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利
摘 要:“错误”是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一种宝贵资源。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中的真实发展历程,从而灵动地组织教学。让这些错误成为学生宝贵的认知经验。
关键词:识错;思错;将错就错
“错误”是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带有个性色彩的一种宝贵资源。关注学生找错过程的体验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发展学生的反思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更多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真实的发展历程,从而灵动地组织教学。那么如何让这些错误成为学生宝贵的认知经验呢?
一、慧眼识错,别具匠心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有预想不到的错误,但我们如果能巧妙地挖掘错误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和欣赏,并顺着学生的思路将“合理成分”激活,散发出智慧的光芒,就会发现错误也可以成为课堂的精彩亮点。
如“分数的初步认识”,引导学生运用正方形纸折■时,发现有个学生把纸片对折了两次,出现了新的分数■。我就让这个学生说一说折的过程及■的含义,并让全班同学评价,有的学生说他是“存心”与老师作对。
我却走到这个男孩面前说:“我很欣赏你,你这样的学习就叫积极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听了我的评价,这位同学一开始有点不解,转而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于是有的同学说:“老师,我从他那里受到启发,也能创造其他分数……”我便顺势引导:“那你们就去创造吧!”接着,孩子们纷纷折出了■、■、■……
孩子的这一“错误”有着丰富的信息内涵。更具匠心的是在学生充分挖掘“错误”资源,创造出各类分数后,老师并没有就此结束教学,而是让“大家想一想,我们创造出这么多的分数应该感谢谁呀?”让学生将注意力再次集中到出错学生的身上,让学生感悟“出错”是很正常的,并不可怕,更不可耻,这样就将学生从对错误的恐惧中解放出来,化消极情感为积极情感,使学生“敢”出错。
二、对比思错,取长补短
“数学课堂是一个小型的共同体,因此它应当成为共同体成员之间交流数学思想的场所。”要善于启发学生,使学生“学而问,疑而思”。激发认知过程中的矛盾,在认识的差异中,使他们从多角度考虑,促使学生的思维求异、求佳。在交流与合作中得到激发,并且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
生1:我发现,一个圆无论怎么折,都是轴对称图形。
师: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2:我不同意。我觉得是一个圆无论怎么对折,都是轴对称图形。
师:哦?你能边演示边给同学们解释一下吗?
生2:(马上拿出一个圆,一边折成一半大一半小一边说)像这样折就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大家看明白了吗?同意她的说法吗?为什么呢?
生:因为这样折后圆的一半和另一半不能完全重合,所以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那我们在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时该怎样折呢?
生:应该把这个图形对折。
学生的错误是在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资源。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通过仔细倾听,敏锐地抓住“无论怎么折”这个“错误资源”,既发现了学生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又能针对出现的错误,对学生的观点合理地加以运用,通过学生与学生间的辨析,把学生的思维从“无论怎么折”巧妙地引导到“应该怎么折”,帮助学生建立了正确的轴对称图形概念。
三、将错就错,变废为宝
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技巧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教师可能找到避免刻板公式的方法,才能估量此时此地情况的特点,从而找到适当的手段并且正确地加以运用。”因此,课堂教学中的错误,对学生来说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对老师来说有时不妨将错就错,变废
为宝。
在一节“复习9、8、7加几”的课上,我安排了一个“我是小司机”游戏,让学生把汽车卡片贴到对应的车库里去,比一比哪一组“开”得最快。可是因为我一时的疏忽,写错了一道算式,把“8+10”写成了“9+10”。
拿到“9+10”卡片的学生很着急,一开始我提醒他看清楚题目,后来我发现了问题,我就想看看面对这样的错误,学生会有什么“奇思妙想”?其他的学生都安排好“小汽车”回到座位上了。大家所有的目光也都集中到了“9+10”身上,都议论了起来,有的说“18号门还没有呢,快贴到那去呀!”有的说“干脆再造一个19号门吧!”我只是微笑着望着孩子们,不做一点提示。那个孩子终于忍不住了,在黑板上画了一个19号门,把“9+10”贴了进去。我喊住他:“你在干什么呀?”他有点委屈:“我的车找不到门,只好再画一个门!”我接着问:“为什么你不听有些人说的貼到18号门里面呢?”“那不是进错门了吗?”一大半的学生反问我。我接着反问道:“那你们说有哪些车子能进去呢?”这一下,学生思维的火花被激发了出来,纷纷举手“我知道,我知道!”孩子们热情高涨,写了很多算式,不但有复习的9、8、7加几,还有十几减几,甚至还有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算式。
实践证明,生活中到处都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甚至教学中一些“旁逸斜出”的错误也同样会给课堂注入新的生命力,这就需要我们积极对待,及时抓取,细心呵护,用心挖掘。最终,让“错误”在课堂教学中擦出智慧的火花,为教学添上一道亮丽的风
景线!
参考文献:
方晓琴.让数学课堂充满思维碰撞的火花[J].新课程:小学,2012(5).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