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梅”

2015-10-21 18:23陈君瀛
学校教育研究 2015年14期
关键词:咏梅陆游梅花

陈君瀛

从中国两大文学源头中探寻得知,无论是现实文学《诗经》,还是浪漫文学《楚辞》,皆有用自然之物来表情达意的。如《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作者运用了比兴手法。诗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这种比兴手法一直延续到现在,甚至连北方民歌“信天游”,也运用此法演绎了一曲曲个性极强的山歌。而《楚辞》在艺术运用上更进一步,能把风俗、神话、历史以及山川草木、禽兽虫鱼,作为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形象出现在作品中。特别作为香草类的植物大量地在屈原的作品中出现。香草是屈原的人格和价值的双重选向,也是其内心和外表的高度统一。至于后来的诗人和文人,自然效法前人,并且扩大了象征的领域,把不断新认知的自然之物引进文学,随着岁月的沉积,逐渐形成一批相对固定的物境和物意。其中“四君子”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题材,他们分别是指:梅花、兰花、翠竹、菊花。其品是:傲、幽、澹、逸,借物喻志的好象征,成了咏物和绘画的不朽题材。其文化寓意为:梅,探波傲雪,高洁志士;兰,深谷幽香,世上贤达;竹,清雅澹泊,谦谦君子;菊,凌霜飘逸,世外隐士。他们都卓然不俗,遗世而独立。

那“梅”为何成为众物之首呢?

首先,梅花傲霜顶雪,花期早,香气扑鼻,种类繁多,开花时,横看西施侧成燕,外显淡雅内傲骨,一种无与伦比的人性美。

其次,不畏严寒的英勇形象,独自盛开不与群芳争艳的高洁形象。梅花是春的使者,却不独占春天,有博大的胸襟,乐赏天下春花。毛泽东《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此诗格调极高,出手不凡,极显梅花的美丽、积极、坚贞,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时代革命者的操守与傲骨,与时代精神相吻合,极具革命者博大胸怀和崇高品质。

最后,梅与人性相通,枝曲风姿,韵味幽雅,喻意丰富。人的喜怒哀乐及精神思想皆有可依托之处。“四君子”之一的梅花,较耐寒,正如毛泽东诗中所言“梅花欢喜漫天雪”。它又与松、竹一起被称为“岁寒三友”。它那种不畏严寒、经霜傲雪的独特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能独占两大称号而历经不衰的,又能成为中华文化中经典形象的,也只有梅和竹,后又经文人和画家双璧打造,成了画中有梅,梅中有画的浑然一体。

因梅花特早。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忆梅》,“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華。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诗人因自己羁旅宦海与梅相似,由“向物华”到恨梅,这种早秀先凋,不能与百花共享春天温暖的“寒梅”,正是诗人自己不幸身世的写照。

因梅枝之奇曲而意韵足。宋代萧德藻《古梅》,“湘妃危立冻蛟脊,海月冷挂珊瑚枝。丑怪惊人能妩媚,断魂只有晓寒知。百千年藓著枯树,三两点春供老枝。绝壁笛声那得到,只愁斜日冻蜂知。”作者有意识地突显梅花的老瘦、枯淡、奇怪、冷峭、孤独以表现其超尘脱俗而又不乏几分孤独凄凉之意的“清高”品质,带有几分“以丑为美”的味道。而与之不同的是,林逋的《咏梅》写尽了梅花的风韵,“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要是在月夜雪中,这满园梅林,“疏影横斜”“暗香浮动”,幽情野趣,迷人心醉,怪不得诗人一生得其妙称“梅妻”。不仅如此,后世诗人咏梅逐渐形成一种“梅以韵胜,以格高,故以横斜疏瘦与老枝奇怪为贵”(范成大《梅谱·后序》)的审美情趣。爱梅之甚,国人之众,难以胜数,至于陆游,还得多说几句。陆游对梅花情有独钟,据他自己所言:“平生不喜凡桃李,看了梅花睡过春。”他曾与老师讨论梅花与牡丹谁胜,陆游写到:“曾与诗翁定花品,一丘一壑过姚黄。”不仅如此,陆游在兰与梅之间也表现出偏爱。他《梅花五首》中有:“造物作梅花,毫发无遗恨。楚人称芳兰,细看终不近。”陆游爱梅,可谓成癖,不论晴晦朝暮,花开花谢,都留连在梅林中。陆游一生中寻梅、探梅、送梅、看梅、赏梅、咏梅、插梅、梦梅,从来都不是旁观者和鉴赏者,而是一位视梅为知己,能倾吐心中的块垒,矢志不移,老而愈笃。他的一生际遇颇似他笔下的梅花。他笔下的梅花常与众芳形成对立,有强烈的孤独感,今人不值取。

总之,梅花作为中国人的国魂,影响深远。梅花精神,从古至今,敢与天斗,敢与地斗,敢与命运斗,从来不曾停歇,有百花之王之称。梅花形象烙在国人之心,那是国魂江海,惊涛拍岸,白浪滔天。梅花博大精深的文化,从二千多年至今,秦汉诗篇见章,唐荣宋盛,代代出华章,到了毛泽东更是把梅花精神推向新的高峰。正因如此,日本遣唐使便把中国最精华的梅花文化引到日本,日本赏花始盛。随着岁月推移,日本上层贵族逐渐倡导本国樱花品赏,从此,清雅转向华丽,淡妆的梅花逐渐让位给浓抹的樱花。现在中国也把樱花引进来,人们却没有改变对梅花的看法,反而对樱花不屑一顾,为何?

首先,中国人从小就受到道义的教育,舍生取义,意志磨练,贯穿人的一生是“意”的生存准则,“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或“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与梅的精神相符合,“历经磨难终成正果”。

其次,梅花更符合国人的欣赏取向。梅花不仅自身形态美,而且有着与其他景物组合共创的意境美而产生出人们所希望的精神美。

归之一句话,梅花的色、香、形、意四者,个性明显,具有“以形写神”“神采为上”,充满浪漫的想象与精妙的比喻,神采灵动。赏梅赏到心畅肌舒,境界至高,心无半点尘,不食人间烟火。由此可见,中国人对梅愈深愈透,愈能体会到内在的骨子美,所追求的内外兼修的哲学美。

纵观上述内容,梅花在整个历史进程中,成因后果,花前花后,荣时衰时,繁时淡时,小时大时,一枝一叶总关情,天寒地冻最精神,难怪国人无论有多少欣赏佳物,梅花总是占尽四时风光,虽不与万物争辉,但尽得天地之恩惠,又得国人之呵护,观之,培之,赏之,达到天地人物的高度统一。

猜你喜欢
咏梅陆游梅花
赏梅时节品咏梅诗联
张咏梅锦鸡坪就义
梅花
咏梅诗
梅花
为什么梅花能在寒冬开放
咏梅
除夜雪
初夏绝句
缘字诀·沈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