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控车削中沟槽的加工精度保证方法

2015-10-21 17:29吴德胜施梁
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2015年12期
关键词:沟槽

吴德胜 施梁

[摘要]近年来沟槽的加工在各类技能比赛中越来越普遍,而沟槽的加工精度也在不断提高,沟槽的精度保证对竞赛中的成绩尤为重要,当然不同的沟槽在加工方面也有着差别,因此本文将根据本人多年来的实训教学与技能比赛辅导的经验,分析常见沟槽在加工与精度方面的方法。

[关键词]沟槽;加工方法;刀路轨迹;精度检测

对于初学者来说,沟槽主要出现在零件中的退刀槽或密封处。但近年来各类数控车削技能竞赛中沟槽的形状越来越复杂,加工精度越来越高,造成许多选手来不及加工或精度较差等原因失分,从而在竞赛中未能取得理想成绩。而在竞赛中常出现如图1所示的深沟槽、宽沟槽、T形沟槽、圆弧形沟槽等复杂结构。本文将基于FUNAC—0i系统的数控车削编程与加工为基础,针对以上常见沟槽的加工方法、精度保证等进行分析。

1、刀具选择

刀具的正确选择是沟槽的第一要素。在加工一般精度沟槽或精度要求不高的沟槽时,如螺纹退刀槽等,可选择切沟槽刀刀宽与其要加工的沟槽宽尺寸相符;而对于加工精度有较高要求的沟槽时,为了使精加工能保证精度与表面粗糙度,在粗加工时的槽侧与槽底轨迹中一般留有0.2—0.5左右的余量,故选择小于槽宽2—3mm的刀具,如加工5mm的槽宽时可选择3mm的切槽刀。

2、刀具的安装

安装切槽刀前首先要将外圆车一刀后,将槽刀的前刀刃对齐于工件外圆表面,再分别逐步拧紧刀架上的两颗螺钉。若在检测中发现槽底直径有锥度情况,可在安装刀具時故意将切槽刀整体向左轻微旋转(如图2),使得右槽刀尖保持在最外边,从而在切削中右刀尖始终保持与工件接触,从而保证了槽底直径的直线度。

3、刀路轨迹

在CAD/CAM相关软件中设置粗加工轨迹可按右槽侧—槽底—左槽侧的顺序加工,如图3中A-B-C-D轨迹图所示。而精加工轨迹可按右槽侧—槽底的顺序加工(如图4所示),这样可先保证AB面到端面尺寸和槽底尺寸精度后,再单独加工与保证槽宽尺寸精度。

4、加工方法

近年来在各类大赛中都采用三坐标等精密仪器测量,故传统的手工测量量具会存在一些误差或精度不能满足,现在有些院校会采用打表法即利用杠杆百分表测量。具体方法如下:

①计算公式:

B类实际尺寸=显示数值—针头直径+压表量之和+表的反向间隙

C类实际尺寸=显示数值+针头直径—压表量之和—表的反向间隙

公式中每次压表量不宜过大,一般不超过10格为宜。

②操作方法:

B类:摇动手轮让杠杆表的测量针头碰到槽侧面A(所图5所示),记下其压表量同时将机床Z轴相对坐标W值归零,在避免碰到旁边台阶表面的情况下将手轮X向退出,移至槽侧面B并试碰到,记下其读数后将手轮沿其Z向摇出约100mm的距离,为避免机床存在反向间隙可再次摇回之前记下的读数,并记下压表量,利用代入B类公式中计算出实际数值,再根据公差修改相应刀补。

C类:如图6示意图中所示其方法与B类一样,主于区别在于先后步骤。摇动手轮让杠杆表的测量针头碰到槽侧面A(所图6所示),记下其压表量同时将机床Z轴相对坐标W值归零,在避免碰到旁边台阶表面的情况下将手轮X向退出,手轮沿其Z向摇出约100mm的距离,为避免机床存在反向间隙可再次摇回之前W值归零的位置,直接把表针往下扎入,并记下压表量,再移至槽侧面B并试碰到,利用代入C类公式中计算出实际数值,再根据公差修改相应刀补。

注意事项:①表针中心与表身中心在保持平行后归零;

②测量时保证表针中心经过工件旋转中心;

③测量时保证表针中心垂直于工件旋转中心。

5、检测工具

常用的沟槽检测主要依靠普通或数显的外径千分尺、公法线千分尺、内测千分尺等量具检测。除此之外还可用上量块来组合检测沟槽宽度,使其沟槽的精度控制在上、下偏差中。

结语

本文所述是本人从事数控车工技能竞赛辅导中的一点经验,除了以上加工过程中的方法外,还要在刀具(刀片)材料、切削速度、背吃刀量以及主轴转速等参数方面的合理设置与选择,因此在进行实际的加工选择是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优化选择。要保证加工的安全性,不断的提升加工的技术,才能在技能大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沈建峰,虞俊主编《数控车工(高级)》.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9

[2]唐传赵,孟生才,王华等.不同数控系统数控车床切槽方法分析[J].机械工程师,2009.

[3]于立青,胡鹏等.基于数控车的深沟槽高效加工.《金属加工(冷加工)》,2015.01.

猜你喜欢
沟槽
沟槽的超声振动辅助磁性复合流体抛光仿真分析
成功是一条沟槽
数控车床加工螺纹工件的工艺分析
种大蒜
同向流斜板沉淀池的制约因素及其改进方法
探讨径向槽数控车削编程指令的区别
提高摩擦式吊卡承载能力的优化设计方案
遥控式沟槽振动压路机结构及其技术控制方案
市政排水管道质量控制
主动齿轮失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