. 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