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工民建施工中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实践研究

2015-10-21 18:37卢宇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年22期
关键词:混凝土浇筑工民建施工技术

卢宇

摘要:本文从混凝土性能概述出发,针对工民建施工中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实践进行详细探究,并阐述了工民建施工中运用混凝土技术的具体问题。

关键词:工民建;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

引言

近年来,工民建开始在建筑市场中大量涌现。在这种情况下,混凝土浇筑就得到了极大的范围的应用,并使工程的结构类型更加丰富。这一过程中混凝土质量就逐渐成为了工民建最关键的核心影响因素,直接影响并决定着整个工程的系统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针对相关施工技术进行全面研究,从而能够进行更加深刻把握,在此基础上保证工民建的整体质量。

一、混凝土性能概述

其一,和易性。对于混凝土拌合物而言,和易性能是最为关键的性能,综合显示拌合物易抹面性、抗分层离析、流动性与稠度;其二,强度。一般而言,待混凝土硬化之后,主要包含抗拉弯剪等性能,集料用量、集料品种、水泥用量、水泥品种、水灰比设计、混凝土搅拌、混凝土成型与混凝土养护,均对混凝土强度具有直接影响。提升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与抗拉强度,可有效改善混凝土的性能;其三,变形。当混凝土处于荷载作用、温湿度的作用下,会发生混凝土变形,包含温度、收缩、塑形、弹性变形等。混凝土变形主要包含两类:一种由于荷载受力发生变形,例如单调短期的加载作用下,長期受到荷载与变形压力,导致多次、重复性加载变形。一种属于体积变形,和受力原因无关,例如混凝土的温度变形与收缩变形;其四,耐久性。通常情况下,混凝土耐久性极好,但处于寒冷区域时,尤其对于水位变化建筑部位,处于饱水状态下,冻融交替极为频繁,极易损坏混凝土。因此,要求混凝土具有一定抗冻性能;其五,组成材料与混凝土结构。一般而言,普通混凝土主要由粗骨、水泥、水、细骨料、外加剂拌合,通过硬化之后,形成人造石材。采用砂石集料,对混凝土具有骨架作用,对水泥收缩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当水、水泥搅拌成水泥浆,对粗骨料与细骨料进行包裹,有效充填骨料空隙。在水泥浆体硬化之前,可起着一定的润滑作用,确保混凝土拌合物的最佳功能性能。待硬化之后,与骨料进行胶结,进而形成坚强的混凝土整体结构[1]。

二、工民建施工中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实践探究

1、做好混凝土浇筑的各项准备工作

首先,严格控制原材料质量。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原材料质量会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这就需要从原材料质量的检查和控制出发,严格核查进入施工现场的水泥,确保其生产日期、种类、包装等与标准要求相符合,除此之外检查内容还包括水泥的凝结速度、稳定性以及强度等,需要在实验室完成抽样检测工作。

其次,做好混凝土搅拌工作。从相关标准与要求出发,关于混凝土的搅拌必须明确搅拌的顺序,依次投放水泥、土骨料等添加剂,合理确定混凝土的搅拌时间。考虑到混凝土种类的差异性,这就需要结合混凝土功能和种类控制好搅拌工作的实施流程,有效确定混凝土中材料的配合比,采取均匀进行的方式对其实施搅拌。

最后,关于混凝土的运输。通常混凝土的运送涉及到混凝土泵和管理运输等方式,在施工现场布置输送泵与拖泵,由人员熟悉输送泵的操作流程,避免问题的出现还应当在施工现场设置足够数量的零器件。从输送管道方面分析,应当重点检查输送管道的畅通性,杜绝杂物残留,检查重点为拐弯处的管道。2、明确混凝土浇筑技术的特点和要求

建筑工程混凝土浇筑技术应用的一项关键要求便是保证其整体完整性,在实际施工环节合理预设工作缝,于分层浇筑环节和底层混凝土相互凝结,这时便可实施下一步骤操作,同时也能够最大限度保证混凝土浇筑的整体性。需要注意的是,混凝土浇筑环节还应当做好搅拌与输送的协调工作。分层浇筑环节需要重点分析强度和钢筋结构因素,采取快进慢出的方式实施振捣,在移动半径控制方面不应超过1.5倍的振捣范围。倘若操作过程使用的是平板振捣器,则就需要确保振动器能够对振动面积边缘部分进行振捣[2]。

3、混凝土浇筑关键技术的应用

3.1全面分层技术

将全面分层技术应用于建筑结构内的混凝土浇筑工作,其实施步骤为:完成首层的全部浇筑后等待初凝后实施第二层的浇筑,采用逐层浇筑的方式完成所有浇筑。全面分层技术的应用需要确保结构平面切大小适中,施工过程遵循短边至长边的原则进行,如遇特殊问题也可选择中间至两端或两端至中间的方式。

3.2分段分层技术

强度大是全面分层技术的显著特征,但若是施工现场难以达到预定要求则便可采取分段分层的浇筑方式。从底层开始,浇筑到一定距离后便对第二层进行浇筑,这样往复数次直到完成浇筑,分段分层技术一般适用于面积大厚度小的结构。

3.3余面分层技术

若是结构长度大于厚度值的三倍,则就可采用余面分层的浇筑技术,在一次性将混凝土浇筑到顶后形成自然斜面,而振捣过程则需要从底端开始,采取逐层上移的方式提高施工质量。考虑到降温和收缩作用,结构截面相对宽的混凝土可能存在结构裂缝问题,这就需要重点分析水化原因导致的温差和收缩当量。无论是表面裂缝还是贯穿性裂缝都应当控制好降温差,避免裂缝问题的产生。针对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需要尽可能提升混凝土的抗裂抗损能力,促进抗拉强度的增大,适当掺入缓凝剂、减水剂和粉煤灰,这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减少浇筑过程水泥的用量,同时在用水量方面也能得到有效控制,这是混凝土浇筑技术应用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三、工民建施工中运用混凝土技术的具体问题

1、搅拌问题

在针对混凝土进行具体的搅拌过程中,要保证相关操作能按照标准的程序规范的进行在具体配置相关设计比例的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相关标准,并且兼顾到砂石的相关参数标准,保证含水量达标,这时科学控制用水量,并依照实际情况做出针对性调整。如果遇到天气变化,还应进一步做好含水量监测工作,能对水量情况进行及时掌握。在针对搅拌机进行具体使用过程中,保证机器性能可以运转正常,在此基础上进行搅拌料的装车。不仅如此,还需要针对标准顺序加料,不能够对装料顺序进行颠倒。

2、浇筑问题

在针对工程相关部位进行具体浇筑过程中,要能控制好混凝土的系统标号顺序,,采用从高到低的顺序。如果遇到钢筋相对密集的情况,需要采用专业设备进行一定程度的振捣,保证混凝土能够在标准密度上,这样就能避免发生蜂窝的情况[3]。

3、混凝土处理

在具体进行混凝土的整体浇筑过程中,要对相关问题进行全面考虑,保证供需数量,使数量能趋于合理,这样才能实现良好的搅拌沟通,这一过程中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协调工作,使得整个浇筑过程中能够保证连续性,不会出现某种程度上的间断。在完成整体浇筑工作之后,还需要做好进一步处理,保证在第一时间进行刮平处理,在此基础上,还需要进行拉毛,在这一环节中要能够使得水泥砂浆的制作总量保持在合理范围内。

结束语

综上所述,工民建需要以混凝土技术作为基础支撑,但是混凝土技术需要混凝土材料质量作为支撑,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就要针对材料质量问题进行严格把关,在此基础上能针对相关技术进行进一步规范化处理。这样才能保证混凝土技术在浇筑过程中取得应有效果,从而保证工程系统质量。

参考文献:

[1]黄峰,李铭.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3(22):109.

[2]饶湖源.工民建施工中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实践探究[J].江西建材,2013(06):106-107.

[3]楚大平.论建筑施工中的混凝土浇筑技术[J].中国外资,2013(11):230.

猜你喜欢
混凝土浇筑工民建施工技术
新型施工技术在工民建中的应用分析
道路桥梁冬季施工中混凝土浇筑的施工措施
混凝土浇筑工艺在房建施工中的应用分析
桥梁施工中的悬臂挂篮技术探讨
桥梁现浇箱梁支架工程施工方案探究
浅谈房屋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工民建施工中的质量控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