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活在青藏高原地区的民族和生活在中原地区的民族同属中华民族,无论是地理、历史、文化上中华民族都是无法分割的。唐代时期唐蕃“甥舅关系”的确认,不仅确立了唐政权和吐蕃政权的政治关系,更加升华了藏族与其他民族的凝聚力。
关键词:唐朝;吐蕃;甥舅关系
“甥舅”本是形容亲属间的称谓,将“甥舅关系”用于用于唐朝和吐蕃两个政权间的关系不仅更加准确的描述两个主要民族的关系而且还升华了两个政权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唐朝和吐蕃的主要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间都是一家人,用“甥舅”来形容两个民族间的关系更能体现出民族间的亲情。第二,唐朝和吐蕃都属于中国历史上的政权,用“甥舅关系”形容两个政权的关系更能体现两个政权间的亲密关系。
1唐蕃“甥舅关系”的历史承袭
《后汉书·西羌传》记载:“至爰剑曾孙忍时,秦献公初立,欲复穆公之迹,兵临渭首,灭狄獂戎。忍季父卬畏秦之威,将其种人附落而南,出赐支河曲西数千里,与众羌绝远,不复交通。其后子孙分别,各自为种,任随所之。或为牦牛种,越巂羌是也;或为白马种,广汉羌是也;或为参狼种,武都羌是也。”这是记载有关藏族的最早汉文文献。根据文献记载可以看出藏族的祖先为古羌人,而藏族很早就与中原地区有着密切交往和联系。
在吐蕃政权建立前,西藏与中原地区始终保持密切联系,这最好的证明就是唐朝时期文成公主入藏时所走的道路即唐蕃古道。唐蕃古道起自陕西西安(即唐朝时的都城长安),途经甘肃、青海,至西藏拉萨(即吐蕃政权的都城逻些)。在相关史书上并没有看到文成公主入蕃前唐蕃古道建设的具体记载,也就是说这条古道并不是专为文成公主入蕃而开辟的,而是千百年来往来两地的人民所探索发现的,这更加证明了,西藏与中原地区的联系一直是紧密的。因此,可以说吐蕃政权与中原地区的关系并不是吐蕃时期开创的,而是吐蕃政权承袭、发展、升华了两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2吐蕃王朝的建立与唐蕃“甥舅关系”的缔结
公元633年,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建立吐蕃政权。634年(唐太宗贞观八年),松赞干布派遣使者入唐。唐太宗遣使冯德遐回访。“见唐朝使者,松赞干布大悦。听说突厥及吐谷浑皆与唐联姻,得尚唐朝公主,乃遣使随冯德遐至唐,多赍金宝,奉表求婚。太宗并未答应此事。”而当时传闻由于吐谷浑的原因唐太宗并未答应,因此松赞干布迁怒于吐谷浑,发兵攻打吐谷浑以达到向唐朝展示其军事实力,促成唐蕃联姻的目的。
640年大相禄东赞受命至长安献礼迎亲。641年(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主婚,持節送公主于吐蕃。松赞干布十分重视这一大事,亲率兵至柏海(扎陵湖)迎接。见道宗,执子婿之礼甚恭。即而叹大国服饰礼仪之美,俯仰有愧沮之色。及与公主归国,筑城邑,立栋宇以居。”文成公主入藏的所走的唐蕃古道横贯中国的西部,跨越举世闻名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唐蕃古道有助于联通我国西南的友好邻邦,增进民族间的感情,故亦有丝绸之路南路之称。
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联姻促进了唐蕃甥舅关系的缔结,奠定了西藏地方与中原关系的基础。文成公主入蕃开启了吐蕃与唐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密切交往的新纪元。
3吐蕃王朝走向兴盛与唐蕃“甥舅关系”的确认与深化
继文成公主唐蕃联姻后,金城公主于710年嫁与吐蕃赞普赤德祖赞。唐朝以左卫大将军杨矩为护送使者送金城公主出嫁吐蕃,唐中宗亲自送至始平县,在那里设帐为金城公主饯行,并命大臣以唐蕃联姻为题作诗,将始平县改称金城县。金城公主入蕃不仅使唐蕃甥舅关系得以确认和升华,还促进了唐朝、吐蕃两地的密切交流。
《旧唐书·吐蕃传》记载赤德祖赞写给唐玄宗的信:“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中间为张玄表、李占知等东西两处先动兵马,侵抄吐蕃,边将所以互相征讨,迄至今日,遂成衅隙。外甥以先代文成公主。今金城公主之故,深识尊卑,岂敢失礼,又缘年小枉被边将谗构斗乱,令舅致怪。伏乞垂察追留,死将方足。前数度使人入朝,皆被边疆不许,所以不敢自奏。去冬公主遣使人娄众失力将状专往,蒙降使看公主来,外甥不胜喜荷。谨遣论名悉猎及副使押衙将军浪些纥夜悉猎入朝,奏取进止。两国事意,悉猎所知。外甥蕃中已处分边将,不许抄掠,若有汉人来投,便令却送。伏望皇帝舅远察赤心,许依旧好,长令百姓快乐。如蒙圣恩,千年万岁,外甥终不敢先违盟誓。谨奉金胡瓶一,金盘一,金碗一,马脑盃一,零羊衫段一,谨充微国之礼。”从吐蕃赞普的信中可以看出在两位公主和亲期间,吐蕃与唐朝虽有摩擦但总体依然以交流为主,唐蕃之间的甥舅关系得到当时人们的普遍认可。
而706年~822年期间的唐蕃之间进行了八次会盟,以及据不完全统计,自634年至842年,唐朝、吐蕃频繁通使290多次,其中吐蕃遣使至唐280多次,唐遣使至吐蕃100多次。唐蕃的多次遣使交流以及会盟是对唐蕃“甥舅关系”最有力的诠释。不仅如此还有唐蕃会盟碑等历史文物也是有着重要的文化含义,位于拉萨大昭寺门前的唐蕃会盟碑,其材质为石制,而对于历史上的藏族来说有着石崇拜的传统,用石制成的会盟碑更能体现出藏族人民对唐蕃会盟的认可。
4总结
从唐蕃交流的发展史可以看出,唐蕃甥舅关系的确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生活唐蕃两地的人民通过不断的交往、交流促进了两地关系的建立、发展和完善。唐蕃甥舅关系不仅是唐朝与吐蕃之间的关系,更为元朝时期青藏高原地区正式归入中国历史版图以及藏族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一员打下坚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南朝宋)范晔编撰,后汉书[M],1965年
[2]陈庆英、高淑芬,西藏通史[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
[3](后晋)刘昫,旧唐书[M],中华书局,1975年
[4]吴逢箴:《论构成唐蕃友好关系的四个因素》,《中国藏学》,1988年3期
[5]恰白·次旦平措(著),何宗英(译):《以友好为主流的唐蕃关系》,《中国藏学》,2008年第1期
[6]顾祖成:《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总体演进与西藏主权归属的历史形成》,《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作者简介:
孙岩(1988.12~),女,黑龙江省牡丹江人,咸阳市渭城区西藏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硕士生。
本文受西藏民族大学高水平研究生培养计划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