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宏丽 石美霞
【摘要】近几年北方牧区连续发生严重旱灾,造成河流断流,水库干涸,地下水位下降,牧场产草量下降,牲畜饲料短缺,引发了草场大面积退化、沙化、盐碱化,使牧区自然资源承载力呈下降趋势,基于此,必须加强牧区水利建设来保障草原生态。本文
【关键词】牧区水利;草原生态;原则措施;重要作用
一、牧区草原生态的现状分析
由于干旱少雨、超载过牧、滥垦乱挖以及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北方牧区草场退化、沙化、荒漠化现象进一步加重,春季沙尘四起,不仅威胁牧民的生存环境,危及牧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直接影响“三北”地区生态安全。以沙尘暴为信号的北方牧区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已经引起相关各方的普遍关注。加强北方牧区水利保障体系建设,恢复和改善草原生态系统,这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近几年北方牧区连续发生严重旱灾,加剧了草原退化、沙化和荒漠化,对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我国牧区总面积为42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44%,主要分布在祖国大陆的北部、西北部及西南部分地区,涉及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四川等14个省(自治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牧区及半农半牧区。其中2/3的牧区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在200~350毫米之间,西北内陆地区和沙漠地带只有40~60毫米,降水量少而且年内、年际分布极不均衡,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旱灾是北方牧区最频繁、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干旱缺水和掠夺式开发利用草场资源等自然和人为因素加剧了草原生态恶化,形成羊吃草、人吃羊、风沙吃人的恶性循环,干旱缺水是造成北方牧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但掠夺式开发利用草场资源等人类活动因素也诱发和加剧了草原退化、沙化。
二.牧区水利建设的原则及措施,保护草原生态
转变传统的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加强牧区水利保障体系建设,是恢复和改善草原生态系统的根本途径恢复和改善草原生态系统,事关国家生态安全和稳定发展的大局。
1、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则,合理开发利用牧区水资源。牧区水资源相对短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要遵循合理开发、科学配置、有效节约、高效利用的原则,按照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搞好牧区水利规划,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用水需求,合理确定人口、牲畜数量乃至经济社会的发展规模和产业结构,真正做到以水定人、定草、定畜,通过水资源、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无水草场的开发,更要注重生态保护,适当开发一定的深层地下水或从外流域调水解决牧区人畜饮水问题,合理确定林草种类和种植密度,切勿搞一哄而上不科学的植被工程,避免造成新的生态灾难。地广人稀、抗旱设施投入大、缺少基本生存条件的地方,要采取果断措施实施生态移民,选择水资源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集中安置-对原有草场实行禁牧、飞播等人工和自然恢复措施,修复植被和生态环境。
2、因地制宜兴建各类水利设施,增强牧区抗御旱灾的能力。牧区水利建设要按照充分利用天上水、科学引用地表水、合理开发地下水、严格控制开采深层水的原则。首先应搞好现有工程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大力推广喷灌、管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其次是适当建设新的草原灌溉工程。在工程布局上,要尽可能相对集中,例如在沿河两岸和地下水富集区,有利于实现规模效益。在已出现地下水超采的地区,不得再盲目兴建新的灌溉工程。甘肃、宁夏等地的低山丘陵牧区,地下水资源十分贫乏,要大力兴建各种集蓄雨水设施和小型提灌工程,为人畜饮水和小规模的饲草料基地提供抗旱水源。人畜饮水工程和饲草料基地灌溉设施一次性投入建成以后,更重要的是做好这些设施的运行管理。要根据中央、地方、牧户的投入比例,建立合理的运行管理机制,确定经济上合理、牧民能够承受运行费用,才能使这些设施良性运行,长期发挥效益。
3、加强非工程措施建设,保护草原生态环境。首先,要根据牧区干旱特点和旱灾发展规律,建立牧区防旱减灾信息系统,及时、准确地提供旱情预测和评价,为牧区防旱减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最大限度地降低旱灾对牧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其次,要加强草原科技队伍建设,推广节水灌溉、地膜覆盖、旱地龙喷施、草田轮作、林草间作等先进抗旱技术和围栏轮牧、圈棚养殖、补饲育肥、青贮氨化、草粉加工等现代养畜技术,提高牧区综合抗灾能力。第三,要加大执法力度,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等法律法规,制止毁草开荒、超载放牧、围垦湿地、滥采滥挖等人为破坏草原生态的行为。
三、牧区水利建设的重要作用
1、保护有限水资源。从某种程度上说,在坚持节约用水和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原则之下,水利厅应该不断注重改进和加强牧区水利的工作,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生态建设和水资源管理进行较为科学、合理地规划。毫无疑义,绝大部分满足一定条件的牧区建设重点工程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这个条件是:水资源具有十分巨大的开发潜力,地表水系发育较为成熟。更进一步说,有关政府方面只有注重加强建设一定数量的小型水库,才能促使相当一部分灌溉草场和节水型基地产生较好的规模效益。为了进一步解决和缓解人工饲料草地的灌溉用水困境,牧区水利工作应该进一步转换工作重心,进一步强调用人工种植优质牧草成功替代天然草场的放牧。不容置疑,牧区水利工作进行深化改革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双重性工作全面替代传统的纯粹为牧区灌溉提供生产服务的工作,十分有利于促使牧区社会经济水平的大幅度攀升。
2、对水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牧区水利工程在建设中,受气候、海拔、地质等自然条件的制约,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从目前看来,牧区的特点是地处偏僻、山大沟深、居住分散,水资源分布不均,水工程点多面广,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只突出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并不明显。在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牧区水利出现了不少调蓄能力弱、引水能力差的困境和难题,有待我们进一步妥善处理和解决。对于牧区水利工作者来说,工程建后管理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其主要原因在于:相当一部分水利工程始建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且年久失修,工程寿命已达到极限,却持续使用至今。从总体上说,绝大部分水利工程的完好率偏低,并不能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了最大限度地促使牧区经济发展和牧民增收,进一步确保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免遭破坏,政府开展水利建设应该在宏观调控上系统、全面地考虑到牧区的承载能力,对水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和开发利用。
结束语
加强牧区的水利工作,有利于加快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对牧区生态环境进行科学、合理地保护。因此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影响因素,科学、合理地制定和出台相关方面的政策和法规,十分有利于较好的管理和开发草原资源,有利于不断加强草原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有利于统一协调和确定草原发展水利所需的资金投入。
参考文献:
[1]高雷等.草原生態补偿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呼伦贝尔草原的实践[J].生态经济,2012.
[2]刘加文.中国草业现状及当前的主要任务[J].草业科学,2008.
[3]盖志毅.制度视域下的草原生态环境保护[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
[4]杨术环等.新时期大力推进草原规范执法工作的探索与思考[J].现代畜牧兽医,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