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盼
【摘要】青少年犯罪是当今社会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对其原因的探讨也进入白热化状态,文章选择与青少年成长最为密切的家庭原因为出发点,从家庭结构、家庭教育方式、家庭不良行为的影响等因素分析其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原因;家庭原因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4-066-02
当前对于青少年犯罪原因的讨论主要集中于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个人因素,而家庭无疑是与青少年联系最为密切的场所,是青少年成长的摇篮与接受启蒙教育的场所,同時也是青少年个性塑造的熔炉,①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深入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对于预防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一、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的稳定与否对于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特别在当前社会转型背景下,外来的思想文化冲击着传统的价值观念,家庭同样经历着各种考验,传统家庭模式逐渐解体,家庭失灵开始显露,许多不正当的外在干扰在此时冲击着家庭这一基本保护屏障,危及青少年的健康成长。②
一个完整的家庭,其成员包括父亲、母亲和孩子,一旦结构缺失,整个家庭结构便不稳定,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发展。例如单亲家庭的孩子,他们缺少母爱的温暖或是父爱的严厉,得不到完整的家庭式教育,这些都将对他们的成长带来不良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与父母分离越早,对其后天的影响就越深,得不到正常的父爱或是母爱,容易导致青少年心理失衡,渐渐地使他们产生心理偏差,形成变态人格,很难融合到正常的社会中去。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心理状态是孤避、冷漠和封闭的,在遇到问题时,不愿和与人交流,而是闭门苦思,当他们的心理无法得到平衡时,很可能采取极端的手段去处理问题。③
特别是相关数据显示,父母离异家庭的未成年子女犯罪率是健全家庭的4.2倍,④同时有研究表明,因父母离婚而形成的单亲家庭对子女的消极影响会比因别的原因形成的单亲家庭影响更大,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青少年犯罪有61%都来自单亲家庭。⑤
二、家庭教育方式
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如家教不当、功利心态等都可能会导致青少年形成消极的心理暗示与人格障碍等病态心理,它是青少年犯罪心理诱发的主要原因。
(一)“望子成龙'式的功利心态
当前社会发展迅猛,各行各业竞争激烈,对于学生而言,从小学到大学,最大的竞争则是成绩的竞争,分数是最有证明力的。对于家长来说,自己的孩子取得高分,得到名次是他们的骄傲,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一部分分数至上的家长,他们忽视孩子的全面发展,片面强调分数的重要性,甚至对子女采取高压政策,忽视了对子女心理健康和德育教育的关注,不顾及孩子内心的承载能力,不去考虑这种方式是否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本无可厚非,而且父母可以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条件,包括物质条件、精神条件、以及各种可能成功的机会。但是当前父母功利性的目标设计往往和孩子的兴趣特点或性格特点不相适应,这非常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这也无疑是一种畸形的家庭教育方式,在这种功利式的教育方式下,青少年由于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的经历,其对社会的适应力较差,人格有一定的缺陷,可能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多不稳定因素。
(二)溺爱子女
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中国的家庭成员数量迅速减少,以致出现了“四二一”结构,即祖父母、外祖父母、父亲、母亲、孩子这样的结构。⑥在这种家庭结构中,家长的注意力过分集中在孩子身上,以至于培养了一群小皇帝、小公主,这种家庭的家长对子女娇生惯养、百依百赖,甚至袒护包庇。在这种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或者性格脆弱,无法接受任何挫折;或者任性、自私、以自我为中心;或者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他们无法形成社会所希望的性格取向,因此,当他们面临竞争激烈的社会时会无法适应,反而会在欲望无法满足的情况下,实施违法犯罪。
(三)放纵子女
父母是子女最早的启蒙老师,他们对子女的教育直接影响着子女的健康发展。当前有一部分父母忙于自身的工作,应酬,无暇顾及子女,对他们放任不管,单纯的认为只要满足子女的物质生活需要就可以代替自己的陪伴与教导,实际上,空间与时间上的分离恰恰拉远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距离,金钱的充裕代替了沟通,很多子女产生了心理问题却无法找到可以排遣的出口,于是导致恶性循环。长此以往,青少年逐渐任性与孤避冷漠,他们在父母身上感受不到亲情的温暖,心理上的迷惘和疑惑得不到父母的及时指点,内心的欲望和需求得不到满足,心理上得不到慰藉,久而久之,心理问题积重难返,进而形成抑郁、敏感多疑、易怒、冷漠、孤僻、缺乏责任感和同情心等心理障碍和人格缺陷。而由于他们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在外界不良因素的刺激下,很容易实施暴力犯罪。⑦实际上,如果父母可以多抽出时间来陪伴子女,积极挖掘孩子的兴趣点并做善意的引导与支持,对子女在学校的学习和表现充满信心,不仅可以让子女感受到家的温馨,更有助于促进他们良好品德、性格、心理等内在因素的养成,也能将青少年犯罪遏止在萌芽阶段。⑧
(四)简单粗暴的方式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会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这是指用武力高压的手段压制不听话的子女,动辄拳脚相加。这种教育方式会产生很多恶劣后果,首先,它会使青少年学会用暴力解决问题,还会产生与父母的尖锐对立,甚至会有极端之举。其次,在这种家庭成长的青少年,常常会感到家庭冷酷无情,于是选择离家出走,流落到社会去找小兄弟取得“同情”、“温暖”,容易在别有用心的教唆犯的引诱、威胁下,走上违法犯罪之路。而且生活在惯于通过暴力解决问题家庭中的青少年,形成了其固有的性格特征,在心理上鲁莽凶暴、易于冲动、控制力差、胆大妄为与不计后果,一旦这些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了,若遇上了犯罪动机,就会发生暴力型犯罪,且多属于攻击性行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玫谨教授曾指出,青少年的激情犯罪虽不能说是由他们遭受的家庭暴力直接导致的,但他们潜意识里的采用暴力解决问题的方式却和家人的打骂有着直接的关系。
三、家庭失范
班杜拉最早提出了犯罪的社会学习理论,他认为犯罪行为的获得是通过观察学习、聆听周围环境中人们的言行或直接体验犯罪活动的结果。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活态度、观念和为人处世方式等。学习的程度则因与周围人群接触的频率、持续的时间、程度、顺序的不同而异。犯罪行为学习模仿理论认为:许多犯罪行为并不是天生的,而是人在后天的环境中观察、模仿的結果。⑨
而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最为直观的就是对父母行为的体验与感受。很多父母在日常的生活中只注重物质生活的丰裕与充实,却忽视了自身言行的端正与规范。因此,往往忽略对子女的品行模范作用,又容易将暴力、贪婪等不良心理带到日常的生活当中去。久而久之,青少年越来越多的习惯与模仿父母或许粗鲁又或许暴躁的生活方式,一味追求刺激与利润。
父母是青少年情感的依恋,更多的子女选择模拟父母在社会中的角色与情感定位,而对于父母本身,为子女树立做人的基本准则与道德良知,似乎是最重要又恰恰是最容易被淡忘的。生活中,父母的言谈举止如若可以尽可能的充满理解与宽容,就会让子女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与道德伦理,就会减少不良犯罪心理的产生,就会直接预防更多的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父母的不良言行会引发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父母的言行对青少年人格的发展产生原发性影响。有些父母有赌博、酗酒等恶习,青少年长期受到“熏陶”;有些父母打架、骂人,一点不避讳孩子;有的父母当着孩子的面收受贿赂,甚至向孩子炫耀自己有多么大的本事……凡此种种行为,会对青少年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会对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甚至会促使青少年形成犯罪人格。
因此,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榜样,家长失范很容易导致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必须用自己的人格来影响子女。家长不仅要为孩子提供生存所必需的物质生活条件,更重要的是要以身作则,可以说,家长文化和思想素质的高低,与子女发展的顺利程度成正比。⑩
此外,家庭的经济状况对青少年的犯罪存在着一定的影响,这主要通过三方面来表现:首先,中国有一句古话“贫贱夫妻百事哀”,经济基础较差的家庭,父母之间比较容易产生矛盾,而由矛盾引起的一系列的纠纷会导致孩子长期生活在充满纷争的家庭环境当中,从而形成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第二种是由于贫困的家庭无法给孩子带来物质上的满足,当青少年向家庭索求无果时,就会想要从别的方面来寻求支持,但青少年大多并不具备通过合法劳动来获得报酬的能力,因此,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最后,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居住地一般都会在治安和各方面都相对较差的地方,在这样的地方,青少年很容易受到不良榜样或不良氛围的影响,从而产生不良的行为和思想。
注释:
①郑友军.试论青少年犯罪的家庭预防机制[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3(1).
②陈晓明.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3(3).
③王元英,赵晓林.家庭教育缺陷与青少年犯罪[J].法制与经济,2005(3).
④王逸.我国星二代犯罪的微观社会因素及预防对策研究[D].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⑤王丹.小议影响青少年犯罪形成的家庭因素[J].青春岁月,2014(5).
⑥杨静.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原因及其预防[J].中国电子商务,2011(8).
⑦郭湧.家庭不良因素对青少年违法犯罪心理的影响[J].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学报,2000(6).
⑧⑩穆彤,杨爽.以家庭教育为背景分析青少年犯罪心理[J].法制与经济,2014(8).
⑨鲍晶晶.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因研究综述[J].社会研究,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