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凯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行业得到了显著发展,随着建筑项目的增多,建筑市场的竞争力日渐增大,建筑公司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不仅要提高施工技术,更要不断提高工程管理水平。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当中应用的越来越普遍,在提升建筑工程管理水平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下面,本文将对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信息技术;建筑工程管理;应用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各领域当中的应用逐渐增多,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非常多的便捷。为此,建筑工程中,信息技术的使用显得非常重要,利用信息技术与先进的工程技术能够科学、合理的处理施工当中遇到的难点,提高工程管理效率。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能使工程技术变得日趋多样,还能够使工程管理朝着制度化、合理化方向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推广还能够提升建筑单位的整体形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优势。
一、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的意义
建筑工程管理包含的内容有质量管理、施工进度管理、技术管理等,管理使受多种因素影响存在一定复杂性,对其的控制存在难度。进而,将信息技术应用在建筑工程管理中需要施工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以及设计人员的共同配合,共同完成这项复杂性、极具挑战性的任务[1]。信息技术的应用则可以大幅度提高建筑工程管理的效率,使管理变得更为科学化、系统化。
(一)信息技术有利于项目整体规划
信息技术具有极强的应用性,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也能体现出技术性特征,不仅能够使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实施效果增强,还能对工程项目进行分层次的划分,分阶段的规划、进而实现合理的经济预算、资金管控,在工程监管上实现信息化与科学化。信息技术应用的主要任务就是将数据模型构建出来,进而使项目整体的规划得以顺利完成。
(二)构建信息系统
建筑企业内部管理系统中使用信息技术,能够弥补信息系统的诸多不足之处,还能够实现信息资源的合理利用,使管理体系变得更为标准化。在建筑单位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过程中,要始终秉持精简细算的基本原则,对系统内的数据进行有效调整,进而满足企业系统化的管理与控制需求[2]。还能够大大降低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及时获取最新数据,进而实现资源的额高效配置,为管理提供科学化的依据。
(三)能够降低建筑公司的管理成本
在建筑公司实施管理过程中,原料的采集非常重要,可以使用最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使供货商与需求商的利益需求得以均衡,比如,电子邮件、网上交易平台、网络互动平台、共享设备等[3]。在信息技术平台的支持下,能够使利益双方的贸易往来更为通畅,进而增加建筑公司的选择机会,使时间得到节省。一个系统化的网络平台能够使信息获取的更加顺畅,使市场竞争变得更为公平,带动了建筑公司在信息采购上有序发展。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应用信息化的管理方案能够对现场的设备管理、机械施工管理、合同管理等作出有效控制与管理,进而使建筑公司的管理成本得以降低[4]。
二、信息化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当中的应用现状
(一)企业管理水平在不断增高
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当中的使用越来越普遍,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要想使建筑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就要将发展的重点放在信息化技术应用上,这样才能够使建筑企业能够更好的利用各种数据资源,并能實现信息与数据资源的共享[5]。与此同时,最新的信息化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的逐渐增多,信息化的管理理念已经成为建筑企业发展的一个方向,大部分的建筑企业都能够在内部局域网上设立信息网络化,实现内部信息的互动式传递。
(二)信息化程度较低
在建筑工程管理当中,信息化应用的日渐增多,但是人们对信息化概念认识依然存在诸多不足,直接影响了信息技术的利用率。当前,在建筑单位内部,有非常多的人认为信息技术的应用就是能上网、发电子邮件、在交互软件上沟通,这样便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但是一些具体工作流程、资源统筹管理、工程成本的测绘、风险识别等缺少足够的认识。为此,企业内部人员在信息化管理上态度非常不明确,为了减少工作量会降低对信息技术的利用次数[6]。
由此,从建筑行业总体发展水平上看,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依然存在诸多不足,仍然处于信息化建设的初级水平下。并且大部分的工程项目管理仍然处于粗放管理阶段,在这种管理模式下,信息化程度将非常低,并且容易使管理陷入混乱局面,只有一些小型建筑企业会使用信息平台进行信息沟通与交流。
三、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建筑企业信息技术应用范围小
建筑行业的信息技术较为主要的应用范围集中体现在施工前期、招投标阶段、造价预算阶段、工程设计阶段等,但是却在工程质量、进度、成本安全控制上的应用率较低[7]。首先,施工管理人员的管理经验、办事能力是决定管理水平的关键,但是按照现在的相关规定,这些管理经验、能力等不能与信息化体制管理相一致,不能实现科学、有序的管理;其次,建筑行业中信息技术应用大部分都以单机软件为主,单机操控占据主导,这样的应用过程只借助了信息技术传递速度快、共享及时的特点,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化的自动传递平台,由此,其利用率非常低;最后,建筑企业所使用的信息技术能够使传统产业的生产水平下滑,并不能体现出信息技术为人们带来的便捷与高效,网上采购、招标、项目集中管理、信息、数据交换、发布等都不能及时实现[8]。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平台并没有真正兴起;对工程信息网络开发的次数较低,工程信息工具类的网络软件较少,信息互动平台构建的也存在问题。信息技术软件开发与利用效率非常低,缺少统一的管理与规划。大部分都是处于重复利用与开发阶段。
(二)建筑企业自身发展能力的制约
首先,受施工中一些传统施工方式的限制。传统的施工项目管理大部分都是依靠管理人员的经验完成的。而施工单位对工程管理的认识度将缺失,工程管理成了管理人员负责的工作、这样一来,施工单位在施工网络计划上存在不足,大部分施工人员不愿意在网络计划中应用信息技术,是觉得信息技术会限制施工作业,影响到施工进度,采取传统管理方式会更熟练;其次,施工管理过程中缺少网络化、规划化的管理方式,管理手段较为粗放。施工管理过程中的现场跟踪检查是一项重要工作,但是却不能形成制度化、管理过程当中的随意性较大,各项数据收集不系统、周全,在数据收集、统计、加工处理、分析、对比、应用上的能力较差,缺少专门管理人员的监督;最后一点是高水平的管理人才匮乏。当前,很多建筑企业的管理人员负责工程管理工作的同时也承担着技术研究工作,在技术研究上较为偏重,而进度管理则主要依靠施工图纸,缺少对网络技术知识的认识与应用。为此,积极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的工程管理人员显得尤为重要。
四、提高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的策略
(一)积极对管理体制进行规范、为信息技术应用创造条件
对建筑管理体制进行规范,实际上就是通过网络结节的构建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共享,这样能够在信息资源共享上、沟通上变得更加科学与高效。还要不断对设计管理进行加强,使建设工期设置的更为合理。通过制度构建,能够使工程设计更为具体、合理,使工期变更的次数减少。
不断对项目监理制度与现场监理制进行完善。在工程开展前,要针对施工程序、施工质量、施工的安全区域等设置一个摄像头,将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及时记录下来,并对信息处理以后送达到监理部门,计算机监理人员则可以根据监测情况做好信息储存[9]。在对工程质量进行有效监督过程中,还要不断对工程进度进行有效监理,使施工进度、施工质量、投资等得以有效控制,实现控制与管理的一致性与协调性。
还要构建出严格的网络化进度与拨款机制,使工程拨款机制得到有效控制。工程拨款能够与网络进度计划结合到一起,并能够使企业提高网络计划管理效率与管理的自觉性,还能够使网络计划编制更为科学、可行。为了实现网络进度与工程拨款的有效结合,在施工合同签订时,应最先明确工程拨款与进度计划间的对应关系。
(二)大力推进计算机辅助施工项目管理和工艺控制软件应用水平
当前,在建筑工程管理当中信息软件及其各项配套设施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各项技术发展的已经非常纯熟。在此基础上应该再接再厉,大力推进施工管理的四项控制内容,分别是进度、质量、成本、安全等相关软件的控制与应用。比如,在实施进度控制过程中,可以使用网络计划技术将关键工作时间、机动时间、技术间的相互关系特性确立下来。应用网络化的进度管理应用软件能够做好进度控制、按照施工进度对资源利用时间进行优化,进而使其可以与施工现场的变更情况相适应,当前,这类软件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在质量控制方面,要提高质量管理的重视度,这是一项基础性管理,具有综合性强、技术应用难度大、信息量大等诸多特征,可以应用质量管理软件与人员操作相互配合的方法将质量控制软件的优越性体现出来,进而为动态管理与控制提供依据。
(三)实现工程数据的实时化
当前,国内建筑市场通常都是采用单位或者是设计单位的概算来编制投标报价,能够真实反映出建筑单位内部的定额量,在将市场恶意竞争排除以后,单位能够承受的最高成本就是中标价。为此,建筑工程信息化系統设置将与单位定额、模板编制、供应商承包商数据库相适应,建筑单位可以直接对其应用。
结束语:
本文主要对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当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可见,在建筑工程中应用现代化计算机技术能够实现工程全过程管理,使施工进度、质量、成本得到有序结合与管理。应用信息化技术还能将其与施工预算统一起来,提高工程管理水平的同时,信息技术也得到了推广。
参考文献:
[1]时锦雯,郑鸿,肖志明等.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要求及发展思路--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研究系列论文之二[J].广西社会科学,2015(3):212-217.
[2]高铁刚.信息技术提升教育均衡发展的公共政策创新机制研究——信息技术提升教育均衡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6):23-29.
[3]张屹,刘美娟,周平红等.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现状评估*--基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的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4(8):2-7.
[4]时锦雯,郑鸿,肖志明等.论信息技术对教师发展的影响--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研究系列论文之一[J].广西社会科学,2015(2):216-220.
[5]钱薇旭,董玉琦,杨宁等.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现状与反思(下)——基于信息技术教科书使用的访谈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5):33-38.
[6]张燕,董玉琦,王炜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知识水平评价*--以东北地区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4(9):34-39,58.
[7]王念新,仲伟俊,梅姝娥等.基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信息技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过程模型[J].东南大学学报(英文版),2010,24(1):114-118.
[8]袁磊,侯晓丹.美国《AECT标准(2012版)》与我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的比较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5):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