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来源收入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

2015-10-21 19:29谭洪业徐晓龙
当代经济 2015年16期
关键词:农村居民消费行为

谭洪业 徐晓龙

【摘要】 本文运用1990—201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以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为突破口,将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政府转移支付放到同一个计量模型中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政府转移支付对农村居民消费都起着正向的促进作用,家庭经营性收入促进作用较大,工资性收入促进作用较小,财产性收入和政府转移支付只存在着十分有限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消费行为 农村居民 收入来源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逐渐好转,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逐渐提高,消费的经济拉动力逐渐显现。但是,与投资和出口相比,消费对我国经济的拉动力较弱,经济贡献程度不够。“十二五”期间国家提出“扩内需、促转型、改思路”的政策,力图通过扩大内需来拉动居民消费,通过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来拉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当下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较低,存在较大的增长潜力,所以扩大内需的关键在于农村市场的拓展,扩大消费的关键在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怎样有效地挖掘农村居民消费潜力,真实有效地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已成为影响我国整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西方消费理论由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开始,经历了相对收入理论、持久收入假说、随机游走模型和预防储蓄等理论的发展,渐趋完善,在追求理论不断完善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实际消费行为的全面解释。西方消费理论的发展为我国消费行为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材料,在借鑒吸收西方消费理论的基础上,国内学者对我国居民消费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西方消费理论的适用性(朱信凯等)、城乡消费行为的对比分析(张艳华、李秉龙等)和消费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宋铮、臧旭恒、王建宇等)等方面。在这几个方面国内学者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西方消费理论不能完全解释我国居民的消费行为,完全借鉴西方消费理论的方式行不通;通过城乡居民消费行为的对比发现,农村居民在收入、支出、消费倾向等方面与城镇居民存在较大的差距,城乡间消费行为较为不同;消费受多种不同因素的影响,包括收入、前期消费、不确定性因素、利率等方面。但是,收入仍旧是影响消费的最为主要因素,收入水平的高低基本上决定了居民消费水平。

收入作为决定居民消费的关键因素,收入的高低决定了消费的多寡,所以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的关键就在于增加居民收入。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主要由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政府转移性收入四部分组成。其中工资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的最主要来源。随着经济金融产业的发展,财产性收入和政府转移性收入逐渐增多,但是总体而言,农村居民收入仍旧面临增速较慢、来源单一、通胀压力大等方面的问题。如图1所示,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收入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提高,尤其是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但是政府转移支付和资产性收入仍旧徘徊在低位,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引导居民消费发展、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成为农村居民消费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二、实证研究

1、建立模型

凯恩斯在《通论》中指出消费是绝对收入的函数,消费者的绝对收入决定消费支出的多少。本文以绝对收入理论为基础,进行一定的拓展并建立相应的计量模型。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的理论模型:

C=a+bYt(1)

其中,C表示即期消费,a表示自发消费,b表示边际消费倾向,Yt表示t期的绝对收入,bYt表示引致消费。居民当期消费由自发消费和引致消费组成,边际消费倾向随收入的增加而递减。农村居民收入主要由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资产性收入和政府转移支付构成,即:

Yt=Yw+Ym+Ya (2)

其中,Yw表示工资性收入,Ym表示家庭经营收入,Ya表示资产性收入和政府转移支付。由于农村居民资产性收入较少,加之统计数据的缺失,因此把资产性收入归结到政府转移支付中,统一由Ya表示。将(2)式带入(1)式中得到(3)式:

C=a+bYw+bYm+bYa (3)

将消费C表示为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政府转移性收入的函数,为满足计量检验的需要,将模型两边分别取对数建立计量模型:

lC=?茁1lYw+?茁2lYm+?茁3lYa+?茁4+u (4)

(4)式中?茁1、?茁2、?茁3、?茁4、u分别表示截距项、各项系数和误差项。本文建立的计量模型包含影响消费的四种不同的收入来源,以下本文将继续通过计量检验来分析各自对消费的影响程度。

2、计量检验

在(4)式的基础上进行计量检验。本文采用1990—2013年的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资产性收入和政府转移支付组成的时间序列数据(所采用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4》),由于使用的是时间序列数据,为防止出现伪回归现象,首先对lC、lYw、lYm、△lYa进行ADF单位根检验。

通过ADF检验(见表1)可以看出,进行一阶差分处理后的四个变量在10%的水平下都通过了平稳性检验,所以可以进行下一步检验。根据相关数据并进行模型数据处理之后得到计量模型:

△lC=0.2417△lYw+0.5413△lYm+0.1655△lYa-0.0027

(5)

(1.768)?鄢?鄢 (3.860)?鄢 (2.118)?鄢?鄢 (0.017)?鄢?鄢

R2=0.853,R2=0.830,D.W=1.90,其中,?鄢?鄢?鄢、?鄢?鄢、?鄢分别表示在10%、5%、1%的水平下显著。

回归方程的可决系数R2和DW检验都能够满足本文模型的需要,说明本文的计量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消费与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资产性收入和政府转移支付之间的关系,能够解释城乡居民消费行为。

三、计量结果分析

一是工资性收入Yw的计量系数为0.2417,说明农村居民的工资收入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会带来0.24个百分点的消费增加。工资性收入作为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其对农村居民消费起着有限的促进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农村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仍旧集中于家庭经营收入,农业、林业、牧业等方式的经营收入构成了农村居民收入的最主要部分。其次,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主要来自于本地乡镇企业工作和外出打工,并且主要从事最基本的体力工作,较少参与到技术性较强的工作中。这使得农村居民不能获得较多的工资性收入,有限的工资性收入对消费的贡献率也就不足。

从图1中也可以看出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一直较少,2004年以后才开始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这与当前转变农村经营方式,构建农村新型经营方式有着重要的关系。2012年以后工资性收入开始超过家庭经营收入,相信其对消费的促进作用将逐渐提高。

二是家庭经营性收入Ym的计量系数是0.5413,说明农村居民每增加1元的经营性收入就会带来0.5元的消费增加。在所有的不同收入来源中,家庭经营性收入的消费促进作用非常明显,这也表现出农村居民收入主要集中于家庭经营性收入。农村居民的经营和收入结构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主要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农、林、牧、渔等方面的生产经营,上班、外出打工等工作方式较少,工资性收入不多。农村居民主要的精力主要用于家庭经营性生产,经营生产所获得的收入较多的用于消费,而工资性收入作为家庭收入的次要方式,其消费贡献率较低。

三是资产性收入和政府转移支付的系数为0.1655,虽然其对农村居民消费起着正向的促进作用,但是影响力非常小,作用力十分有限。这反映出当下农村金融设施不完善的状况,农村居民的收入基本上都用于储蓄,缺乏基金、证券等投资理财途径。农村居民只能获得有限的利息收入,其他方式的财产性收入较少,面临较高的流动性约束问题。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的转移性支付收入主要集中于耕地补贴和有限的医疗补贴,缺乏完善的补偿制度。这就导致我国农村居民只能获得较少的资产性收入和政府转移支付,从而影响农村居民相对收入的增长,进而限制长期消费的发展。

四、对策建议

通过对计量结果的分析发现,农村居民收入来源主要集中于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收入,财产性收入和政府转移支付收入较少。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收入仍旧面临着收入来源较少、结构单一、增速较慢的问题,与城镇居民存在较大的差距。与之相对应的是,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较低,消费潜力未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农村居民的消费受家庭经营收入的影响较大,受工资收入的影响次之,财产性收入和政府转移支付收入对消费起到十分有限的正向影响。这也反映出当下农村居民在提高收入方面所面临的问题。根据我国“扩内需”的经济背景要求,结合前面的计量分析结果,对扩大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提出了如下几点建议。

一是继续推进乡镇企业调整改革,规范乡镇企业的管理生产过程,保证农民外出打工权益,改善就业环境,稳定农村居民的工资收入。加强对乡镇企业的扶持力度,更好地吸引外地资本的投资建设,为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岗位。对于外出务工人员,不仅要加强法律维权意识教育,还要积极正确地引导农民向资质健全、具有良好信誉的企业流动。加强对农村居民的职业化教育,激励职业学校培养农民的专业化技能和基本的文化素质,提高农村居民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工作技术水平,稳步提高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

二是继续加强“三农”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转变农业经营管理方式。促进农业信息技术化发展,利用现代化的生产管理技术促进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农业的附加值。促进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农村产业发展合作社,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解放农村劳动力,使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转到非农劳动中。

三是完善农村金融设施建设,创新农村金融机制,在保障基本的居民储蓄的基础上,鼓励发展农村信贷、农村股份制合作社等金融形式。加强对农村居民的理财投资教育,培养农村居民的理财意识,提供相应的投资咨询、管理等方面的服务。在保障农村居民基本收入的基础上,增加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尤其要注重对农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政府补贴,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增加政府对农村居民的政府转移性支付,发挥转移支付对经济发展的乘数效应,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的可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1] 宋铮:中国居民储蓄行为研究[J].金融研究,1999(6).

[2] 王健宇、徐会奇:收入不确定性对农民消费的影响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10(2).

[3] 李辉、徐会奇:城乡居民消费行为比较研究[J].经济经纬,2011(3).

[4] 朱信凯、骆晨:消费函数的理论逻辑与中国化:一个文献综述[J].经济研究,2011(1).

[5] 臧旭恒、裴春霞:转轨时期中国城乡居民消费行为比较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1).

[6] 刘艺容: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J].求索,2008(1).

[7] Keynes,John M.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M].London,Macmilla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36.

[8] Modigliani,F.and Cao,S.L.The Chinese Saving Puzzle and the Life Cycle Hypothesis[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04,42(1).

[9] Hallre.Stochastic Implications of the Life-Cycle-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Theory and Evidenc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8(86).

(責任编辑:张琼芳)

猜你喜欢
农村居民消费行为
江苏省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影响因素
高中生日常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调查研究
70年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40倍
中国文化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中国文化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研究
网络团购服务对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
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对消费行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