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延迟退休年龄的民众接受度及其影响的调查研究

2015-10-21 19:41陈华朱颖
当代经济 2015年11期

陈华 朱颖

【摘要】 养老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延迟退休年龄,不仅关系到整个养老保障体系的健康、稳定,更关系到普通百姓的切身利益。然而20世纪50年代制定的退休年龄显然不适合目前我国的发展情况,清华大学提出的关于延迟退休年龄的养老体制改革方案更是引起了热议。在此情况下,本文以杭州市为例,从在职员工与退休员工两方面出发,分析“延迟退休年龄”这一政策的正负面影响,并提出了3条针对性的意见,以期对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推行做出一点贡献。

【关键词】 延迟退休年龄 接受度 正负面影响分析

一、引言

我国现行退休年龄源于20世纪50年代劳动保险条例的规定:男员工年满6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制定该项政策时,全国人口平均寿命只有50岁左右,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目前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3.5岁。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逼近,养老问题也愈发引人关注。2013年8月12日,清华大学提出的养老体制改革方案在人民网上公开,其中有关“从2015年开始实施有步骤的延迟退休计划,2030年之前完成男、女员工和居民65岁领取养老金的目标”的内容格外引人关注。一方面,养老金缺口确实很大且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延迟退休年龄无疑是缓解或者弥补养老金缺口的方式之一。另一方面,延迟退休年龄这一政策的出台无疑会给企业和民众带来巨大的影响,对于企业来说,对于民众而言,意味着要工作更长的时间、缴纳更多的养老保险金,而领取养老金的年限缩短,养老金数额相对减少。

綜上所述,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争议颇多,对于该方面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分析阶段,并未做出详尽透彻的实地调研分析。因此,本文以杭州作为个案调查对象,调查民众对“延迟退休年龄”这一政策的接受度,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二、“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接受度分析

1、数据基本情况

本研究以杭州市在职员工与退休员工为调查对象,采用四阶段抽样的方法并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展开调查,共计发放问卷450份,其中回收在职员工问卷343份,退休员工问卷104份。

2、在职员工对政策的接受度分析

在被调查的在职人员中,有56.85%的人对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不太了解,比较了解和非常了解的人仅占到34.11%、3.50%。说明大多数在职人员对我国现行的养老体系并不清楚,更谈不上去了解目前养老金的亏空状况。当延迟退休年龄这个话题袭来时,民众不了解缘由,可能更多地站在自身的角度去考虑这件事,民众的接受度就不会很高。

此外,无论是哪种职业类型的在职人员,从总体上看,不愿意延迟退休年龄的在职人员占75.8%,愿意的人仅占7.9%,远少于不愿意延迟退休年龄的人,延迟退休年龄这项政策民众接受度并不高,呈现“一边倒”的反对。

3、退休员工对政策的接受度分析

人均可支配收入是退休人员物质生活水平最直接的反映。调查显示,近三成的退休员工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20000元,而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80000元的退休员工仅占6.66%。退休员工收入差距明显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在职时的工作单位及工作类型的不同。退休员工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子女赡养费和养老保险收入,但其总和仍与退休前的薪酬有一定差距,甚至无法满足部分退休员工的发展生活需求,这使得部分员工期待退休年龄得到合理推迟,尤其是家庭经济状况不太好的员工,他们的薪酬可能是家庭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延迟退休年龄是对他们基本生活的保障。

此外,退休员工的身体状况无疑也是影响他们是否接受延迟退休年龄的重要因素。据调查显示,57.01%的退休员工认为自己的身体仍然能够胜任以前的工作,而42.99%的人则认为自己的身体状况下滑较快,已经不能胜任之前的工作。其中,非体力劳动型的退休员工认为自己仍能继续胜任工作的比例为61.70%,高于体力劳动型退休员工的53.33%。由于体力劳动型工作对员工身体的消耗相对较大,因此他们退休后出现的身体问题也较多,加之体力劳动型工作单调而乏味,从事此类工作的退休员工对于延迟退休年龄的接受度也就相对较低。

另外,73.83%的退休职工更喜欢退休后的生活,26.17%的退休职工则更喜欢退休前的生活。退休职工对退休前后生活的比较综合了经济状况、健康状况和精神状态等多种因素,是他们对延迟退休年龄的直接反应。由结果分析可得绝大多数退休职工并不支持直接的延迟退休年龄,退休后老有所养、安享晚年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延长退休年龄,将会对他们的身体健康、心理稳定乃至生活和谐带来一定的冲击。因此政府部门必须解决何时延迟退休,怎样延迟退休等问题来提高职工对延迟退休的接受度。

三、“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影响

一项政策的出台,需要准确预测与判断该项政策出台后对于经济、法律、政治以及社会文化等等一系列方面影响。因此,结合本文调查的基础上,对推迟退休年龄这一政策正负面影响进行分析。

1、延迟退休年龄的正面影响

在中国老龄化加速发展的态势下,延迟退休年龄的正面效应在于能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以解决经济建设中的劳动力及有经验人才不足的问题。也可以减少国家的财政负担,缓解养老保险基金的压力,可以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建设。有利于改善城镇养老金收支均衡,促进社会公平。在减轻政府压力的同时,通过延长公民的就业时间,保证了人们工作的权力。工龄的增加,还能增加职工的个人收入和退休金收入。同时也减轻了年轻人的养老压力。

而对于进入退休年龄的老年人,社会普遍关注的是他们在生活上需要照顾,在精神上需要关心,但我们还要意识到他们特有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延长退休年龄有利于进一步开发人力资源,特别是充分发挥高级专业人员等“短缺”群体的作用。

2、延迟退休年龄的负面影响

延迟退休年龄,无疑使青年一代面临着更大的就业挑战。目前中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超过1.1亿人,每年大约有300 万左右的人退休,占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3%。但每年新增就业机会只有1000 万左右,如果提高退休年龄,就占去机会的30%。除此之外,“返聘”现象比较普遍,特别是企业职工,企业更愿意聘用有经验的老职工而非没有任何经验的年轻人。对于社会待业、失业和隐性失业的巨大人群来说,需要解决的是温饱问题,与延迟退休相比,孰轻孰重,不言而明。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压力相当大,年轻人本来就很难找到工作,很多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在这种情况下延迟退休年龄,势必会增加就业压力。

对于企业,会随之加重其财政负担,而年老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以及工作效率会有所下降,会阻碍到企业的生产和发展。

对于中老年人,意味着要工作更长的时间、缴纳更多的养老保险金,而领取养老金的年限缩短,养老金数额相对减少。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其安享晚年的权利的一种剥夺,加重民生负担,盘剥民生利益,会被认为是不尊重人权的一种表现。

而对于社会,因为过多的失业、待业青年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而退休金双轨化也会造成社会的不公平加剧。

四、建议与对策

经过本文较为全面的研究分析,针对过程中发现的导致延迟退休年龄这一政策推行受阻的诸多因素,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

1、政府应增加社会保障方面投入

中国财政收入10年来的高速增长是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成果之一,也是中国民众勤劳工作的结果,但财政支出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仅占总支出的10%左右。而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巴西,这一比例超过30%,德国、瑞典等欧洲高福利国家,这一比例则超过了40%。我国政府虽然近年来对养老等社保投入给予倾斜,但相对于财政收入增幅、老龄化速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财政对社会保障投入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减轻民众过重的养老负担将有利于企业和民众更好地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勤劳的中国人理应享受老有所依。

2、根据对象特点采取对应政策

退休年龄的延长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对于不同的人群应该采取不同的政策,对于普通劳动者而言,其18岁参加工作,到60岁就已经工作42年,缴纳40多年养老金,如果不让其退休显然不公道,反之如果是现在的博士生,可能30多岁还在啃书本,到60岁的退休年龄,其工作年限还不足30年,如果这个时候就让其退休显然是很大的浪费,而且其从事的为脑力劳动,年龄对此并不产生影响,更主要的是其对社会保障的贡献年限太短,让其晚退休很正常,而且多数“公知”们愿意晚退休。可以采用分步走战略,分时段循序漸进实施。每5 年提高一岁,那么可以在25 年的时间里延长5岁,这样缓慢进行可以妥善的应付可能存在的风险和压力,在2035年,退休年龄基本稳定于65岁。

3、确保公平与效率均衡

公平与效率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原则,退休年龄的调整应当既保障社会公平、又促进社会效率,两者不可偏废。如养老保险的延长,就既需要考虑社会上层群体的需要,又满足社会中层群体、基层群体的需要,而对弱势群体尤其需要政府格外关照。需要说明的是,即使在各级财政自己压力非常大的情况下,效率原则也不容忽视。效率提升能够促进资源有效使用,把“蛋糕”做大,最终有利于人民生活需求的更好满足。

(本课题受《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资助,课题名为“关于延迟退休年龄民众接受度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项目编号:2014R08010。)

【参考文献】

[1] 温荣:浅议延长退休年龄政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4(20).

[2] 董丽萍:理性看待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J].理论学习,2014(6).

[3] 王丹妮、李佳佳、黎侨丽:我国延迟退休年龄研究述评[J].经济视野,2014(15).

(责任编辑:李莹菲)