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倩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曹明海曾说:“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语文以其独有的文化特性与情致,始终保持着‘天生的浪漫,充满着生命活力。”语文学习的本质就是情感世界的开拓,精神空间的构建。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习是诗意的回归,生活的感悟和生命的体验。本人一直认为语文教师所胜任的是所有教师行业中最幸福也是最艰巨的工作。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可以进行自身阅读,并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及体验通过教学过程尽情地展示,感染我们可爱的学生,在他们思想发展最为重要的阶段里,对他们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目前阶段的应试教育,往往使许多学生远离了宁静和诗意,
陌生了真相和实情,淡漠了亲情和友谊。为了应试的公平,许多问题的答案不再是多彩多样的,学生失去了想象的空间,失去了自身感悟的机会。如我们在上琦君的《春酒》时,往往通过让学生回顾自己过年时的景象,来引入琦君的这篇文章。如果老师认为本文中琦君是快乐的,那么学生也觉得她一定是快乐的,如果老师感受到了琦君在写那种无法再回归故里,无法重温儿时温馨时光的无奈,那么学生定然也会如此。所以可以说学生的感悟,源于教师的感悟。要求学生有体验,教师首先要有体验;要求学生入情,教师首先要入情。当教师把语文教学转化成情感的交流,转化成体验生命价值的活动时,学生才会获得真正的愉悦。语文不再是多媒体投影仪上、教案上、语文书中冰冷的文字,它萦绕在师生快乐的课堂上。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每个孩子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语文教师的作用正是在于此——“拨动每个孩子心中的那根琴弦”。那么,问题来了。语文教师要怎样才能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进来,让他们真情感受并获得情感体验?
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阅读教材。学生的独特体验,来源于学生与学习材料和作者之间进行充足的心灵交流和对话。因此,学生必须有足够的时间去阅读钻研课文,利用自己的经验和头脑中的“前结构”补充教材中的空白点,拓展作品的原意,并孕育出具有创造性的阐释或发现。所以往往一堂成功的教学课堂是离不开课前的认真预习的。而这个预习过程不仅仅是对课文的熟悉,更需要学生通过对作者生平以及写文时的境遇的了解来感受作者的点滴情感。教师绝对不能去剥夺学生感知课文、梳理思路、领悟意蕴的时间和过程。如琦君曾写下这样一句话:“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当学生通过自己收集整理资料,读过了琦君的这句话,那么他必能感受到琦君对故乡忘之不能的深切情感,进而更深层次地去体会《春酒》中的情感。
如果学生没有充分感知课文,往往容易囫囵吞枣,望文生义,甚至猜测老师的提问意图。当时间在学生漫无目的的回答中流逝时,教师往往容易以自己的体验代替学生的体验。这种现象在我们的课堂上并不少见。
再者就是在我们的课堂上要如何让学生倾情投入。那么读,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涵泳诗书滋味长”,古人读书,注重直觉的感悟,读书人反复浸淫于文字之间,这是我们如今追求快节奏的课堂所不及的。读者阅读文本的过程就是文本的再创造过程,作品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共同完成的。因而,对同一部作品,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读者群体,会作出不同的解读。越是内涵丰富、深刻的伟大作品,更是人见人殊,常读常新。
还有就是教师在课堂上的问题引导,一定不能过于死板。因为初中阅读理解试题的导向作用,学生在思考回答问题时,会带着一种套路去回答问题,类似如赏析语句时必定是“这句话表达了/体现出/生动形象地寫出了……”;概括事件是必定是“……(人)在……情况下做了……(事),结果……”,很少有自己阅读时的真实感悟。我觉得,学生阅读行为的“底色”应该是自觉地将阅读的感受真实地说出来、写下来,必要时再经过教师的点拨学习阅读的方法和技巧,而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使每个人的思维都是类似精准无差的。
最后,当学生精心预习准备了,倾情投入去阅读了,并得出了自己的情感体验时,一定要鼓励他们主动积极地将之表达于口。每个教师都应该积极、耐心地俯下身来倾听每个学生的声音,用一双热情、冷静、智慧的眼睛去发现,珍视每一棵富有个性的小苗儿,并创造机会,让他们尽情地表达见解、表现自我、展示才华。即使是学生不成熟的,有时甚至是幼稚的看法,都师都要加以保护和引导。如,在阅读《春酒》中对“我”吃母亲酿的春酒的样子时,有的学生会认为这段描写表现的就是我对春酒的喜爱。教师要及时加以肯定,而不是马上指出该学生没有抓住关于母亲的情感,打
击学生去体验并表达的积极性。如果学生的答案超出了老师预定的范围,正确的应该肯定并吸纳;即使不那么准确,也要容纳,也许在学生的世界里,他们的理解就是完美的,是正确的,老师完全没有必要加以干涉。
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有所差异,语言阅读理解能力有所差
异,阅读时的时间心境有所差异,这必将导致每个学生的情感体验是不同的。那么只要他们投入了,学会如何阅读了,就请每一位教师让语文课堂成为一种充满诗意情感的回归,让学生放松地展示自己的内心感受,同时也使语文做到真正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韩冬.语文课堂,呼唤诗意的回归.新语文学习:中学,2009(3).
?誗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